論新黨的五項局限

評朱高正的「家變」

社論


由朱高正揭發姚立明而爆發新黨內部的「政治鬥爭」,這場「家變」當然使得親痛仇快。在親痛仇快之外,我們認為更重要的當是「痛定思痛」。

「新黨現象」的崛起是李登輝時代的產物。這種對第三黨的期待,在新黨之前,也有過二次的嘗試,一次是立委王義雄和夏潮系統知識份子主導的工黨,一次是立委朱高正主導的社民黨。這二次嘗試都沒有成功。直到新國民黨連線而新黨,才在選舉中一舉突破5%的門檻,並扶搖直上。

新黨的「家變」,在朱高正之前,還有李勝峰和李承龍的出走。李勝峰是新國民黨連線以來的新黨創黨人之一,為新黨披掛上陣競選台北縣長,雖敗猶榮,不無汗馬功勞。李承龍是年輕輩的新秀,敢沖敢闖,創立新思維電台,反制台獨,為新黨號召群眾轉弱為強,功在新黨。在群眾方面,也出現一面投新黨票,一面罵新黨的「新黨現象」了。長此以往,出錢出力熱情支持新黨的知識群眾和中產階級,就難免不重新回歸「冷漠的一群」。

新黨的問題出在那裡,根據我們的觀察,新黨面臨著五項局限有待突破。

一、理論的局限:新黨諸君從國民黨出走,只有簡單的兩個理念,即反李(登輝)反台獨,而無任何正面的主張和理論。新黨是為了促進中國統一而反台獨嗎?也說不上。新黨反台獨唯一的理由就是「中共武力犯台」,怪不得民進黨和李登輝們會指責新黨「挾中共以自重」。如果,中共不會以台獨為理由進犯台灣,新黨又是否贊成台獨?是不是除了「中共武力犯台」外,台獨就具有其正當性呢?為了怕「中共武力犯台」而放棄具有正當性的台獨,那是不是只能表示新黨在道德上的軟弱呢?下次台北市長選舉,國民黨只要提不台獨而形象清新的馬英九或丁守中,新黨就將面臨被繳械而毫無抵抗力和競爭力的窘困。

二、組織的局限:新黨根本沒有基層組織,「柔性政黨」是否可能姑且不論,但在台灣的現實政治中,以沒有組織的政黨去與有組織的兩個政黨競爭,無異「自廢武功」。沒有基層組織,新黨對許多群眾而言,只能「可望而不可即」。在長期「報國有心,請纓無門」的挫折下,新黨群眾的積極性難免褪減。最近新黨的活動繼民進黨之後,已經面臨了群眾難以動員的困難了。新黨的上層也沒有什麼組織,在「打天下」時期,或許可以用「哥們式」的方法來團結大家,但是小有成就後,組織和制度就難以避免。尤其是一涉及到權力分配和選舉提名,沒有組織和制度,就免不了有「不平則鳴」。

三、省籍的局限:雖然新黨口口聲聲要打破省籍的框框,但是,在歷次的公職人員的提名中,外省籍的名額仍然偏高。外省人只佔全島人口的14.8%,不必那麼拘泥,但也最好不可超過30%。如能健全黨的組織架構,有心貢獻的外省籍人士(尤其是學者),就可以從事黨務系統的貢獻,而不必去占公職人員的名額。

四、階級的局限:新黨可以是中產階級的政黨,但卻不能自限於中產階級,而更應關懷弱勢階級和弱勢族群。爭取弱勢階級和弱勢族群的認同,在非社會主義國家,乃是各政黨道德性的考驗,也是成敗的關鍵。新黨雖原有勞工事務的部門,但自張曉春教授逝世後也無聲無息。

五、選舉的局限:新黨的政治工作似乎除了選舉之外,還是只有選舉,不但沒有工運、農運、婦運、環保、文藝、原住民運動,甚至連選民服務也付諸闕如。新黨的運動無一不是群眾領先民代,民代領先中央。反李反台獨或可「短線操作」,但以長期來看,沒有社會運動,沒有選民服務,「沒有耕耘,那來收穫」?

這次新黨的「家變」是危機,也是轉機,如何將危機化為轉機,那就要看新黨諸君的政治智慧了。如果這次的新黨運動又再失敗,台灣的民眾只有任由國民黨的腐敗和民進黨的台獨蹂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