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香港回歸的政治意義

林國炯
(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


一、中國近百年反帝反殖鬥爭的勝利

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南京條約割讓香港。而後的百年內列強趁中國國勢衰弱,以船堅炮利優勢,兵臨城下強迫中國簽定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達一千多個。百年來中國在西方列強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下受盡欺凌,國破家亡淪為次殖民地位,民不聊生。經過近百年反帝反殖的艱苦鬥爭,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象徵著中國人民反帝國主義侵略鬥爭的勝利和殖民主義統治的結束。由於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使帝國主義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的陰謀遭到全面破產。

中國今天能夠對香港收回主權,應該溯源於1919年「五四運動」的「外抗強權、內除國賊」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當時的「五四運動」在社會方面是反舊體制的封建社會習俗,文學方面提倡通俗的話文,而在政治方面是力求政治體制改革,尋找富國強兵之道。因此各種政治學說和意識形態林立,政黨學派更如雨後春筍,諸如中國國民黨、青年黨、國社黨、民社黨、中國共產黨等等,都力圖以其學說及主義尋求救中國的最佳途徑。經過近百年來的考驗,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使國家富強屹立於世界大國之林,正是中國人民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外交政策和國際戰略方針,繼續反帝反殖的鬥爭。百年來身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之害的中國人民,全力支持並結合全世界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壓迫的各國人民進行反帝反殖的正義鬥爭。中國的日益強大有力地協助第三世界國力的獨立革命鬥爭。中國的反帝反殖國際主義聯合陣線促進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成為第三世界各國所期望的領導。

香港的回歸反映世界受壓迫人民反帝反殖鬥爭的勝利和殖民主義的結束。為慶祝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回歸中國的歷史性時刻,目前已有30餘個第三世界國家出版紀念郵票,使得香港回歸代表國際反帝反殖世界性的意義。

二、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大國強國地位的建立

香港的回歸標誌著中國在國際上大國強國地位的建立。

1949年10月1日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成功,新中國建立,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

50年代,搖籃時期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正面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政治外交軍事上的圍堵,經濟上的制裁,更經歷了艱苦的朝鮮戰爭(1950-1953)。基於形勢所逼,中國在外交軍事上和蘇聯結盟共同對付西方集團。60年代,正在壯大的中國從政治意識形態和基本國家利益方面和蘇聯發生衝突,甚至在邊界問題如珍寶島上兵戎相見,60年代末中蘇邊界陳兵百萬。1964年10月中國製造原子彈成功後不久,蘇聯領導層曾有一舉摧毀中國核武器設施之議。當時的中國面臨了美蘇兩大集團夾攻的軍事和外交困境。兩者均企圖擊垮和分裂中國,國際上盛行「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陰謀。台獨運動更乘機猖獗。60年代中國外交的突破上在聯合廣大第三世界的不結盟國家對抗美蘇,是有毛澤東以世界鄉村包圍世界城市的國際戰略。同時中國的軍事力量逐漸強大,核武器也有了初步威脅的能力,毛澤東號召的「深挖洞廣積糧」人民戰爭戰略部署發生相當的嚇阻作用,使得美蘇對中國不敢輕舉妄動。

60年代與70年代美蘇兩大軍事集團對峙,軍備競賽劇烈,雙方軍事力量勢均力敵,各有兩萬餘核彈頭及運載工具,核戰爭危機一觸即發,人類生死存亡危在旦夕。西方集團在戰略上要借助中國的實力對抗蘇聯集團,是有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中美關係的改善,終於1979年1月的中美建交和全面合作。國際上中美蘇大三角關係逐漸形成。80年代中國的外交在「反霸權主義」聲中,基本上是傾向西方國家,借西方國家的科技資金壯大自己。

昔日中國的東倒西歪策略,談不上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一直到90年代初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中國在國際大三角關係上失去制衡作用之際,西方集團開始敵對圍堵中國之時才真正發揮其獨立自主的「合縱連橫」外交政策。近年來,中國對加強亞、非、拉、西歐、東歐各國以及俄國的關係全面展開。尤其最近中俄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明顯的「勢力均衡」,大三角關係更高層次的運用。

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席位後,在大會和安理會中發揮真正實質地位的作用。在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以及聯合第三世界不結盟發展中國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70年代和80年代中國在聯合國中的基本策略是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對抗蘇聯集團,對西方集團表面對抗實際中立。冷戰後的國際形勢全面改變了中國在聯合國中的外交政策,除了繼續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外,加強和東歐國家和俄國的合作。在安理會中也開始謹慎使用「否決權」的特殊地位。冷戰後受西方冷落的不結盟國家在無所是從的情勢下,唯中國的立場和態度馬首是瞻,中國雖欲避免樹大招風之苦,然而客觀形勢所逼,逐漸承擔起准領導的地位。

冷戰後蘇聯瓦解,美國超強地位突出,中國無形中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的對手。尤其是在政治意識形態、經濟外貿、人權、裁軍、台灣問題等方面形成對抗。國際上中國加強「反霸權主義」「反強權政治」的政治鬥爭必然地成為對抗美國超強的先鋒。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只有勇敢向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也只有如此破釜沈舟的精神,昔日收回香港的意願今日才能成為現實。

三、中國成為世界軍事強國的實現

香港的回歸意味著過去百年來中國受列強船堅炮利侵略,任人宰割時代的結束。

中國在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後,全力發展核武器,在美蘇制裁和威脅下中國自製成功氫彈、中子彈、短程戰術核武、中程各式導彈以及長程的洲際導彈、多用途的軍事人造衛星、核動力潛艇和由海底發射的戰略核導彈等等。中國發展核武的基本策略在於建立一支具有「最大邊際效用核威懾」的武力,打破美蘇核壟斷及核威脅,保衛主權完整。今日中國的核武器在數量及質量上固然和美俄仍相差甚遠,但由於核武器的特殊性質,以現有數百顆核彈頭的各式核武足以發揮第二次打擊的報復能力。射程一萬三千公里載有數百萬噸TNT爆炸力的東風5A型洲際導彈以及新發展射程八千公里當量數十萬噸的東風31型和射程一萬二千公里當量數百萬噸的東風41型多彈頭洲際導彈,能夠投射到世界的任何城市或軍事基地。由核潛艇發射的巨浪2型洲際導彈具有八千公里射程數十萬噸當量的多彈頭,也可以涵蓋所有的戰略目標,均足以發揮最大核威懾作用。總之,今日中國的軍事力量絕非其他列強美英法俄所能漠視的。中國的核武力量已跨出搖籃時代,任何企圖以「第一次打擊力量」的核突襲都將面臨慘重的還擊和摧毀。並且中國在軍事戰略部署基本能力上的所謂3C和1I(Command, Control , Communication, Intelligence)都具備無誤。

此外,中國高精尖科技發展也蒸蒸日上。核武方面具有「電腦模擬數據系統」和「次臨界試驗」技術保證各式核武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激光武器正在研製,現有「激光干擾器」相當於激光致盲武器備用。各種常規武器也在質量和數量上加強。總之,美俄有的先進武器技術,中國都已逐漸迎頭趕上。今日,如此成就應歸功於具有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優秀科學家們。

想當初,一百五十年前中國以軍事弱國戰敗而被迫簽定不平等條約割讓香港,今天以軍事強國和平地簽定協議收回香港,是多麼強烈的國際政治實力對照。倘若中國沒有核武器,尤其是具有致命摧毀力的洲際導彈,香港的回歸豈有如此順利。80年代初,英國和阿根廷為福克蘭(馬島)群島的南大西洋之戰正是有力的寫照。

四、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一國兩制」體制的實踐

中國為穩定香港回歸後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繁榮,決定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處理由於歷史因素遺留下的體制問題。香港回歸後以其基本法實踐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政治體制為該理論的具體落實建立模式。因此香港回歸後的政治經濟社會情況將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內容添增新頁,為融合社會主義理想和資本主義現實的試驗做出貢獻。原本的「一國兩制」構思是為解決台灣問題促進祖國統一而設。可是台灣問題仍然困難重重,台灣當局極力反對此一政策,尤其以缺乏信心為由,阻撓祖國的和平統一。因此,香港的實現「一國兩制」固然在客觀形勢上和台灣略有不同,但其精神確是一致,目的是促進祖國早日實現統一,免於最終訴諸武力。

中國數千年固有文化的精髓在於兼容並蓄,博大精深可採納所有有益於中國人民的各家學說思想和政策。中國固有社會主義思潮的理想是「世界大同」。如此理想必須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等等物質條件,透過科學的方法逐步實現。因此,「一國兩制」政策正是此過程的其中一步。

五、拉開實現祖國統一戰略方針的序幕

60年代台獨運動興起,美日推波助瀾於70年代初達到高潮。中美關係改善、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後,台獨問題暫時平息,但祖國統一仍是基本目標之一。80年代國際形勢有利中國經濟發展,更欲以兩岸經貿來往促進政治關係實現和平統一。殊不知冷戰後,90年代的國際形勢不利於中國的政治現實台獨運動死灰復燃,不但沒有被兩岸經貿互補所鬆動,卻變本加厲在台灣島內推動,更在國際上依靠美日勢力欲獨立於中國,重進聯合國,台灣當局的乘機獨立,使得中國對祖國統一產生強烈的急迫感,必須列入重大議事日程。1995年江八條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對台政策,正是拉開祖國統一戰略方針的序幕。

香港回歸實行「一國兩制」的具體落實正可以做為將來台灣與大陸統一後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模式,保證台灣政治體制穩定及經濟繁榮的樣板。對將來祖國統一的順利作出貢獻。

從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成果,可以擬定對台灣問題的戰略方針,和平或非和平方式將大部份取決於台灣當局的政治意願。但是香港的「一國兩制」模式將給予台灣人民和當局一個選擇的機會。祖國統一的時間表也將在香港回歸後的數年內確定。祖國統一實在刻不容緩。

香港和澳門的回歸、台灣問題的解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將全面粉碎強權「以華制華」「分而治之」的國際陰謀,為我中華民族的振興打開局面。

六、開拓亞太地區國際經貿市場,成為東南亞金融中心促進地區穩定和平

香港的回歸將為中國經濟發展,尤其是東南、西南地區的腹地開設窗口,吸收資金、技術、人才,為全面制度和改革創造條件。

21世紀上半葉的國際形勢是傾向國際經濟發展。中國的強大經濟實力將促進亞太地區的穩定與和平,為國際安全做出貢獻。

80年代和90年代是亞洲四小龍經濟興盛時期,為本地創造了繁榮。而21世紀初葉的20年內,隨著國際資金的轉移,商業的國際化、工業技術的轉讓、廉價勞工的利用,中國大陸尤其是西南內陸地區,以及東南亞都將成為經濟起飛的地區。香港以其目前的優勢將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銜接這兩個廣大經濟區,協調其間的互補性促進發展。因此,香港的回歸中國更能發揮其做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潛力,為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繁榮做出貢獻,透過經濟繁榮為該地區的國際安全和穩定奠定基礎。

總之,香港的回歸中國是我中華民族百年盛事,其內涵與外延概括政治、法律、經濟、社會、軍事等各方面,更為近期內祖國統一大業拉開序幕。

1997年5月17日在美國紐約《僑報》慶祝香港回歸學術座談會上發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