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民主體耶!政治正確耶!

認識「認識台灣」教科書

曾健民


一、到底怎麼一回事?

今年9月將實施的,國中一年級《認識台灣》新課程,所使用的統編教科書在付印前夕的6月3日,由立委李慶華和多位學者緊急舉辦了公聽會,對新教科書內容不當之處,列條批判,頓成媒體焦點。代表官方的編委與批教科書派之間,以《聯合報》民意論壇為中心,展開了歷經10日的論爭,批方指出教科書內容主要不當之處是:史實謬誤、淡化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正當化日本在台殖民統治的歷史等。而教科書編委的主要代表則強調其學術、教育的立場,高舉「以台灣為主體」辯護,更祭出泛政治化、統獨意識型態的大帽。

至於在這場論爭中,各黨派政治勢力的反應又如何呢?雖然編譯館館長趙麗雲得意地說:「各黨派都罵,反覺得教科書客觀。」實際上罵的並不多,只有民進黨少數派立委叫嚷教科書對於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寫不夠多、不夠辣,所以並不算罵,只是想要更多而已。真正罵的,只有王曉波、尹章義等少得可以的學者,而且並無任何黨或派出面支持。至於主流政治勢力包括民進黨國大黨團、建國黨,還有也卡一腳的日本《產經新聞》(台灣高層在日本的御用新聞),統統發表對新教科書的支持與聲援,若包括教科書背後執政黨的主流政治勢力,可以說是朝野共襄盛舉了。因此,趙館長剛才的話說錯了,應該說「朝野都支持,覺得政治正確性很高」這樣才對。可見這新教科書已經反映了新權力者在教育領域的願望,難怪中研院台史所籌備主任黃富三會說:「歷史教育本就會反映政治現實。」也怪不得杜正勝會擺出戒嚴時代的姿態說:「不要泛政治化,不要抬出統獨帽子,不要威脅恐嚇,我們不吃這一套。」

二、主流政治觀點與教科書觀點之間的距離

到底誰在泛政治化?新教科書本身是不是政治化的結果呢?

若細讀新教科書的內容,分析它後面的所謂新觀點(編譯館館長所說的「改變傳統漢人的觀點」),若大家不健忘的話,那不正是近10年來,民進黨或其文化人,在各種政治運動、文化論述以及選舉文宣中,為動員國民精神和選票,反覆高倡的觀點嗎?隨便舉個例子,譬如:四百年悲情統治史、外來政權、日本統治有功論等等。不也是近年,國民黨在競選文宣或高層講話中,常常出現的經營大台灣、命運共同體的口號嗎?很明顯的,兩大主流政黨的觀點與口號,構成了新教科書的新觀點,這是無法否認的。問題是在政治觀點與教科書觀點之間,距離太近了,沒有迴旋的餘地。在兩大政黨已合流的政治現實中,攀附其上的新菁英已掌握了權力位置,在教育領域,如何使新統編教科書迅速且正確地反映新權力者的史觀和社會觀,透過威權的教育體制,來塑造下一代人的國民意識,這才是有權者所關心的吧!這才是問題的本質。

這樣看來《認識台灣》新課程和新教科書的出現,本身就是政治的結果。既然如此為什麼對批判新教科書內容的人,馬上以泛政治化、政治干預學術、意識型態的大帽子反擊,這表示他在學術的外表下從頭到腳佈滿了政治神經。從這樣的手中編出的新教科書,距離史實、事實當然不會太近,而距離現實政治當然不會太遠。問題是不管距離太近或太遠都是可以討論的,即使相對立的意識型態也應有充分的辯論空間,只為了下一代的人不再重蹈我們的老路。

三、新教科書的意識型態「文本」

至於這自詡有學術性教育性,但實際上又距主流政治勢力(國、民兩黨)的觀點那麼近的教科書,它背後的意識型態「文本」(text)有那些特徵呢?讓我們分析一下。

(一)從各種角度來淡化台灣與中國的關聯。

1.年代上取消原有的中國紀元與西洋紀元並記方式,改採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用西元,之後才用民國。

2.強調台灣四百年史,凸顯近代台灣歷史在國際競爭中的多元身份,加強荷、西、日統治史的份量,顛覆以中國為中心的敘史。

3.將明鄭改為鄭氏治台,清治改為清領,日據改為日治,光復改為戰後,「中國人」則全部以「漢人」代之名之。這裡是所謂新觀點的焦點,呈現了處心積慮地,細緻而宏觀地從根柢的「切斷台灣與中國的臍帶」(李慶華語)。

4.採用日本統治者的史觀(注意,非日本人民的史觀),將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日本統治者稱為日清戰爭),把日本侵華戰爭改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的教科書稱為日中戰爭。可以說完全站在日本侵略者的立場的史觀,其背後的史觀不但把中國看成事不關己的外國,而且企圖把全世界都譴責的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性化,是日本右翼保守勢力史觀的亞流,一般有良心的日本人是嗤之以鼻的)。

另外,就是主張《馬關條約》是國際條約,所以日本是「依法」統治台灣,台灣不存在被日本佔據的問題。

5.同時,對於日本投降後,依《開羅宣言》的國際公約,日本將台灣歸還中國,台灣脫離日據而光復,這段歷史則不是略而不提,否則就輕輕帶過,總之就是顛覆光復史觀。

(二)台灣統治者為主體的史觀。

想淡化台灣與中國的聯繫,那也罷了!整個「文本」根本是站在歷代台灣統治者的觀點敘史的,特別是在現當代史的部分。在日據歷史中,除了對早期台灣人民武裝抗日的史實,有較客觀地站在台灣人民的立場來敘史外(但對於抗日死者數仍有爭議),對中晚期的歷史,可以說幾乎是台灣總督府的治績史。編者吳文星說:「日本以明治維新精神治台……是日本在台現代化措施的光明面。」因此幾乎全篇都是日本以明治維新精神治台的現代化光明面;說日治如何使台灣人守時守法養成衛生習慣啦!如何經濟改革社會建設,使台灣成為糖業王國、區域研究中心……等等。真正世界罕見的殖民肯定論。至於對光復後的當代史,簡單地說就是國民黨治績史加上現主流國、民兩黨史觀所構成的。大幅增加了二二八事件的部分,主要地是站在台澎金馬命運共同體、經營大台灣、新台灣人精神的觀點來敘述。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兩大黨在教育領域合流的現實。

、看不到台灣人民主體的台灣史。

鄭梓說:「恢復台灣人的歷史,堅守以台灣人的觀點寫史。」

吳文星說:「要以台灣人為主體。」

是的,我們百分之一百二十地贊成這樣的認識與決心。但,讓我們仔細檢證一下,上面兩位編者完成的新教科書內容中,到底有多少台灣人主體的成分,到底牛肉麵中有多少牛肉?

首先,不禁要問,強調《馬關條約》為正式法律文件,把日據說成日治,承認日本殖民台灣的合法性、正當性、光明性,這是站在台灣人民的立場嗎?若日本殖民台灣是合法的,那延續20年的台灣人民武裝抗日就是非法的囉!全都是殖民者匪志中的匪徒囉!當然不是,那只是殖民者的觀點,不是以台灣人民為主體的觀點。若站在台灣人民為主體的觀點,那怎麼會承認日本「依法」統治台灣呢?殖民就是殖民,還有「依法殖民」的嗎?

還有,關於日本人「對台經濟建設使台灣成為糖業王國」的問題;請問,在日據的具體歷史中,那是建設誰的糖業王國?是台灣人民的嗎?還是日本人的呢?難道看不到日本糖業資本如何在殖民政權的庇護下,打擊台灣人本土糖業,剝削台灣人蔗農,才建立日本人在台灣的糖業王國嗎?用文學語法說「台灣成為糖業王國」,不交代歷史的真實,這是以台灣人為主體的歷史嗎?恐怕只是日本殖民者為主體的歷史罷了!

另外,只強調文化協會以及地方自治聯盟等,台灣士紳資產家為主體的政治社會運動,卻絲毫不願提及,為當時佔大多數人口,主要為地主或製糖會社的佃農請命的台灣農民組合的歷史。由此看來,恐怕高喊以台灣人為主體是虛假的,以殖民者以及其依附者為主體卻才是真的。

對於光復後的歷史,在大幅細說二二八事件之後,馬上超時空地接著說:「美麗島事件是繼二二八事件後最慘烈的政治鎮壓事件。」但是對那大量逮捕、秘密審訊、監禁、刑殺的50年代白色恐怖事件,卻略而不提。是無知嗎?不!一群自命為台灣史專家,而且輕視非專家的學者,怎麼會對這段歷史無知呢?若不是無知,那是明知而不提的囉!如果是這樣,怎麼可以自命為客觀又學術的史家呢?不然,是不是害怕被白色恐怖掉呢?但現在不是「人民當家作主」(教科書語)的時代了嗎?居然台灣史家們忽然集體喪失一段歷史記憶了,台灣人的主體性居然斷裂了。如果上述理由都不是,只有說是某特定的意識型態在作祟了!怎麼樣也不肯正視那一段對台灣人民傷害最深的歷史,是否只是為了維持教科書高度的政治正確性呢!若只為了維持政治正確性,怎麼會有以台灣人民為主體的台灣史呢!

五、蒙太奇式的敘述方式

編譯館長得意地說:「新教科書最大的特點是,採用新新人類的語言、媒體的語言。」

這句話真是一語道盡、一針見血地點出新教科書(特別是社會編)的敘述特徵。這也是台灣自解嚴以來,最奇特最普遍的文化現象,這文化現象的特徵;就是利用40年戒嚴所造成的,國民情感思維的僵化、狹隘、偏見的普遍傾向,將片段的知識、事實,經過有意識的剪接(蒙太奇處理),造成似是而非的口號、論述、說法,來模糊國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以煽動感情爭取利益為目的,我稱之為文化的蒙太奇現象,簡單地說就是文化的廣告化現象。特別是「認識台灣」的社會篇中,可以說是有意識地運用這手法,求達到社會教育的效果。其運用的手法大概有下列幾項特點:

1.傾向性的選擇史實:例如,關於日據末期的皇民化運動,只提及「台籍日本兵達到20萬餘人」,但對台灣人日本兵戰死者數則不提。說「皇民化運動是『鼓勵』常用日語,『養成』日式生活……」,但對最關鍵的廢漢文、廢寺廟、禁祭祀政策卻故意不提。等等將完整的史實剪裁成意識觀點,不勝羅列。

2.沒有歷史內容的民粹語法有如:「台灣政治史,是一部未經當地居民首肯並參與的悲情政治史。」這樣的語法,怪不得陳昭瑛要說,那到20世紀20年代才有女性參政權的美國,也是悲情統治史了!

又如:「民國38年後,台澎金馬成為一體,政府以台澎金馬地區名義加入各種國際經濟組織。」大家都知道,在民國38年、39年初,政府有效統治地區除了台澎金馬外還有海南島、舟山群島,怎麼台澎金馬就成為一體了呢?什麼時候以台澎金馬名義加入了國際經濟組織了呢?

這種不尊重史實的態度,急切地想打造命運共同體的心情,而且只有在選舉文宣上看到的民粹語法,居然成了國中生必須背誦的教科書內容。

3.國家主義的召喚:在社會篇,終章「營造新台灣」中,有一節「安全之必要」說:「為達這項任務,我們必須有厚實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捍衛台灣的決心和勇氣。」原來,被讚美成已經當家作主的台灣精神台灣魂,最重要的是還要有捍衛台灣的決心和勇氣,但是到底是為了什麼人的台灣,是台灣人民的台灣呢?或是台灣統治者的台灣呢?請告訴我!

附:日本教科書訴訟(或家永訴訟)

60年初,日本東京教育大學教授家永二郎,將其著作日本高中歷史教科書──《新日本史》,送日本文部省(教育部)審查時,被審查會認定「關於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特別是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記述部分」有違日本政府的歷史觀,被判定不合格,不能出版為歷史教科書。

家永教授基於歷史良心及堅決主張國民在日本國憲法中規定的思想、言論、講學、教育的自由權。於1965年開始提出三次訴訟,歷經出庭、辯論、判決,不下十數次,前後長達30年的法律鬥爭。以個人微弱力量,但基於歷史良心及對思想表達自由的堅持,對日本文部省的教科書審查制度為代表的國家對教育國民歷史觀的統制力量,進行了30年的法庭鬥爭。

它影響了日本國民對教育體制的普遍關注,也一定程度影響了日本教科書審查制度的改變。教科書訴訟分三部分。

一、第一次訴訟:1965~對文部省審查不合格處分、侵略學術思想自由請求國家賠償。

二、第二次訴訟:1967~申請取消不合格行政處分。

三、第三次訴訟:1984~控訴教科書審查制度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