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關係、亞太地緣政治與香港回歸

賴尚龍
(經濟學博士,聯合國高級專員)


一、前 言

自1980年中期以後,海峽兩岸經貿關係雖經若干政治干擾及國際政治影響,但其基本之互補關係依然存在,雙方經貿活動有增無減,相互依存日漸增長。台灣當局鑒於種種政治考慮,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頻頻阻撓,有所謂近兩年的「戒急用忍」政策,以求滯阻兩岸經貿發展,然則未見甚大績效。1995年以後,中國政府於亞太平洋取得各國關係之良好進展,先後促進了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又加強了亞太地區穩定及和平之因素,為兩岸關係開拓了較有利的外部國際環境。特別是今年7月1日香港回歸,對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經貿影響力有飛躍性質的發展,更加為兩岸經貿關係取得強大動力。

此文首先將扼要回顧兩岸經貿關係於過去幾年的發展及相互依存的程度,以及相互之可能影響。其次我們將列舉亞太地緣政治最近因中國的外交活動而導致的幾項有利條件。再者,我們將特別討論香港回歸對兩岸經貿關係的促進作用。

在兩岸投資活動層面看來,台商對大陸投資,帶去了資金、技術,及外銷渠道。而大陸則對台商提供了有利的生產因素,包括勞動力及土地資源,同時由近年開始,大陸本身的市場也為台灣企業界帶來了新的動力。由1991至1995年,台商赴大陸投資件數計11,254件,金額達56億美元,占同期間台灣對外投資總額比率之44%(見台灣經濟部投資審議會印《對大陸投資統計月報》,1995年1-12月)。事實上,中國大陸方面的統計數字則更大,1990至1995年台商赴大陸協議投資項目達29,063項;協議投資金額為255億美元,實際投資額累計達100億美元以上。台資僅次於港澳,佔大陸外資之第二位。

而兩岸貿易依賴之主要表現則在於台灣之大量出超。1995年台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台灣對大陸出口占台灣出口總值比率)達16%,同時大陸自台灣進口依存度(大陸自台灣進口佔大陸進口總值比率)則為11.2%。大陸已為台灣出口第二大地區,而台灣則為大陸進口第三大地區。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台灣對大陸貿易占台灣對外貿易總額比率)達10%,高於大陸對台灣貿易依存度(大陸對台灣貿易佔大陸對外貿易總數比率)6.4%。(見《自由中國之工業》,1995年8月,22頁)

由兩岸經貿總趨勢來看,即使在台灣當局所謂「戒急用忍」的政策之下,雙方依存度仍然穩定上升。(根據台灣省方面,「經濟部國貿局」編印之《兩岸貿易情勢分析》,1996年3月)

台灣對大陸出口之依存度於1987年為2.3%,到1990年為6.2%。然後從1992年開始每年皆為兩位數字(11.9%【1993】,14.9%【1994】,15.7%【1995】)。原因何在?乃是因為兩岸經貿有其互補互利之基本屬性,而是某些非經濟性質之政治措施及行政干預難以遏止的。尤其是除了內在因素以外,衡諸國際地緣政治及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因素,兩岸經貿關係應是愈加密切發展。

二、 中國外交績效與亞太地緣政治

1990年以來,中國在外交戰線積極努力,開拓關係,取得一系列成就,突破了自1989年始某些西方國家的孤立和封鎖,再度在國際上建立了廣泛的外交友好關係,尤其是1995年以後,在亞太平洋的外交成就,改變了亞太的地緣政治,為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較有利的外部條件,有力地阻止和打擊了某些西方霸權主權的干擾與敵視。

首先,去年中國與俄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及塔吉克五國成立半軍事協定,互約邊界不駐軍,任何軍事演習事先照會對方,通過談判解決雙方邊界問題等等,為中國北方綿延千里的疆界創造了和平友好的基礎。隨之今年4月下旬,江澤民與葉爾欽兩度重申互相尊重主權、領士完整、和平共存、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繁榮,在互信互助基礎上,中俄雙方發展成為21世紀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這項外交發展,極為重要,不但安定了我國北方疆界,也為遠東地區奠定和平穩定基礎,而使中俄回方皆能更加主動,更加積極地與西方霸權主義爭取平等的外交談判地位。

再者,中國又與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及原屬蘇聯的五個中亞細亞共和國,會同俄國建立所謂「四角」戰略合作關係。從而又奠定了西亞、南亞及中國之間的和平穩定局面,堵塞了西方霸權主義的挑撥離間之機,並且由於前年開始創議的「歐亞大陸橋」區域發展合作已經逐步開始,假以時日,沿橋各國,因共同經濟利益,互利互惠,從而建立一套「新的經濟秩序」則屬可能。因此又為歐洲與亞洲,以中國為主體的經濟體建立較密切的互利經貿關係創造了條件。

歐盟各國由於世界格局的新變化,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巨大經濟力量,以及亞太地區經濟整合的新興發展,正在逐步改變對中國的政治態度。另外,「歐亞大陸橋」所可能興起的沿橋區域發展合作必進一步促使了歐盟各國認識與亞太平洋直接對話,經濟互惠的重要性。

今春開始,以法國、義大利為首,不再跟隨英、美在國際人權會議上杯葛中國,不但打擊了霸權主義的企圖,而且也為歐盟各國與中國進一步在經貿層面合作開創了條件,這方面的發展,對維護香港作為亞太金融中心,及促進此後兩岸經貿發展皆有深長影響。

東盟各國已被公認是亞太地區繼「四小龍」後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中國長久以來積極與之展開對話,然則或由於東南亞地緣政治複雜,或由於西方霸權主義挑撥,所謂「中國威脅論」之陰影干擾,直到最近,中國始與東盟建立體制化的對話渠道,分別與各會員交換相互關心之亞太政治經濟問題。同時中國政府最近一再表示,對南沙群島之主權爭議希望通過談判解決爭端,為該區的穩定帶來正面因素,東南亞各國不僅於地緣政治層面上具有重要性,掌握南太平洋咽喉,而且各國因其內部歷史及社會原因,相互之間頗猜疑,以往常被西方霸權主義各個擊破。近年來,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亞太平洋地區經貿關係日益密切,也循世界經濟全球化之勢而有區域整合的傾向。此時此刻,中國大陸與東盟各國建立了制度化的對話管道,再加上香港回歸後,相互的經貿利益,更為突出。這種友好互利的發展,也加強了該區域抵抗霸權主義的力量,為兩岸關係減少強權的干擾創造了有利條件。尤其最近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等之逐步加入東盟,也為該地區和平穩定有了進一步保障。總之,東盟各國之團結及其與中國的友好往來,再度表現了亞洲人作為亞洲主人翁的態度。最近印尼、馬來西亞的領導人表示香港回歸不僅是中國人的雪恥,也是亞洲人驅逐老牌帝國主義的一個歷史階段。誠哉,斯言!偉哉,斯言!

在中國的東北面,由於東北亞區域合作,以圖們江流域發展為主體的區域合作發展計畫正在逐步落實,特別是中俄邊界基本建設都有了具體的進展,連續七年的區域合作會議使中國、俄國、蒙古、韓國、朝鮮,以及日本反覆交流,明白了相互間的利益,同時也為當地和平談判解決問題奠下基礎。即使今年年初美日安保條約,不言而喻地或以朝鮮半島為可能的戰爭動亂區,或以中國大陸為假想敵,都因為中、日、俄在東北亞的共同經濟利益而抵消了其不少負面因素。

三、香港回歸與兩岸關係

香港回歸是二十世紀末亞太地區變更地緣政治及地緣經濟的一件大事。香港是亞太地區金融、航運、電訊中心,不僅是中國大陸之進出口岸,兩岸經貿橋樑,香港對東南亞太平洋具有巨大的經濟輻射力度。東盟各國在香港有極為重要的經貿利益,同時美國、歐洲也在香港有重大經貿關係,香港擺脫英國殖民統治之後,在中國「一國兩制」政策之下,保持其現有的社會經濟制度,繼續發揮其亞太地區經貿、金融、航運、電訊中心之作用,不僅能有力推動兩岸關係,而且也因為中國主權的恢復,從而使中國得以對東盟各國通過香港的經貿作用發展更密切的互利互惠關係。正因如此,英國一則是不願放棄其原來殖民主義掠奪利益,一則是顧慮中國在亞太平洋的影響力更加增長,於是反覆設下障礙,散佈悲觀言論。甚至美國若干反華力量也隨之唱和。

然則事實上之發展則與那些別有用心的蠱惑宣傳恰恰反其道而行。從1982年到1996年的15年期間,香港發展迅速興旺。1981年時香港人均生產值為4,600美元;而到1996年,香港人均生產值則增長為24,500美元,超過了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在亞洲僅次於日本及新加坡。而1981年香港外貿進出口總額為2,600億港元,於世界排名為第16位。而到1996年,香港外貿進出口總額則高達29,300百億港元,比1981年增長21倍之多,於世界排名則晉陞為第八位。從金融方面來看,香港發展更加迅速。1981年底,香港有持牌銀行123家,外資代辦處120家,持牌銀行總資產3,699億港元。到1991年,香港持牌銀行182家,而有限制之持牌銀行則增為62家,外資銀行代辦處則是157家,持牌及有限制持牌銀行資產總額達到77,364億港元,比1981年增長20倍以上。香港作為亞太金融中心,股市特別發達,15年來,即使各種傳言中傷也未能遲滯其發展。1981年,香港恆生指數為1,400點左右,當年股市成交總額為1,059億港元。1996年底,恆生指數則已升到13,451點,當年股市成交總額達到14,122億港元,比1981年增加13倍之多。(見1997年6月9日紐約《僑報》新華社特稿)

最令人覺得有諷刺意味是5月15日香港英國商會公佈主權移交的信心調查結果 。英商會宣佈於其所收到調捲回信中,百分之九十三於香港的英商肯定其公司在公 元2000年仍會在港繼續營業,70%更相信由現時至21世紀初,其公 司業務將繼續擴展。僅有7%表示不能肯定在2000年是否仍在港經營。英 商會主席包立德指出,雖海外有人認為香港存在某種危機,但調查結果顯示英人並 無該等憂慮。(見紐約《世界日報》5月15日報導),這種調查反映與英、美官 方的某種別有用心的宣傳恰恰相反,那種對香港回歸的悲觀懷疑論調是何其不符合現實情況。

最近6月3日紐約《世界日報》報導訪問台灣派駐港代表鄭安國之談話,鄭表示樂觀期待未來港台關係互惠互利;他認為港台關係良好可以緩和兩岸關係,為未來兩岸關係作為試點;同時他也表示不搞對抗,而是要讓中國政府感受到他代表台灣當局在港的活動是有利於兩岸雙邊的關係發展。我們認為這樣態度較為務實,也希望台灣當局言行如一。

中國在香港的「一國兩制」對台灣社會會有相當的示範作用。同時港台關係密切,通過香港可以進一步發展兩岸經貿、文化、科技、體育等方面的交流,由於香港的新聞傳播與國際接軌,海峽兩岸在香港的交流也會具有廣泛深入的國際宣傳效果,我們相信香港回歸可以對兩岸關係起到促進的飛躍作用。

香港回歸不僅是中華民族湔雪帝國主義侵略之恥,香港回歸也為海峽兩岸的中華民族開創了一個團結融合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