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台灣、社會篇》的檢討
《認識台灣、社會篇》的檢討
6月3日與多位學者一起出席李慶華立委主持的「國中《認識台灣》教科書內容是否妥當?」的公聽會,當時一本學術與教育的立場,發表了一點淺見,不料事情被渲染成統獨之爭,某報今日更以社論點名污衊參與公聽會的學者是「紅衛兵」「搞鬥爭」。假若台灣如某些人所幻想的已經建國,則遺憾的是我們看不到一絲「雍容大度的開國氣象」。
現在就我於6月3日的發言略加整理如下,看看是不是「紅衛兵搞鬥爭」:
一、《認識台灣》為國一課本,應考慮其中史觀與國小的《社會》、《生活與倫理》,以及與國中其他相關課程之間的銜接。各個課本的編者不免各抒己見,但受教者是完整個體,又是成長中的孩子,將如何適應於諸多史觀不同的課本?
二、應考慮《認識台灣》「歷史」、「社會」、「地理」三篇之間的一貫性,雖然各篇教師不同,但孩子們如何適應於三篇中「光復」或「終戰」、「日據」或「日治」、「千年史觀」或「四百年悲情史觀」之間的分歧?
三、「社會篇」中「四百年悲情史觀」並不適合十二歲的兒童。此一史觀是台獨運動教父史明所創,明顯忽略在漢人之前,原住民已在台灣居住千年以上的生活史。再就「悲情」一點來看,「社會篇」指出悲情的四百年史是由於台灣人未能當家作主,用以凸顯台灣民主化的意義。但這是缺乏世界史觀的謬論。別說四百年,即使一、二百年前全世界有哪個地方的人民能當家作主?以美國為例,1870年黑人男性才有投票權,1920年女性才有投票權。可見全世界並不是只有台灣人特別可憐,如此自憐自艾的悲情史觀不適合12歲的兒童,也無法培養進取樂觀的公民。
四、「社會篇」主張「台灣魂」的概念,這是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口號,意指「台灣民族魂」,是仿皇民化運動中日人宣傳的「大和魂」(大和民族魂)而鑄造,如此獨門的功夫不宜出現在強制推行的教科書中。
五、由於採納史明「台灣史乃外來政權入侵史」,「社會篇」一再強調台灣文化為外來文化,但對近百分之九十九的漢人而言,漢文化怎麼會是外來文化?而且以漢族人口之眾,漢文化之重要性又怎能和其他外國文化等量齊觀?
六、「社會篇」提及日本神社曾一度遍佈台灣,卻隻字不提這是由於皇民化時期日人為塑造皇民、打壓台灣民間信仰而強制設立的。同時在提到台灣傳統寺廟遭破壞時,竟也大歎「日治時期所建立的神社也都曾遭受拆除或焚燬的命運」,日人神社怎能和台灣人的傳統寺廟相提並論?
一場知識之爭成了意識形態之爭,令人遺憾。但國立編譯館方面,竟說各方批評正好凸顯這套書中立客觀,這真是阿Q之見,按此看法,則「社會篇」獨獨受到建國黨大力稱讚,是否表示此篇符合建國黨的意識形態?如今為解決紛爭,國立編譯館更不該封鎖這套書,而應提供媒體、學者、教師、家長自由索閱,廣徵各方意見,作為修訂的參考。
對林富士先生的一點回應
今天讀到林富士先生為他執筆的《認識台灣.社會篇》所作的辯護,他說「四百年悲情史觀」是出現在「研究與討論」,供課堂討論之用云云,其實主要是出現在第八章「民主的滋味」課文中,「悲情的歷史」還是以黑體字顯示的標題,林先生似乎不該這麼健忘。
林先生又說「台灣魂」的使用是因他抱著為台灣招魂的心情在編寫這本教科書。如果是這樣,這名詞應出現在林先生以個人名義發表,類似「編後感」的文章中,不宜出現在由多位編審委員共同背書的課文之中。實施多年的中國歷史教材也並未出現含有狂熱民族主義色彩的「中國魂」。
又昨天發表的拙作題目「認識台灣為大和民族招魂?」是編者所加,非原來題目。故本人絕無對林先生扣「親日」帽子的意思。
(此文以「來函」刊於6月8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也有刪節)◆
社論
香港回歸大慶
兩岸關係與香港回歸
認識「認識台灣」教科書
毀憲與台灣亂象
抗戰六十週年
連載
特載
其他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