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港海運談判看兩岸關係

邱毅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台港海運談判總算是形成共識了!表面上的意義是九七後台港航線暫時不會中斷,但更深層地卻透露出兩岸關係將有重大的轉變。

一、兩岸談判模式差異極大

自從海基、海協兩會成立以來,兩岸的談判作業始終不對路,關鍵的問題在於雙方談判模式差異太大。北京秉持最標準的「中國式談判」模式,強調要有良好的談判氣氛,場外溝通重於場內交鋒,偏好「先通案、再個案,先政治、再事務」的談判方式,希望在三通、和平協議等問題先有原則性共識後,再去針對枝節個案尋求答案。不過台北卻不這麼想,官員們執著於「美國式談判」模式,偏好「先個案、再通案,先事務、再政治」的談判方式,特別是在兩造形式成衝突時,酷愛運用「破裂邊緣」策略。基於這種認知上的隔閡,台北始終迴避北京的「三通」呼籲,一直到北京決定關閉兩會協商大門仍無領悟。        

李登輝總統的「務實外交」,說穿了就是在玩破裂邊緣遊戲。他那裡不知道,北京對台北的務實外交一定會採取圍堵策略,不過李登輝就是要讓北京下重注,投入大成本,讓北京感覺不勝其擾,甚至不堪負荷,從而被引誘到「外交戰」的陷阱內。李登輝認為當北京為外交戰耗費龐大支出,對其國內經濟建設造成明顯衝擊時,北京就會放下身段,與台北進行對等談判。他始終相信這個策略是高明的,最後一定可以逼迫北京軟化,於是台北便可爭取到比較好的談判地位。

「破裂邊緣」玩起來的危險性是很高的,比如夫妻倆吵架,老婆對老公說如果再不低頭,我可就要離婚了。結果老公可能屈服,但也可能雙方殺紅了眼,衝突情勢升高,最後都下不了台,只好真的離婚。破裂邊緣是以戰逼和、破釜沉舟,而不是要搞到真的破裂;但如果談判技巧不佳,還硬要去玩這種遊戲,常常會弄假成真,畫虎不成反類犬。前陣子,台北市政府與法商馬特拉之間發生索償欠款的糾紛,雙方就是在玩「破裂邊緣」,但陳水扁忘了「上白下黑」的原則 (即上位者扮白臉,下位者扮黑臉),竟衝上前線大演黑臉,反而由捷運公司董事長充當白臉,而市議會又一直強出頭,硬是「掀鍋蓋」,質問市府是不是真的已經找到其他可提供捷運電聯車零配件的包商。就是這些技術失誤,使馬特拉識破市府的「紙老虎」假象,最後雙方談判破裂,馬特拉真的撤出台灣。

台北不是華府,我們能跟北京玩破裂邊緣的本錢實在有限,務實外交搞下去,北京當然要付出一些成本,對其經濟發展造成傷害,但台北所受的損傷可能更大,至少每年幾十億元外交經援支出就有排擠效果,影響到經濟建設與內政安定。不過理性判斷雖然如此,掌握國家大權的李總統卻非如是思考,他犯了兩個在談判上的致命傷。一是資訊上欠缺,對兩岸形勢錯誤研判;二是不知道自己資訊欠缺,將台北實力高估,北京實力低估。舉例來說,他堅信英國《經濟學人》和日本右翼學者的論調,認為中國大陸在九七後將出現經濟泡沫破裂危機;另一方面,又以為台北果真可在公元二千年達到全球競爭力的顛峰。既然兩岸經濟實力的差距越來越大,為什麼不阻止台商赴大陸投資,坐視大陸沿海與內陸的雙元經濟惡化,出現崩裂危機時,再來與北京做關鍵性的攤牌呢?我以為李登輝就是堅持這種認知,才會出現「戒急用忍」的大陸政策。

問題是戒急用忍的政策並無法得到工商界的認同,而台商也可以透過各種手段,迴避掉政策的束縛而登陸西進,所以戒急用忍到底能支撐多久,實在令人懷疑,但更人耽心的是,會不會還沒等到大陸出現危機,台灣的經濟便先被拖垮了。這種情況的可能性當然是蠻高的,大陸經濟發展迄今毫無泡沫破裂的跡象,即使在去年遭遇到一些挫折,仍能維持10.01%的經濟成長率,今年預估經濟成長率也將突破二位數。至於在圍堵台北務實外交方面,北京雖然付出一些成本,但由於她擁有「大陸市場牌」、「香港牌」、「聯合國牌」和「經援牌」,四張牌搭配起來運用,對付起台灣的務實外交也游刃有餘。反倒是,台北因為運用太多資源去經援中美洲和非洲小國,將台商的對外經貿硬扯上務實外交,搞得工商界怨聲載道,也使內政頻生危機。而李總統所最得意的國發會共識,也被衝擊得搖搖欲墜,不但修憲、凍省、民營化遭到極大的阻力,治安敗壞、經濟衰退在在使民眾對層峰的領導能力失去信心。

二、北京談判策略之轉變

台北的內部出現危機,使北京在兩岸關係的運作空間頓時寬闊起來,因而表現出相當程度的善意。這種順水推舟,卻不落井下石的做法,顯示北京在衝突管理與談判策略上,已能掌握住中國傳統智慧的精華,如果將來在技巧上能更圓熟一些,是可以爭取到台灣民眾支持的。

在有利的情勢下,北京一向針鋒相對的度量反變得大起來,首先在「境外航運中心」的議題表現善意。前年7月1日連內閣宣佈境外航運中心開始啟動,但由於限定只能行駛權宜輪,且「不入境、不通關、不卸貨」的規定,與北京理想中的直航相距太遠,於是北京對台北的要求置之不理。北京的迴避正好打中台北的七寸,因為境外航運中心是亞太營運中心的第一步,如果連第一步都動不了,就遑論整套計劃之落實了。為使政府心焦如焚,努力尋求突破。在萬般無奈下,終於允肯授權民間航運團體與北京協商。當時兩岸正因李登輝訪美而陷入僵局,沒有人對這種做法抱持樂觀,只是「死馬當活馬醫」而已。

出乎台灣民眾意料之外,北京讓步了!在去年8月間中共交通部通過《兩岸航運管理辦法》,開放福州、廈門兩個港口與台灣對航,也同意台北僅航行權宜輪之限制,接著北京授權航商團體與台北航商在香港對談,雙方最後達成共識。雖然兩岸使用之名稱各異,台灣稱作「境外航運中心」,大陸則叫做「試點直航」,但無論如何,經過四十多年的隔絕後,兩岸船隻畢竟在今年4月19日通了。在境外航運中心啟動時,首航兩岸的盛達輪(屬福建省輪船公司)進高雄港時並未懸掛中華民國國旗,而緊接第二日進港的榮華輪,也將我國旗改造。面對敏感的旗證問題,交通部表現異乎尋常的理性與務實,對大陸輪的尷尬處境充分諒解。正由於這種「裡子勝過面子」的觀念轉變,兩岸貨輪才能順利通航,為日後的台港航權談判奠定良好的基礎。

境外航運中心過關後,我曾建議行政院應擷取這次的成功經驗,再委託航商團體去談判懸宕已久的台港航權,並在談判中把握住「給中共面子,台灣就有裡子」的原則。我的理由是北京為大國,面子對她而言比裡子重要,台灣則以壯大經濟實力為主軸,裡子當然比面子更重要。

這一忠告並沒有被當局採納,不過陸委會和海基會看到境外航運中心的談判成功經驗,認為立功的機會來了,不願再授權給民間,改由海基會出馬。在策略規劃上更將交通部的專業判斷甩到一邊,由陸委會全權操盤。

三、台港航權談判峰迴路轉

海陸兩會一出面,就把事情搞僵了。其實兩岸交通部早已存在默契,雙方都願就經貿考慮來促成台港海運續航,但北京萬沒想到,台北官員會為了強出頭而弄皺一池春水。由於陸委會主導台北談判作業,北京也推國台辦出馬,兩岸交通部門原存在的默契只好作廢,所幸大陸海協會還頗為務實,願意授權給香港船東協會來落實談判作業。

在今年5月2日的台港航線初次談判中,台北代表提出雙方船舶不掛旗的構想,不但使北京、香港代表紛紛傻眼,連談判專家也覺得演出荒腔走板。我早說過,北京是大國,台北要給她面子,自己才能掙到裡子。不掛旗的船叫做「海盜船」,北京如果接受這種提議,將來在國際上面對美日這些國家,就沒得玩了。即使是身為李總統摯友的張榮發(長榮集團董事長)也批評海陸兩會外行,他說主張不掛旗非但會被視為海盜船,也是不瞭解海運,根本行不通的建議。然而儘管如此,北京還是很理智地提出「雙方掛洋紫荊旗和梅花旗」的務實看法。

從北京的反應可看出,在經過去年的「文攻武嚇」以及「導彈風暴」後,北京的對台政策已重作調整。其實台港航運雙方船舶掛識別旗,才是解決懸旗問題最好,也最務實的方案。在這場談判中,台北並沒有破裂的本錢,因為如果台港斷航,雙方只好改以權宜輪航行,不但造成國內航商變更船籍的措手不及,也必使台港貿易重挫,而且從此公海上看不到中華民國國旗,等於告訴國際說我們國家正陷入存在困境,這與政府過去鼓勵國輪國造及吸引航商船舶懸掛國旗的政策相互違背,假若走到這一步,就是既輸了裡子,又賠了面子。

如果沒有香港商人趙世光的居間折衝和北京的讓步,台港航線極可能在7月1日後就斷航了。5月24日的雙方二次談判結果是令人驚訝的,北京同意台灣船舶進入香港時,可暫不掛旗,待日後雙方進一步協商,但香港船舶進入台灣時,必須懸掛洋紫荊旗。就正常情況來研判,這個協議極不合理,預伏日後發生紛爭的種子,但從北京讓步的事實來觀察,北京為什麼要對台北連續施展善意呢?這是不是代表北京在兩岸關係的掌握上已充分具有信心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