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術的回歸學術

國中「認識台灣」教科書內容是否妥當公聽會

周明德 整理


時  間86年6月3日(星期二)上午10時

地  點立法院第四會議室

主 持 人李慶華委員

參加來賓(依發言順序):王曉波(世新學院共同科教授)、尹章義(輔大歷史系教授)、陳昭瑛(台大中文系副教授)、黃麗生(海洋大學共同科副教授)、潘朝陽(師大地理系副教授)、蔣永敬(政大歷史系教授)

不斷在凸顯台灣跟中國的不同

李慶華:今天的公聽會可以說是一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公聽會。我們從今年9月始就要教授所謂的備《認識台灣》課程,它分成歷史篇、地理篇和社會篇。

討論題綱的第四點,從認識台灣國中教科書也跳到了高中歷史教科書。為什麼有這一點?因為杜正勝主任委員以開在報上有一個對於高中歷史教科書的新構想,打破了教育部現行的課程大綱。另外有一篇王仲孚教授針對杜正勝新構想的文章,也提供各位參考。

杜正勝的新構想是高一上學期改教台灣及其周邊,王仲孚先生認為,這個新構想的用意,就是要把台灣歷史從中國歷史中分離出來,他也質疑他的目的在那裡?

為什麼要辦這樣一個以聽會?我本人及多位立委的辦公室接到很多家長來的電話,提出對這套教科書的質疑。許多學術界朋友也有很多質疑,所以藉這樣的一個公聽會,讓大家對這些質疑提出看法和參考,希望加以修改。如果硬要實施,有可能引起風暴。

對於(歷史篇)年代以及各章名稱的問題,我提出一點看法。在教科書中,以二次大戰為分界,之前採西元來記元,之後才採民國。我覺得從滿清入主中原建立政權之後,該採用清朝的紀元,而不該採用西元的紀元。再例如「鄭成功西元1661年(明永歷十五年)鄭成功率軍到台灣」。我認為應該改成清的紀元,再在括弧中註明南明的紀元,甚至西元的紀元。第31頁中的提綱,西元1861年,鄭成功降清,我認為也應該採用清紀元。

講到日據時代,都採用西元,我認為應採用民國紀元,畢竟我們講的是「中華民國」的歷史。

第五章(清領時代的前期)、第六章(清領時代的後期),是不是可以考慮改成「清朝時代」?第八章的章名中目錄寫的是「日據時期」,但在這裡都改成了「日治時期」,我認為應改為「日據時期」。

第二頁表一之一國際競爭時期是1600年到1662年,但在14頁到17頁的內容中講的國際競爭時期,多半談的卻是12世紀到16世紀的事,而不是17世紀的事。第九章第十章的名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政治變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文教與社會),是不是可以改為「中華民國時期」?

整個的看下來,在日據以前台灣跟中國的關係從年代上已經看不出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就是台灣光復以後,中華民國的時期也看不出來。我不得不對這些問題提出質疑。我們也發現,過去和現在使用中的教科書,都是講「大陸」跟「台灣」,新的教科書統統改成「中國大陸」,讓人覺得好像不斷在凸顯台灣跟中國的不同。

趙麗云:(略)

李慶華:(社會篇)中,我沒看到書中提一次「中國人」,「中華民族」這個名詞也消失了。

第50頁第二節中提到台灣精神、台灣魂,中國魂,中國人的精神卻見不到,看完這本教科書的學生已經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了。第68頁提到美麗島事件,為何在眾多事件中,獨選上美麗島事件?第69頁,「宣佈成立民主進步黨」、「其他政黨紛紛成立」,又為何獨漏新黨?畢竟新黨是第三大黨呀!

第53頁,「直到最近,我們還不屈服中共的文攻武嚇,正是展現了台灣精神」,幾乎全是李登輝心靈改革下的產品。第66頁,「四百年來的台灣史是一個悲情的歷史」,又讓我想起司馬遼太郎的訪問。

對一些史實問題的質疑

王曉波:看了這個教科書之後,我這裡大概有七、八頁的問題想提出來,剛才主席所質疑的是一些政治上的問題,而我所要質疑的是一些史實上的問題,或者是如同趙館長所講的「回歸學術」。

第一個我先談社會篇的問題。社會篇第一頁就叫做「我們的舞台──吾土吾民」,一開始就講葡萄牙人發現台灣的歷史,但是,如果從台灣人的歷史來講的話,台灣的發現,遠在葡萄牙人之前,漢人就已經發現了台灣。

如果照這樣子的寫法給人家的看法,也就是說台灣社會及台灣歷史的發展,正如司馬遼太郎所說的:台灣是一個無主之島。這是一個國際陰謀,這不是歷史的事實。

如果趙館長要知道台灣是如何發現的,我們請你隨便去翻一下台灣歷史的教科書,從西元230年孫權就曾經派人來過台灣,絕不是葡萄牙人發現台灣。葡萄牙人所望見的島嶼其實是老早漢人已經發現過了的,我希望能夠加上這一句,不然的話呢,台灣的主權會發生問題。因為在國際法上有所謂的「發現說」,如果不是中國人首先發現台灣的話呢,台灣的主權會變成「主權未定論」。

第二,第五頁到第六頁談到命運共同體的台澎金馬。從學術的觀點來講,我們發現有好些概念的定義不清楚。什麼叫做「台灣社會」?「台灣社會」是不是指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管轄區域呢?如果說「台灣社會」只是指台灣省的話,那麼金門馬祖就不能夠包括進去,如果說是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管轄區域的話,那麼教科書上又漏掉了南沙群島。南沙群島在現在的行政規劃區上,是屬於海南省。

另外呢,李登輝總統所講的「生命共同體」與教科書上所講的「命運共同體」,這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並沒有加以解釋。

再者,內容提到民國38年以後,台澎金馬就形成一體,但是如果我們去翻一翻歷史的話,似乎並不是這個樣子。因為民國38年以後,還有大陳島尚未撤離,後來才慢慢撤離的,在歷史的真實性上,這樣子的敘述並不準確。

然後又講到民國38年之後,就以「台澎金馬」的名義參加國際的經濟組織,這個話也不對,因為中華民國政府一直到1971年才被逐出聯合國,在這之前,中華民國參加的世界國際的政治、經濟組織的範圍,都是包括大陸領土的;並不是只有台澎金馬,在此我們所談完全針對事實,與意識形態、政治立場無關,所以其所述並非事實。

違反學術分類的基本原則

另外,第7、11、15頁都有問題,都涉及「台灣意識」的問題。首先要請教族群跟省籍是如何區別?現在分為四大族群: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請問,譬如江炳倫教授,他是福建的閩南人,那究竟是屬於閩南族群呢?還是屬於外省族群?顯然族群與省籍的劃分是不同層次的,此亦違反學術分類的基本原則。

講老實話,這是民進黨版的分類,是黨外政治家在街頭煽動用的詞句,怎麼可以拿來做為國立編譯館的歷史教科書的教材呢?這根本不入學術門檻的說法。

講到台灣意識的問題,台灣意識包不包括中國意識在內呢?而中國意識跟台灣意識又是什麼關係呢?台灣意識是不是包括在中國意識裡面呢?我們在這裡統統看不出來。

另外涉及到「我們都是台灣人」,以及「台灣人」的認同問題,坦白地說,這種說法只是台獨的宣傳而已,怎麼可以進入教科書這學術的殿堂。如果我們要分析這種認同,第一是國家認同,「台灣共和國」今天還沒有成立,那麼台灣的認同是不是可以變成一個國家認同呢?那是不是可以等「台灣共和國」成立之後,再讓我們這些後知後覺的人來認同台灣「國」呢?

第二個是省籍認同,今天外省人、本省人是上帝的旨意,沒有人在出生之前自己填志願表申請做那一省人。在這種情況下,摩西怎麼可以改變上帝的旨意呢?省籍認同的問題,明明台灣就如同中國的各省一樣,有各種的「外省人」的居住,怎麼可以教外省人非要認同自己是台灣省籍的呢?

強姦上帝的意志

第三是戶籍認同,大家住在台灣省,譬如我的戶籍是台灣省台北縣新店市人,可以,那我們認同所謂的戶籍認同。但是,即使是在中華民國的有效管轄區域之內,戶籍認同也有問題,金門馬祖的人戶籍就不是台灣了,那你怎麼認同?你怎麼可以這麼「鴨霸」非要人家認同不可?豈不比法西斯更厲害?這是強姦上帝的意志,是不可以的。

還有第68頁到69頁在敘述上也有問題。例如講到二二八、戒嚴的問題。二二八之後並沒有戒嚴,白色恐怖是從49、50年代開始,並不是說二二八之後接著就是白色恐怖。這樣子的謬誤怎麼可以出現在杜正勝委員編的書裡面呢?

今天杜正勝委員沒有來我們覺得非常遺憾,今天他做出如此令學界非常遺憾的事,這完全是秉承旨意,奉命行事,亂寫一通。然後再提到二二八之後最慘烈的就是美麗島事件,這也不對。二二八之後最慘烈的還有白色恐怖,不提別的,以美麗島事件來說,到今天為止,政府並沒有動用公權力殺過任何一個人;林義雄家的三口命案,是被暗殺的而不是公開動用公權力殺的。

我也不瞞各位講,白色恐怖我就是受害人,我家就有一個人被殺,我母親就是死於白色恐怖。針對白色恐怖,到今天為止法務部承認一共有一萬五千多件案子。據不完全的估計,有四千人以上被處死刑。所以二二八之後最慘烈的事件也並不是美麗島事件;包括李登輝所涉及的那件白色恐怖的案件,槍斃的人就不止二個,也比美麗島事件多得多。

為日帝國竄改台灣歷史教科書

再就歷史部分,第59頁提到抗日台胞犧牲只有「多達一萬人」,在這裡要告訴國立編譯館的先生們,你們真是在偽造歷史。根據當時治台的後籐新平民政長官的《日本殖民政策一斑》書裡面,自己所承認於被捕時或押送時抵抗被殺的、被判處死刑的、被討伐隊所殺的,從1898年到1902年五年的數字,就有11,950人。

這個數字就超過一萬人了,在1898年之前,從1895年到1897年這三年是戰鬥最慘烈的時候,怎麼可能一個人都不死呢?日本人在那邊竄改歷史教科書,我們台灣人居然也在為日本帝國主義竄改台灣歷史教科書,該當何罪?另外在1902年之後還有噍吧哖事件、霧社事件所屠殺的人都還沒有算進去。

此外我還可以告訴各位一個數據:1945年4月17日台灣革命同盟會宣言中所估計,50年間台灣人一共犧牲65萬人,即使這個數據是在抗日宣傳時估計的,但怎麼會縮水縮成只有一萬人?如此怎麼對得起當年的抗日台胞?國立編譯館要向台灣歷史負責,要向台灣先烈謝罪。

另外,第74到80頁,所謂的社會變遷,社會變遷完全對日據時代的殖民統治歌功頌德。什麼人口激增、斷髮放足、養成了台灣人守時、守法、衛生的習慣……即使這些都是真的,但請問:日據時期五十年,殖民地對於台灣社會、台灣人的心靈,難道完全都沒有一點創傷嗎?難道都完全沒有一點負面的作用嗎?為什麼這個歷史教科書要這樣子地替日本殖民統治的罪惡掩蓋?在這裡,我要利用這個公聽會向國立編譯館提出最嚴厲的學術的抗議。

李慶華:(社會篇)教師手策第91頁中,「李登輝總統於76年宣佈解除戒嚴」,蔣經國的貢獻怎麼可以轉嫁到李登輝頭上呢?太嚴重了。我認為這套教科書絕對不能這樣啟用。

92頁提到:女的部分說「李登輝當選了中華民國民選總統」,結論是男的講「從此我們台灣人可以當家作主。」然後是括弧(音樂,大家唱《愛拚才會贏》)。在這之前真的人民都沒有當家作主嗎?如此教育我們的學生嗎?第127頁:「過去——每年10月的壽歌、壽酒、壽煙,如今想起來是回到了帝制復辟,解嚴以後有改善,可是這一套說謊的本領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那麼這次5.20為了大肆慶祝李總統就職週年,總統府交辦二王一後演唱,不是帝制是什麼?後來只因本席的提出,從吳部長京到李總統登輝都不敢出席。在我看來,本教科書有太強的吹捧李登輝、親日反華、和為台獨鋪路的色彩。

尹章義:《認識台灣》歷史篇第15頁談到過去和現在台灣人的結構,基本上是四大族群論,這是十幾二十年前黨外雜誌所提倡的分化台灣人換取選票的作法。

族群的辨識,有它科學的、客觀的根據,這四大族群的辨識法是錯誤的。假如原住民是一個族群,那麼所有的漢人是另外一個族群,教科書不能把基本的辨識給混淆掉。

對客家人有非常強烈的歧視

其次,這本歷史教科書不論社會篇或歷史篇,對於客家人都存有非常強烈的歧視跟偏見。例如談到台灣的「社會組織」,客家人所謂的「六堆」和「義民」聯莊是全台灣最大最有功效的社會組織,台灣南部的「六堆」是13大莊(相當於十三個鄉鎮),北部的「義民」聯莊,是桃園、新竹15大莊的聯莊,這是台灣歷史上最偉大的兩個社會組織,這兩本書裡面都沒有提到。

說客家人住在山區,這是非常強烈的歧視。事實上,現在台北至少有15%以上的客家人。沿海像台北、鹿港、台南、高雄、北港都有很多客家的廟宇,就表示古代這裡住了很多的客家人。但是教科書都把客家人打到山區去。對於這樣子的教科書,我的感覺有點像是在讀15年前的黨外雜誌,充滿了「福佬沙文主義」。

教科書有三個重要的特徵。第一個是反映客觀、真實;第二個是不應該意識形態掛帥;第三個是要有教育功能,教學生向上、向善、求真、求美。

讀了《認識台灣》「社會篇」、「歷史篇」之後,覺得滿目瘡痍。第三個問題在第十四頁,說得好像台灣是「中日共治」,台灣是中國人跟日本人共同發現、共同開發的。

這一個觀點非常地背離事實。第十四頁裡敘述漢人在台灣的活動一共有23行,而日本人在台灣的活動區區九行。二者何能並列?事實上閩客更完全不是如此。日本人在台灣的活動非常的少,但是在教科書裡面盡量寫得多;漢人在台灣的活動非常地多,相反的,教科書裡面卻盡量寫得少。在盡量簡略的情況下還有23行,而日本才佔八、九行,怎麼可以並列?怎麼可以說是漢人跟日本人的活動,怎麼可以說是日本人跟漢人共同發現台灣,共同經營台灣?

充滿意識形態駕馭的現象

何況書中對於元末13世紀在澎湖設置巡檢司,這個確定中國對於台灣主權的歷史事件一字不提,反而強調十六世紀日本政府在台灣活動,類似這樣子的東西太多了。

第四點是關於台灣的定義,這裡面談到台灣包括了台澎金馬,我想金馬人不論在辨識上或認同上大概都不是台灣人。何況《認識台灣》社會篇和歷史篇,對於金門馬祖兩地的開發史、發展史一字都不提。

第五點:到底今天台灣意識有沒有形成?我個人認為,有個體的某一個個人有台灣意識,卻沒有整體的集體的台灣意識。今天整個台灣社會瀰漫著福佬沙文主義,首先就排斥客家人,再排斥外省人,所以根本沒有辦法凝聚整個台灣認同,台灣意識也就沒有辦法形成。教科書裡不能說「台灣意識」已經形成,目前它尚未存在。

第六點,書中提到16世紀西班牙人在北部傳教,有很多信徒,似乎台灣人非常歡迎洋人洋教,這也是騙人的。很多個神父被殺,西班牙人的記載清清楚楚。《認識台灣》歷史篇和社會篇,充滿歷史認知上的錯誤,和意識形態駕馭的現象,李委員說有切斷中國和台灣的關係,親日、親李登輝的內容,我認為說得不錯,有機會再繼續討論,讓這個議題深刻化,在完全修正之前應停止供應學生使用。

「漢魂終不滅,斷然捨此身」

陳昭瑛:我今天不只是以研究台灣文學的學者身份出席,同時也是以一個國中生家長身份出席。我的小孩現在是國中二年級學生,我非常慶幸他不會讀到這一套教材。但是我為他的學弟學妹們及其他的家長感到憂心。

回歸到學術方面,我想首先可以談的就是,它跟國小六年級的「生活與倫理」、「社會」課本之間的銜接上出了問題。

早期六年級的教科書,基本上塑造的小孩子是一個中國人、中華民族的認同;其他同樣在國中的歷史課本裡面也是一樣,現在國中歷史課本的第三冊,提到台灣的部分,最後談到「未來的展望」,它對台灣做為一個復興基地的期望,是希望台灣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和平統一。但是我們看到同樣的一個台灣,出現在這個新版本的歷史篇裡面,最後的展望,只提到有關海峽兩岸交流的問題。

另外再提到細部一點的問題。關於日據時代的問題。社會篇32頁提到日本神社一度遍佈台灣本島,但卻沒有說明神社的出現,是在皇民化時期為了壓制台灣民間信仰而強迫實施的。

92頁提到台灣很多古跡被破壞,包括有原住民的、基督教的、台灣民間漢族的傳統寺廟,而最後一行提到,日據時期所建的神社也被破壞、被拆除,難道我們要保存嗎?日據時代所建的神社怎麼能夠和漢族在台灣自動自發、自然而然地去建設的這些寺廟相提並論呢?

五十頁提到「台灣魂」的問題,它省略了二個字,這個詞我最早是在親建國黨的地下電台聽到,原本是「台灣民族魂」,「民族魂」是西方極端民族主義的概念。「民族魂」在台灣最早應該是出現在日據時代皇民化運動時候日本官方所提出的「大和魂」,即大和民族魂。

當時為了對抗大和魂,吳濁流曾經在小說《亞細亞的孤兒》裡面提到「漢魂」,亦即「漢民族魂」,吳濁流在小說中有這樣的詩句「漢魂終不滅,斷然捨此身」。所以,我想這不只是一個獨立建國的政治運動而已,它要重新塑造台灣人的民族靈魂,要把台灣人的中國、漢民族的,或者原住民的靈魂,或是精神變成所謂「台灣民族魂」這樣的東西,那就茲事體大了。

台灣的歷史怎麼會只有四百年

我們是不是全民,所有的家長、小孩都已經預備接受這種靈魂的改造?如果我們要通過教科書改造所有我們下一代的民族靈魂的結構,這樣的問題是不是要訴諸大眾的討論、公決?是不是要讓我們所有的人,從家長、小孩到教師都能接受?是不是我們的教師要先改造?如果我們的教師沒有先行改造,他的腦子裡還有漢魂,你如何教他去教另外一種民族靈魂的東西給下一代?

再說在同一套「認識台灣」的教科書中,社會篇跟歷史篇和地理篇用語、觀點就有許多差異,教學生如何學習?

另外,在63到66頁對整個台灣歷史的解釋方面,63頁提到近四百年來台灣大部分的時期都不是台灣人民當家做主,人民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台灣政治史是一部未經當地居民首肯並且參與的悲情歷史。這最早是史明在1962年出版的《台灣人四百年史》裡面說的。

台灣的歷史怎麼會只有四百年,在這之前原住民的歷史呢?四百年事實上不就是承認台灣是在漢民族來之後才開始有歷史的嗎?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再談談所謂四百年來台灣人都沒有決定自己的命運。

這一點,試問四百年前、三百年前、二百年前全世界那個地方的人民能夠決定自己的命運?就拿大家最喜歡講的美國來說,美國到1870年黑人的男人才有投票權;1920年女人才有投票權,也就是說,在77年之前,所有的美國人才開始能夠當家做主,那我們又怎麼要求三百年前、四百年前的台灣人當家做主呢?

觀察台灣缺少世界史角度

可見社會篇不只扭曲了台灣史、中國史,也扭曲了世界史,缺少一個世界史的角度來觀察台灣,所以才會覺得台灣人是特別的可憐,特別充滿了悲情。所以我想這套教科書並不真的能夠教給我們的學生一種樂觀進取的態度。

這違反了一些教育上的基本原理。

李慶華:如果這套教科書就這樣子的在9月上場的話,我要吳京部長下台,畢竟他是歷史的罪人。這也涉及所有學生家長的問題。如果教育部要硬幹的話,這件事情會演成群眾運動。

黃麗生:今天我也是以兩種身份來這裡發言。其一是海洋大學共同科歷史教學小組的召集人,其二是我曾在國民中學教過三年歷史。

站在第二種身份來講,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跟各位報告,以一個國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讀這樣的歷史課本是絕對不適合的,老師也沒有辦法教。一方面是因為份量太多,另一方面是它強調一年級要先教認識台灣,而在台灣史的背後,卻有著中國史跟世界史的背景,在此情況下,對於剛從小學升上來的國中一年級生來說,並沒有足夠的基本知識背景去學習這樣子的課程。如果這個課程放在三年級,也許還稍微可以考慮。

例如第二章新石器、舊石器時代這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果按照以前國中一年級的歷史課本,是循著歷史發展的順序自然而有的學習內容;可是若按即將實施的課程,要到二年級時,才會學到這些內容,卻在一年級還沒有這些概念的時候,就要先學史前史,從歷史學的角度看實違反了歷史發展必有其因果相循、時間一貫的原則。

再來針對趙館長所提:我們的社會對鄉土歷史有認識的需求,所以有了「認識台灣」這一門科目。事實上我們發現「認識台灣」的歷史篇,並不能讓我們認識台灣的鄉土,從頭到尾發現大概只在作業的題目上發現二三個「你可不可以去瞭解一下附近有什麼樣的史跡?」是跟鄉土有關的。

整體說來,我們發現這本「認識台灣」歷史篇,主要是記載上層的統治階層的歷史,看不到所謂的台灣人民在那裡,所以才會造成很重要的客家結社居然在台灣史裡面看不到的情況,我想這是一個滿明顯的,與當初我們要設立「認識台灣」這門課以增進國民關懷鄉土的本意是不符合的。而且,看了這本教科書之後,我們發現,如果再加上考試、聯考的壓力,一年級的小孩子他將不會再愛台灣了。

再就章節的問題來看,我們不瞭解它章節的邏輯是怎樣的。

我們發現它前面是用統治的期限來分,但到第九章卻又用戰爭來分?再有是用清領或日治來區分年代,即使教師手冊也沒有提到,在這背後是否又包含有什麼特別的台灣史觀?或是某種意識形態;接下來談台澎金馬的問題,在導論的第一頁提到早在近萬年前台灣就有舊石器等等。在第四頁另有註釋說,現在課本上所談台灣是涵蓋金門馬祖跟澎湖,而整本課本裡只有在89頁的地方提到金馬,此外有關金馬的歷史在此是完全看不到的,很顯然地,這樣的一種編輯是有偏差的。

還是意識形態掛帥

再就有關紀年的問題,我覺得非常非常的嚴重,它非常地不一致,並且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加上中國紀年的朝代名稱並再附上西元紀年的世紀是絕對有助於學習的,我們實在不能夠瞭解,刻意地把這些中國的年代拿掉是為什麼,而且說實在的,我們這幾年的歷史教學都有一個很強烈的訴求就是在國中的階段,能夠不用的年代就用幾世紀來取代,但是我們發現,尤其是戰後,第九章到第十章的部分,簡直就是編年史,如同施政報告一樣。對國一的小孩的歷史教學來說,只會使人更討厭歷史而已。

在13頁有關原住民的部分,在溫振華教授所擬的課程標準及教材大綱上,我們發現他們對原住民本來的綱目裡面,應該是談得比較多的,結果在教科書裡面卻相當簡略,站在尊重少數民族的立場,如此是否恰當亦有待商榷。

在史實裡面另有一些敘述不恰當的、不合乎真實的部分,還有關於日治時代統治之篇幅,表現出非常明顯、濃厚地對日本歌功頌德的意思。

不是以自己為主體的歷史編寫方式

我們說日本人對台灣的統治可能有某一些影響,而且可以是正面的影響,但是,也必須同時而且以更多的篇幅來呈現日本統治下台灣人民生活。歷史不能為某一種意識形態服務,如果我們還是繼續陷在這樣的情形下去的話,我們的歷史教育將永遠被人民所唾棄。

我們看到的「認識台灣」歷史篇的第七、八章是談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而不是台灣史。我們不知道台灣人民在那裡,也看不到。而且提到日本統治台灣人民的情況下,如66頁到70頁,它每一段的後面都等於是肯定日本人的貢獻,但是模糊了一些很基本的現實。如69頁「使台灣成為世界的糖業王國之一」、70頁「使台灣轉型為半農業半工業的社會」。

對於國中一年級的小孩子,甚至於教書的老師們如果不仔細的話你會以為這就是日本人對台灣的貢獻,可是它卻隱藏了日本人對台灣人民的剝削,事實上那不是台灣人民自己的成就,而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成就。但是書上的敘述卻很可能將歷史事實的本質和歷史的真相給模糊掉了,這是我們非常擔心的事情。

總而言之,在「認識台灣」歷史篇中有關日本人統治台灣的這段課文中,台灣人都是屬於被動而非主動的角色,這樣的一種台灣史,並不是以我們自己為主體的歷史編寫方式,這是我們非常遺憾的。

李慶華:我真的覺得假如這套教科書給韓國人看了,他一定給嚇死了。被殖民過的台灣這樣地講日本人,韓國人第一個會笑死,接著會嚇死。

潘朝陽:在地理篇的第48頁,人口的成長有提到,不同的族群在同一塊土地上共同生活繁衍後代,對於人口數的變化是在荷蘭人佔領及明鄭時代台灣人口大約只有一、二十萬,清朝時期福建廣東地區因糧食不足生活困難……到光復以後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等等,認識台灣三篇之中,只有地理篇光明正大地講「光復以後」,另外二篇幾乎提都不提。

從地理篇我對照出,地理學界沒有意識形態,它是用一種常態的方式來教育我們的學生、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另外一個地方是在第106頁談到環境問題,它的敘述方式也是非常客觀的、非常中性而沒有政治意識形態的。它說出了針對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我們要進一步地思考背後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諸如地盤下陷、海水倒灌、興建高爾夫球場、汽車廢氣問題、工業廢水等環境污染的問題,值得我們共同省思。像這種的敘述方式,應該是教科書正常的一種編輯方式。我現在從地理篇來看歷史篇和社會篇出現了什麼問題。

教科書不是編給日本人看的

在歷史篇的第七章──日本殖民統治到第八章──日治時期的教育學術與社會,可以說它這種撰述方式是「日本帝國主義在台總督府的史觀」所寫出來的歷史教科書,但問題是這個歷史教科書是給中華民國的國中生念的,所以,編寫歷史篇的這些學者專家們,他們的學術良知到那裡去了?例如在第八章它整章的內容就在表彰日本人在台灣的殖民教育。

如果我們真正去研究在日本統治下51年來中國人在台灣的殖民帝國主義統治之下是怎麼樣進行我們自己的教育的,就會發現諸如客家人在民間以結社的方式,或成立書院,在日本高壓控制漢人教育的情況下,再轉型為儒宗神教的鸞堂系統,同時治療戒煙以及推展經典教育。即利用此種宗教型式,在日人統治之下固定地講習經典。

我的用意在於藉這個例子說明,在日本人統治台灣的51年時間,台灣人的生活世界裡面,仍然在推展著我們自己應該有的漢文化的教育,為什麼這個教科書對於類似這樣子的一種存在的史實隻字不提呢?我們在此要向這些歷史專家學者們提出非常嚴重的抗議。

至於社會篇方面,我們的教育是不是要教育我們的年輕學子一個社會常態?任何一個人類的社會都會有非常態的部分,在教科書教育的流程裡面。應該是要以社會、文化的常態為主。

我們來看看在教科書74頁的地方,它說「讓監獄不再擁擠」、在第二節「貪婪之心」說台灣是貪婪之島,有竊盜詐欺侵佔貪污等行為;暴戾之氣……試問如果按照此一種教科書的編寫方式,對於公民與道德、社會科的老師們,在這樣子的情況下要怎麼去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真正分界點在哪裡?

小孩子他們是不是會認為說台灣那裡是一個美麗之島呢?這不原本該是一個鄉土教育嗎?如此如何能讓我們的下一代去建立鄉土情懷呢?這結果反而使他們認為是生長在一個骯髒、亂七八糟的島嶼,有什麼好愛的。為什麼要採行將社會非常態的部分,把它擴大、渲染放在教育的體系裡面的編寫方式呢?

另外在80頁關於環保的問題,它說:無奈的是,西班牙人、荷蘭人……漢人、日本人來台要鹿皮、樟丸、香料、蔗糖……。是不是說我們在台灣生活的二千一百萬人,每個人都是貪婪而窮極無聊地要剝削台灣的資源的人呢?我們有環保的問題,但並不是我們天生就有這樣子的心態想要剝削台灣。

這種的敘述方式,就比同樣地提到環保問題的地理篇,在社會篇的這種情緒式語言的敘述方式,是非常地不適合於擺在教科書裡面的。

李慶華:這套教科書提到了野百合學運、美麗島事件、中共文攻嚇中台灣的勇敢精神,這些都算是近些年的事,那麼真正分界點在哪裡?到底寫到哪一年?有的事件因為當事人都在,因為沒有定論,尚有爭議,還有就是你採用的是哪一個版本?畢竟各方見解不同,還有待時間沉澱和專家的定論。既然提文攻武嚇,為什麼不提劉邦友事件、白曉燕血案?為何不提5.04、5.18中產階級遊行?

把「歷史歸還歷史」

蔣永敬:我希望我們住在台灣的人,不要否定自己是中國人,我看了新編的國中課本《認識台灣》歷史篇以後,使我直覺的感受好像否定了中國人的地位,使台灣「無主之島」的影像,表現得更為清楚。

漢人(不指中國人)和日本人對台灣的活動和開發幾乎立於同等地位,應否也意味台灣的「主權」問題有所爭議,釣魚台「主權」問題的爭執是否將要擴及台灣,使我們極為擔心。

這本書是由堂堂的政府機關「國立編譯館」主編,這種書要被日本人看到了,必定大為高興。

編著者諸君可能認為,此書的內容符合歷史真相,把「歷史歸還歷史」這用於學術研究,我們無可爭辯,但要全台灣的學童來接受難以定論的觀點,這就有待商榷了。

至於社會篇方面,有的地方固然可取,所謂「悲情的歷史」,也侵犯了歷史的範圍。把昔日台灣的統治者,不論是漢人的,還是非漢人的,一律和人民對立起來,未免不分青紅皂白一概否定之。似乎有些偏激。

希望這些課本編者能夠虛心一些,不要視不同的意見,當作非「統」即「獨」,或非「右」即「左」。而教育部及國立編譯館也要重視這個問題,不可以「多元化」推托責任。

李慶華:這套教材中太多偏差、仇恨、清算、矛盾,老師都無從教起,我覺得吳京部長真是常職。我們提出這麼多問題,希望教育部、編輯委員們能認真、確實的加以思考、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