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是個值得大書特書,令人難忘的日子。讀過中國近代史的人應會把「九七」年的此一盛事視為大喜、大慶的紀念日。可歎的是在台灣有不少喪心病狂的知識份子,將此一揚眉吐氣的日子稱之為「大限」。痛此輩之無知,惜此輩之可憐。香港之回歸意味中國已將西方帝國主義者,徹底地清掃於中國版圖之外,象徵著殖民主義業已窮途末路,船堅炮利之帝國主義徹底破產。在湔雪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國恥之後,中華民族站起來了,以無比的信心與尊嚴,崛起於亞洲,屹立於列強之林。
香港之回歸,必在國際社區裡產生不小的衝擊。如眾所周知,此一彈丸小島在地理上具有不容忽視的戰略地位。它是中共國防的屏障,也與菲律賓遙鄰相對,控制著中東石油輸往美國與日本的航道。更深深地影響到台灣工業的生命線。在兩岸關係陷入深淵的今天,雙方對談判遙遙無期,而首先受到挑戰的便是「三不政策」的直航問題。過去利用香港為「轉口貿易」(每年為英國賺進86億美元)的中途站,如今不得不在高雄另設「境外航運中心」來解決回歸後所衍生的問題。逼使台商因為此一人為障礙,乾脆到大陸利用其廉價勞工就地設廠生產。因此中共能在優越的客觀條件下,有恃無恐地面對台灣的「戒急用忍」。台灣的籌碼之流失是顯而易見的。
除此之外,香港之回歸更是中共「一國兩制」對台喊話的絕好樣板,在回歸的影子下,過去幾年香港的經濟享有空前的繁榮,人才回流與地價回升,在在都反映出國際上對「一國兩制」的信心(見《中國時報》六月九日第九版專欄)。自客觀的條件而言,台灣的安全與經濟發展可說是與香港的穩定息息相關。如今香港變為大陸之一「特別行政區」,其所具之經濟實力,自然地成為中共的籌碼,而由此衍生的壓力,將形成台灣拓展外交關係一股嚴峻的挑戰,中國與南非的建交即為一例。而註冊巴拿馬籍的船隊,在太平洋世紀裡又怎能忽略香港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數年來國際資本在香港優良基礎建設的環境下,已相競捷足先登地進入此一最具前景的地區(據《華爾街日報》調查目前大陸與香港兩地,已吸收了全球45%的投資資金),我們仍希望以「戒急用忍」的經貿政策來自綁手腳。以國際經貿為本的中華民國,將如何步入合作與競爭的21世紀?
即自兩岸關係來看「台灣籌碼」,「九七的香港回歸中國」,很難看出有立即的政治效應。「兩岸關係」雙方自始即各有盤算,因此香港情勢的轉變談不上有「籌碼」的問題。中共目前在致力於經濟上的發展,只要不出現它「用武」的三個現象下(正式宣佈獨立,外國勢力進入台灣,或台灣本土上之內亂),「分裂、分治」的現實並不觸及中共容忍的底線。而台灣亦可在《國統綱領》上原地踏步以靜待「時機」,如眾所周知,主導兩岸關係事實上還是美、日兩國的對華政策。中美建交18年來,美國矢志不渝地宣稱遵守「兩岸問題應由中國人自行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的大原則。但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出售先進武器給台灣。一方面希望以「有條件的交往」(亦即所謂的「新圍堵」),企圖以經濟上的合作來促成中共的「和平演變」,同時又以《美、日新安保共同宣言》來擴張日本軍備,讓日本肩負起更大的防衛責任,使遠東這一地區平添了不少不穩定的因素。
事實上此一由美國主導,由日本執行的亞太安全體系,台灣扮演的只是「被保護」的角色,無任何「籌碼」可言,與當年韓戰時台灣的地位殊無二致,必須記得的是冷戰結束後,美國所奉行的是「單極多元」的國際體系。「美國是後冷戰時代的唯一超級強國,國際秩序理應由美國掌控」(《文明的衝突》作者杭廷頓語)。
值得令人深思的是日本在美、日新聯盟下,是否能安於以「同盟」的角色,聯手對中共實行「軟圍堵」?日本是中國之最大貿易夥伴,而中國則是日本的第二貿易夥伴。正在不斷擴大的雙邊貿易,每年為日本帶來一百四十多億的順差。今年4月4日的英國《金融時報》即提醒我們:「中日之間的貿易在今後數年將占世界貿易總額28%,遠遠地超過美日貿易總額。」《朝日新聞》的社論已呼籲「日本不應被捲入美國與中共的衝突」。而右翼的財閥們及橋本首相也在「中國這個龐大的經濟體」的體認下,主張「把中國作為建設性的夥伴」。在這種的美日聯盟下,同床夥伴各有異夢,遑論台灣在此矛盾中有權置喙其扮演之角色?◆
社論
國際視窗
中國問題
反對竄改台灣歷史教科書
香港回歸
台灣亂象
學術與出版
國際簡訊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