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台灣」是要下一代「不識中國」
在全省首次國中「認識台灣」新教材的講習上,筆者就和主講人,在講台上進行激辯,搞得與會的全市國中教師在台下膽戰心驚!
筆者深深發現,御用學者和「台獨」教授已打入中央研究機構,這些人在研習會講的,完全是所謂「建國黨」的那一套,嘴巴講的比書本寫的還要壞,口口聲聲說什麼:「那邊是中國,我們是台灣」、「台獨有什麼不可以!」我曾質問:「你們怎麼講得跟台獨的那一套一樣?」「台灣人明明就是中國人,你們這樣分,是不是顯得氣量太小!」「任何中國人,逃不出中華文化如來佛的手掌心,你今天要下一代不識中國,難道是要在隨時用到的時候,再去補習!」「教科書上明明寫得『台灣省』,你今天又口口聲聲『中國如何如何!我們台灣如何如何』!這教學生如何看待!」
以上質疑,台獨學者支吾其詞、無言以對,祇能不斷地呻吟說:「要是在20年前我說這些話,早就在一出教室就失蹤了!」「你竟然利用民主摧毀民主!」
長城和水圳不能相比
長城和水圳不能相比,猶如腳趾與大腿之不能相比。
台灣政客說中國的萬里長城的偉大不如台灣水圳,此一謊言沒有別的意圖,就是在宣揚「中國的歸中國,台灣的歸台灣,二者應漸行漸遠,沒有干係」。
這些「台獨」政客,本來就是些沒有國家整體觀的本位主義者,他們如果認得清這二點,一是萬里長城是為保衛全中華民族的生命、財產;二是台灣水圳是維護台灣省民的生息供養,他們就不會經常說些顛倒歷史、語無倫次的話了。
「台獨」政客受美、日奴化太深,他們寧願當美國人、日本人,他們沒有民族情感。
藉關愛之名,行掠奪之實的統治伎倆
人民已越來越發現,無論「台灣國民黨」抑或「台獨民進黨」,他們都有巧取於民的同質性。
其虐民手段,都是假藉關愛人民之名,行掠奪錢財之實,如為人民的交通生命安全,而進行苛厲取締;如為人民的身體健康,而訂出苛厲的禁煙取締辦法。
一切問題,皆出自長年行政昏庸無能,導致上下交胡弄所致,更為火上加油者,是在此等假「關心您」之名,行「剝奪你」之實的率獸食人勾當下,蒼生病害益重矣!
此一腐敗行政所見,是處處官商勾結,大小官員祇為自身私利奔走,以公共工程來說,廢氣、噪音隨時加諸於民,我行我素,為所欲為,直視生民權益為無物!
這種政府給人民吃的明明是「毒藥」,但「兩獨」統治者更要將它說成是「補品」。
歸向越深,壓迫感越重
在台灣的大陸人,其歸向中原統一勢力的心願越深,顯示外省人在台灣被壓迫越重。
今天外省人在台灣受壓迫是迂迴、漸進的,如其應得陞遷權利及任用資格之不獲尊重;如其在工作分配上,被分發以最險惡、最愚昧之工作環境。
尤其讓「外省人」痛心的是「廢省」,無論是「凍省」、「虛省」。就是要把「省」拿掉,以遂行其「台灣共和國」的圖謀!
所以,今天的「青天白日」旗,已不是陸皓東設計的那一面,而是「兩獨」為防中共師出有名的一種暫時的「變造體」。
淨化心靈反求諸己!
「星雲」法師最近帶領了一次遊行,遊行的主題是「淨化心靈反求諸己」。
台灣社會的最大危機,在人民普遍缺少「公義」意識,而強者的私心又特嚴重,致在領導人的推舉上,往往祇問「這幾個候選人,那一個人跟我的私交較好!」為衡量。
所以台灣的政治候選人,特別注重選民婚喪喜慶、新居落成與新店開張之參與和饋贈,祇因選民在投票上,祇想到:「這個候選人有沒有參加我兒子的婚禮?」「那個候選人有沒有在我的新店開張上送禮!」
於是越比越重,除了參加選民「兒子婚禮」,又要參加「新居落成」,這些「投其所好」的政客唯一所盼望者,是一旦當選後再利用不當的權勢把送出去的要回來,要更多的選民在他的婚喪喜慶、新居落成和新店開幕上進行迂迴賄賂(送紅包)。
在這種污濁的政治下,人心怎麼會好?我們早就提出「選出假摩西,天必降災疫」的看法,今則一一應驗,賀伯颱風天譴,口蹄疫警示,能不讓選民有所深思?我們今後還能再依私情、再信巧言決定我們選票的投向嗎?
出於本身之錯誤無能施為,病害蒼生,最後還責罵蒼生之「未負起責任」;明明給人民吃的是毒藥,統治者卻要硬說是「人參」,可謂美麗的謊言與假誓詞滿天飛舞!
由於政治領導者的無愛無知,致使底下大小官員都不敢真做事,越該觸及的問題越行迴避,越該解決的事件越行延宕,所以今天台灣各項行政的不義與腐化,已呈摧枯拉朽之勢,隨著政治領導人德望之日被看穿,台灣的各種行政祇會變得越來越壞,絕不可能變得越來越好,即以國民中學編班來說,荼毒近半世紀「錦上添花」、「愚頑類聚」的「不當能力分班」反教育,祇會越來越不公、越來越惡化,絕不可能越來越公平、越來越正義!
台灣早已步入政治的「黑暗時代」,其高層之假藉愛心之名,進行暴虐顯示與錢財勒索,亦已被人民漸漸識破,同時亦已被不肖刁民引用學習,比如一百元一支的「愛心原子筆」即是一例,此筆的成本僅二、三元,但在「發揮愛心」的帽子下,多少台灣人民做出的竟是「不義的愛心」和「愚昧的慈善」!◆
社論
國際視窗
中國問題
反對竄改台灣歷史教科書
香港回歸
台灣亂象
學術與出版
國際簡訊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