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能自外於中國和亞洲

「認識台灣」國中教科書總檢討記者會

周明德 整理


主持人李慶華

發言人(依序):魏鏞、周陽山、王曉波、戴萬欽、施台生、洪秀柱、周玉山、陳昭瑛、傅昆成、林郁方、尹章義

主辦李慶華國會辦公室

時間:1997年7月4日

地點立法院

國家價值觀的傳輸

李慶華:我們今天主題是「對國中認識台灣教科書的總檢討」,這是關於我們現在的學生,乃至於下一代非常重要的題目且影響深遠的一件大事,甚至於要比修憲重要。在此先比較扼要、完整地介紹一下到今天為止,教育部及國立編譯館的態度,什麼地方還是堅持而我們願意再提出進一步的質疑的。

杜正勝先生是《社會篇》、《歷史篇》的總校訂、《社會篇》的主任委員,他說他沒有預設立場。我在此要對教育部、編譯館和杜正勝提出非常嚴正的質疑,沒有預設立場為什麼要把日據改成皇民化的用詞──日治、光復後要改成戰後,《社會篇》中沒有中國人、中國民族的字眼,增加的「台灣魂」難道是在為台灣國鋪路?時事問題及政爭非要放進教科書中嗎?那為何只放進「野百合運動」而不願提5.04、5.18、5.24甚至保釣運動?灌輸台灣四百年的悲情歷史,且特別強調悲情的觀念對學生是好的嗎?談政黨又為何對新黨隻字不提?在教師手冊中提示李登輝最能代表台灣精神合適嗎?這些明顯的錯誤和不公正處,杜正勝堅持絕對不改,且自詡為中立客觀,教別人不要搞意識形態,以政治干預學術。

今天我們的質疑就是要反對教育部、編譯館和杜正勝先生假學術之名為台獨鋪路、美化日本。在《歷史篇》中又為何將清朝時期改為清領時期?又為何在日本人對台灣的暴虐統治中,堅持不放入慰安婦的問題?日據之後緊接著是「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那民國34年到38年中華民國在南京時期要如何去回答家長和小朋友的質疑?對所有中國歷史文獻提到的台灣隻字不提,為凸顯李登輝的特殊性,對38年後在台灣總共僅有四個總統,對嚴家淦總統便不提及?

我們期待很久,一直希望認識台灣教科書早一點面世、早一點教授;我們很失望,等了這麼久之後,看到的卻是這樣子的美化日本,為台獨鋪路,充滿了意識形態跟政治的教科書,這是我們所不能苟同的。

魏鏞: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國中教科書是國家強制性教學的一部分,它是國家公權力伸張中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它在建立我們國家基本的價值,以及公民應有的概念,因此,我們要有一個概念,就是:國中教科書不是學術研究,而是整個國家價值觀的傳輸的一部分。

所以,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是,有一群人,他們擔負著編國中教科書的責任,卻以相當主觀、封閉的概念去編,脫離中華民國憲法中規定的民族主義的精神,並有不少事實性的錯誤事後又不肯改。

我今天主要表達的意見是從基本的概念;什麼是國中教科書、它的性質是什麼、我們要怎麼編。

國中教科書是要把我們基本立國精神灌輸給未來公民的一部分,首先要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的民族精神來編,其次要根據政府的基本政策來編,要照顧到台灣地區所有不同團體的共同意念來編。

在史觀方面,台灣是1895年中國戰敗於日本,割讓給日本的領土,經過50年的殖民統治,在1945年光復,這是一定要交代的部分,不能忽略的。再有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國父是在《馬關條約》清廷把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後,覺得忍無可忍,才決定以推翻滿清作為國民革命的基本路線。編台灣的歷史、地理、社會豈可忘得這重要的一點史實?

再談到日本人,他們是跟中華民族在18世紀以後強烈互相競爭的民族,日本是使中國在整個現代史改變,整個現代化的進程落後了將近一百年的國家,我們還要以客觀為辭去美化它?編教科書是根據立國精神、政治理念來編,用「政治社會化」的術語來說,就是把政治信仰(迷思myth),化為語言讓後代記得,認同政治制度。它不是客觀的歷史。

執政當局不認同我們的國家

為什麼在教科書中諸如「中國人」、「中華民族」、「國民革命」、「馬關條約」、「日本帝國主義」、「台灣光復」這些名詞都不敢用或不願用?因為這有個基本的立場動機的問題,我懷疑我們的執政當局不認同我們的國家,他們在進行向內顛覆、顛覆我們的國家,企圖利用自己的理念強加於政治體制上,雖然控制了國家卻不認同立國的基本觀念,要用自己的權力去改變整個制度,一如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如今以修憲、改教科書這樣的手段來顛覆自己的國家,這是非常可怕的。

我建議成立一個超黨派委員會,至行政院層次,擴大到學者、教員、家長、學生來好好檢討國中教科書的問題;另外主張將教本根據學者意見修訂事實錯誤後,印刷少數冊數,並利用暑期試教。如若教育部悍然施行,我主張教師拒教、學生拒上,家長上街抗議。

最後指出一點是:台灣的史地教學內容本應與大陸接近才是進步的作法,免得兩岸同胞的下一代歷史地理觀念不同而引起衝突;如今反而開倒車,另外寫了台灣的歷史、地理、社會。

「中華民國」與「台灣」並不等同,中華民國還包括全中國,「中華民國在台灣」是不通的。再有就是同心圓的理念是幾何學的觀念,人類文化學、歷史學從來沒有這種觀念,用同心圓概念來描述台灣史地社會是不通、沒有道理的。

周陽山:關於杜正勝教授所講的,不要玩文字遊戲,「日治」一詞如果要改為「殖民統治」,這只是玩文字遊戲。他忘了我們所要求的是恢復「日據時代」這四個字,所以真正玩文字遊戲的是杜教授,這是一部由杜正勝杜撰出來的教科書,是一部無恥的教科書。

這套教科書實施發展的結果,將會使今年的國一學生,在他們高三的時候,這六年教科書的正統觀完全混亂,他們要如何在今天的聯考文化下適應?這部教科書將讓所有的考生精神錯亂,因為教材解釋系統的衝突將使他們無所適從。

今天除非我們重新肯定,甚至感謝日本在台灣的50年統治,否則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把日據改成日治。而同心圓的概念更是全然的荒謬,是把整個歷史、生活圈、生命共同體的概念給污蔑了。

今天的爭執,不是什麼統獨之爭,任何一個肯定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歷史的人,都不能接受日治的概念,我們強烈要求教育部長吳京正式出面把這一部違反良知、違反最基本國格的教科書給徹底摧毀掉,要求以全民的力量新編纂,讓我們重新的認識台灣,重新站在台灣的立足點上來思考我們自己的過去跟未來。

王曉波:在此我只想以保衛台灣人主體的立場來作幾點說明。

首先談《歷史篇》,台灣人抗日的死亡人數,從1989到1902年,根據台灣民政長官後籐新平自己說,他五年內一共殺了11,950人,但是我們的教科書卻說從1895年到1902年,七年之間只「多達一萬人」經過我們的爭論而改為「一萬餘人」,「餘」了1,950人,但從1895到1897年這三年戰鬥最激烈的期間,難道一個人都不死嗎?這樣子為日本帝國主義罪行掩蓋,有台灣人的立場嗎?我在此譴責這樣一個出賣台灣歷史的教科書。

其實,根據省文獻會所出的省通志,1896年的雲林事件就殘殺了台灣同胞三萬人,省通志是台灣省政府的官文書,教科書並不能拿出證據來批駁省通志的數字,憑什麼抹殺它的數據?

再提到噍吧哖事件,郭廷以教授的研究中,噍吧哖事件的殘殺人數亦達三萬,教科書中講被處死的「有余清芳等一百餘人」。我在此願提出確實的數據,在噍吧哖事件當時被判處死刑的達到866人,由於日本天皇登基赦免死刑,但在此之前已有95人已執行死刑,且有七人在被捕後酷刑而死,亦即102人,但難道除了這「一百餘人」之外,在噍吧哖事件的戰鬥中一個人都不死的嗎?為什麼要對日本人的屠殺罪行掩蓋?日本學者竄改日本歷史教科書,為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掩飾,還可以理解。台灣的學者竄改台灣歷史教科書為日本軍國主義屠殺台灣人掩蓋,這是什麼心態?這是什麼道理?

此外,在二次大戰時,日本人在台灣徵得二十多萬的台灣軍伕與台灣兵,教科書只寫到這裡為止。但這207,183人回來時,已死了30,304人,為何這三萬多人做了日本的炮灰,教科書卻沒有列入?這是歷史的犯罪、學術的犯罪。

種甘蔗給會社磅第一蠢

在日據時代,台灣人抗日事跡的內容卻一字不提,台灣人社會抗日運動從蔣渭水、林獻堂、連雅堂以及台灣民眾黨,充滿了中華民族主義。並且,台灣人從三二九之役起,便從不曾在中國的革命中缺席。這樣子的台胞抗日歷史為什麼不告訴台灣的子弟?「亡人之國,先亡其史」,用這樣子的「認識台灣」教科書來滅亡台灣人的歷史可以嗎?

再提到教科書中如何地恭維日本人的殖民統治,說使得台灣成為「世界的糖業王國之一」。研究台灣史的人都知道,台灣的糖業是與台灣的殖民政策相始終的。台灣的糖業跟台灣的甘蔗有關,而甘蔗政策是如何地剝削台灣農民,使得台灣農民流離失所,傾家蕩產,有一句俗諺說:「種甘蔗給會社磅,第一蠢。」因為那樣的甘蔗政策使台灣老百姓活不下去,使台灣的農民不能生活。至少在教科書中要如實呈現,亦只能說是:日本人在台灣的糖業王國而不是台灣人在台灣的糖業王國。

再講到日語變成台灣人吸收知識的主要工具,促成台灣社會的現代化。事實上,當時台灣人是不准學漢語的,但台灣人還從大陸進口許多漢文的書籍來吸收新知識,為什麼教科書中連這樣子的事實也要抹殺呢?歷史教科書中提到留學日本的留學生,為什麼不提留學大陸的留學生呢?留學大陸的留學生使得光復之後有許多號稱「半山」的台灣幹部--包括謝東閔先生在內,為什麼不提?還抹殺殖民統治的罪惡,如土地的掠奪,以拂下政策來酬庸日本的退職官吏,民族差別待遇等等。

至於日據時代台灣的工業化、現代化,在此我提出一個數據,在日據時代的產業資本,日本人佔93%,而台灣人的職工佔91%,在日據時代的階級運動與民族運動是一致的,而教科書卻將日本人在台灣為日本人自己的建設與開拓,當作台灣人的建設與開拓,不僅不符合於事實,亦不合於台灣人的主體性。

再就《社會篇》中提及民國38年以後政府以台澎金馬名義加入多種世界經濟組織,而事實上中華民國是在民國60年之後才退出聯合國,李登輝上台後才有「務實外交」。在38年時,何曾以台澎金馬名義參加過多種國際組織?在這種情況下,杜正勝還堅持不改,這樣子的謬誤卻用國家的公權力強行灌輸給我們的小孩,所以,我們不能不站在捍衛台灣人主體立場、捍衛學台灣史的基本學術立場,在這裡提出嚴厲的譴責和嚴厲的批判。

戴萬欽:這本教科書充塞了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還不是有問題,而是有問題還不肯去改,充分地顯示今天台灣主政者蔑視民意、不重視基層人民的心聲的反映。

最遺憾的是在這教科書中不談台灣人所具有的中國精神,它最重視,想要發揚的是台灣人所擁有的日本精神,這種精神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教科書。

個人認為我們應該做一個最壞情況的打算,就是,執政當局可能不會去管我們講些什麼內容,而在下學期便貿然實施,所以要請在座各位教授趕快去編一個新的教師手冊,不要去誤導說只有現在當家的人才是讓台灣人民有出頭的日子;要編一個教師手冊啟迪中小學的教師,使我們在使用這套教科書時,懂得怎樣去跟學生講,事實上這種教法會讓很多小朋友在精神上感到不平衡,因為老師會跟他們說,不要相信教科書裡面所講的話,使他們從小就覺得說社會上所講的良善都是虛偽而不真的。

關於這個教科書,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它是由上而下的旨意,而不是由下而上的傳達,裡面很多替今天當權人塗脂抹粉的地方,可是當權人將來會感到歷史的殘酷,當他三年或四年後一旦失去了政治的桂冠,他就會發覺人民開始審判他了,如果說野百合運動要放進去的話,那白曉燕命案時政府的高官還在打高爾夫球,是否該放進去?李敖所寫鴻禧山莊的案子要不要放進去?

如果說今天的教科書要編排,我想應該打破過去國民黨白色恐怖的時代把教科書做為教條的灌輸,而應該徹底的樹立新的精神,也就是以客觀的精神來編排教科書。

杜正勝先生在報上提到台北日僑學校的小朋友說他們的故鄉是在台北,我想,很多日僑學校的小朋友,他們的父母在台灣工作很多年,他們可能是在台灣出生的,根本未在日本待過多少時間,所以他的故鄉是台北。

可是,我們大多數的台灣人雖然過去接受日本人的統治,但是他的故鄉不是日本,他們的故鄉還是台灣,所以今天編台灣史的教科書,當然是應該站在台灣的本位來編,而不是站在日本的角度來編。

另外,孫中山先生來過台灣很多次,這也是台灣史教科書中應該提到的。另外如果要提台灣魂,那麼金介壽踏上釣魚台則是台灣魂的彰顯,但是釣魚台事件台灣史裡面卻都不談,根本就是經過意識形態的選擇,根本不是客觀的做法、尤其是在過去我們看到李總統自己說他對台灣的歷史很瞭解,但是,如果這套教科書能反映台灣的實況的話,我覺得李總統對台灣史的瞭解並看不出來,李總統對台灣歷史的書讀得不夠多。

庸醫比疾病更可怕

今天我們的執政當局強調說我們要族群融合,是生命共同體,那編教科書便應該從這個地方著眼,而不是挑起族群之間的仇恨、不和,在嘴巴上說要進行生命共同體,事實上是背道而馳。

從這次修憲問題來看,國民黨的御用學者在報上寫了一句話:庸醫比疾病更可怕。認為反修憲的人是庸醫,而我將這句話套用在台灣史教科書的編輯上,過去我們看到社會上的毛病就是對台灣史講得太少,可是,今天即使要改正也應當以正確的方法,開誠佈公的成立一個編輯委員會來做,而不是偷偷摸摸的以暗渡陳倉的方法來編,今天如果想以此教科書來補正過去的缺失,也要謹記這句話:庸醫比疾病更可怕。

施台生:台灣跟中國是不可分的。認識台灣中如有事實的錯誤當然要更正,但我們也不要把問題政黨化。這裡面多多少少摻雜了些意識形態,但歷史必須真實的記載。

洪秀柱:新的教科書出來應該聽聽社會各界的聲音,然後重新做個檢討,是絕對有必要的。正視史實,實事求是,才是回歸歷史的態度。

縱然台灣將來走上獨立的路,也不必抹殺台灣跟中國一個歷史上的關係。另外,學界沒有共識的部分不必急於放到教科書裡面,不必把學界尚未有共識的內容強要學生來學習,不要把學生整個觀念都弄混淆了。假如沒有試教的過程,也應該廣泛跟學界、教育界徵詢意見,做一個彌補。

我們教這個課程,究竟要給學生什麼?要給他一個國家觀,一個正統觀。連中華民國都不願意講,到底我們要給學生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觀?到學生念完這門課還不知道國在哪裡,這樣問題就大了。

周玉山:黃秀政等五位教授在一本「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的專書中指出,在南京政府派兵來台之前,當時全台灣各縣市有很多暴民攻擊官署、劫掠武器、槍殺軍警、毒打公職人員等實情,雖然如此,蔣介石主席仍然訓令陳儀,嚴禁軍政人員施行報復,否則以抗令論罪。這些話在認識台灣的教科書中全部不見了,《歷史篇》、《社會篇》的共同最愛就是二二八事件,但是這些話都不見了,請問黃秀政等五位教授:你們的學術地位在那裡?是不是也不見了?

台灣共和國還沒成立嘛

《認識台灣》《社會篇》特別強調的四大族群,原是台獨先驅史明杜撰的名詞,用來爭取多數,打擊少數,卻被正式的教科書採用,並多所強調,個人分外感到心痛。不管在台灣、在大陸、在世界上,根本沒有一個族叫省族,也沒有一個族叫閩南族,也沒有一個族叫客家族,只有漢族。四大族群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一個名詞。台灣勉強來說只有漢族和非漢族之分,漢族與非漢族早已大量通婚,且經濟生活亦密不可分,下一代身上早已交融了二種血液,如何去區分,所以只能勉來分。

陳昭瑛:「光復」一詞,日據時代的台灣人、台灣知識分子便經常使用,在日據時代很多台灣人的著作中也都出現過,所以說「光復」是台灣人的期望,而不是說台灣被國民黨光復了,現在為了反國民黨所以要將光復這個詞語去掉,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誤會。

再談到杜正勝先生所作關於「台灣魂」的答覆,認為過去也使用過「國魂」,所以現在使用台灣魂並不為過。但是,「國魂」很清楚的是指中國魂,而且我們過去的教科書中並沒有出現「中國魂」,這是因為如果不是在很敵對、戰爭的特殊狀況下,我們不應將極端強烈而狂熱的民族主義的東西灌輸給下一代。而在台灣共和國尚未建立之前,是否需要事先來實施台灣國魂的教育呢?而若台灣魂另指涉台灣民族魂的話,那台灣人是不是「台灣民族」也是很有爭議的。

另外在教科書中有太多黑暗面的描述,如《社會篇》言「不少家庭於是淪為兩性鬥爭的戰場」、「在台灣常有毆妻的事件,鞭打折磨子女也被視為父母的管教權利」、「在街頭、餐館或歌廳,隨時都有人會因一時口角或看不順眼,便揮刀砍人、開槍殺人」,把一些社會新聞中偶發的、反常的現象當做一個常態的現象在描述,這對小孩子並不恰當,卻也堅持不改。

而面對這麼多社會黑暗面的解決之道何在呢?書中所提卻非常空洞,它說,在法律之外,有宗教可以提供整個社會的規範,所以整個《社會篇》在文化方面的編寫,為宗教單獨設了一章,對其他諸如文學、音樂、藝術、建築等文化活動卻只各佔五六行。沒有一個恰當的比例分配。

事實上文學藝術對小孩的影響應該比宗教更重要。甚至在「宗教的世界」中花了太多篇幅介紹各種通神的方法,對與超自然世界溝通的方法著墨太多,對其他比較常態的文化藝術卻描寫太少,這樣的寫法主要因為撰寫人的專長是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因此未能照顧到大家的需要。

與亞洲價值背道而馳

而在此前提下,書中論及眾教眾神眾廟,卻獨漏孔廟,而放眼今日世界,儒教、儒家思想在目前流行的杭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中是代表非常重要的一個東方價值。但「儒家」兩字在整個《社會篇》裡面卻完全沒有出現,顯然忽略了儒家思想對我們整個社會的規範力量與價值。

總之,我覺得,這套教科書不只是告別中國,甚至於是告別亞洲,因為這裡頭所提倡的價值觀跟整個亞洲人的價值觀完全相反。

儒家思想並不只屬於中國,儒家思想在整個亞洲世界裡面有它一定的價值。我們都知道,連越南都有孔廟。而這本教科書卻抹殺儒家思想,顯然是要跟亞洲告別。同時,整個亞洲大多數地區的人民在二次大戰期間受到日本人的侵略和虐待,所以都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復甦,而這一套教科書卻肯定日本人的統治,無形中是給日本軍國主義的復甦提供藉口,這樣的史觀,從整個亞洲人反日的傳統來看,顯然也是跟整個亞洲的價值系統悖反的。

所以我認為現在我們的教科書所做的不只是告別中國,而且是告別亞洲,台灣在亞洲將越來越孤獨,這是我們在編這套教科書的時候,應該為後來的子孫著想的,我們是不是要塑造一個跟整個亞洲人的價值觀相反的下一代的台灣人,使他們成為亞細亞的孤兒?

傅昆成:今天社會會出現這些事情,跟長久以來的馬屁政治文化盛行,毫無疑問地是有關係的。

有一些台獨學者假借學術客觀之名,一則拍李登輝的馬屁,一則遂行其心中台獨意識的主張,而常常是意識形態強烈的人都說別的反對的人是意識形態,說別人給他戴帽子的人常常先給別人戴帽子,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身為中央研究院院長的吳大猷先生對此事亦非常不以為然,但同為中研院委員之杜正勝先生卻將很多東西合法化了。這就是我們社會常常假學術之名來侵害真正客觀的正確理念或法治思想的罪行。

我希望政府能讓國人瞭解日本人統治台灣的真正心態──踩著你們頭頂上來統治你們,而不是錯謬地、荒唐地去美化日據時代。

漢人的沙文主義

林郁方:個人覺得這樣子的教科書對原住民是一個很大的忽略,在社會中處於比較優勢地位的漢人應該要有相當的反省能力,那才會是一個值得讚美的社會。教科書中對於漢人對原住民的欺凌並沒有任何的介紹與檢討,實可謂之漢人沙文主義。

再說台灣魂這個字眼,我覺得它是不是可用於教科書內,取決於是不是普遍為社會所接受之價值、體系。而就我以一個家族在台灣三百年的身份,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的觀點來看,我看不出台灣民間有用台灣魂這個字。

而《社會》和《歷史篇》存在著矛盾,諸如一者說清領時期對台消極治理,另一又對清朝對台的建設多所闡述,實在令人覺得奇怪。而對二二八事件說:最後在民國八十四年李登輝總統在二二八紀念館揭幕時公開道歉,這道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傷痕才縫合。著實過於誇大了李登輝的功效了。《社會篇》絲毫不提台灣各族群合作抗日的偉大事跡,例如噍吧哖事件。《歷史篇》對噍吧哖事件隻字不提更是不該。我覺得教科書的編撰是一件百年大事,應該要好好地仔細地聆聽別人的意見。

尹章義:20年來我一直重視本地教材,希望將台灣史列入教材中,並建議中央研究院和中正大學設立台灣研究所,好好的研究台灣史,因為我們人在台灣,對台灣的認識瞭解卻太少。

讀到《認識台灣》《歷史篇》和《社會篇》之後,我覺得編教科書的這些學者對台灣認識的程度實在是有問題。在我們堅持了這麼久之後,出現了這樣的一套教科書,讓我覺得非常的痛心失望。寫教科書、主持教科書的這些學者們,當他一旦自以為當了官,或可以當官,可以當教育部長的時候,他的學術良知就不見了,官僚的嘴臉出現了,完全不知道反省、不知道虛心一點、多念一點書,聽聽別人的意見。

假如是政治上的堅持;比如說自認為是李登輝的打手、御用學者,外界的批評當然不必理會,縱使如此,客觀的知識、認知上的錯誤還是要承認。因為這是一個知識分子最基本的、立足於天地之間的社會價值、人生價值的基礎。

而我二十多年以來要求重視本土教材、希望讓年輕人多瞭解一點台灣的狀況、瞭解台灣的歷史,看到這樣的教科書,我的希望等於落空了。讓我覺得非常的難過,我認為只要回到學術上去,回到客觀的認知上去,很多問題才可能解決。

誠如陳昭瑛教授所提,這教科書是自絕於亞洲,因為亞洲的主流價值是相當強的抗日情緒,我們一旦親日,將使得其他亞洲國家不知如何與我們交流。

17世紀以來,人類最文明的表現是思想的解放。20世紀文明的象徵則是民族的解放。不但人不當在人上,一個民族更不可以壓迫另一個民族。這種集體壓迫的解放,正是20世紀的精神。「後殖民論述」也就是對於殖民主義的批判。

這兩本教科書對於日本殖民統治的歌頌也是違逆20世紀人類精神取向的主流意識,也是自絕於反殖民的世界思潮。

這兩本書真正最大的問題是充滿了歧視與偏見。

首先,它歧視台灣人,歧視到所有的壞事情都只有台灣人才發生,即使是全世界都有的情形它也要說是台灣人獨特的問題。

如黨派問題,它說「台灣因為政治環境特殊,派系的影響力往往勝過於政黨,黨內有派的現象甚為普遍,政治性團體成為各政治人物角力的場所,形成台灣民主政治的特殊現象」。而事實上這是全世界普遍所有的現象,全世界那一個國家的政黨裡面沒有派系?那一個政黨的派系運作不重要?為什麼只有是台灣才有的特殊現象?是不是因為李登輝先生控制不了國民黨內的派系所以才這麼說。

抽「豬母稅」本也是全世界共有之現象,是直系血親屬在無法繁衍後代時跟旁系親屬分繼承人,入贅的人從女方分男孩的現象,也非台灣所獨有,但是《認識台灣》卻特別選這麼一個污侮性的名詞,強調這是台灣所特有的風俗。

杜正勝先生堅持不做修正,並認他的《社會篇》問題不大。在我看來《社會篇》的問題最大,因為杜正勝等三位《社會篇》的主持人、主稿人都不是研究台灣史台灣社會的、對於台灣社會都缺乏專業知識,所以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副官僚的嘴臉,學術良知早已不見蹤影。

其次這兩本書歧視先住民。

書中所有引用的諺語和俗話全是閩南語,既不用客家語也沒有用馬來語。

談到抗日的時候,台灣人抗日史沒好好研究,更不好好研究日本人鎮壓殺戮台灣人的歷史。所以談到日本人殺台灣人,只說一萬多(實際數目有案可稽的在十萬以上)。

各位不要忘了,日本人在1930年作過一個統計,在1896-1920年之間,日本人攻打了原住民138次,死亡七千多人,受傷有四千多人,台灣原住民這樣子的犧牲卻一個字都不提。對於原住民在台灣的開發,對台灣的經營與抗日行為它隻字不提,這是對原住民的歧視。

第三,這兩本書更嚴重的歧視客家人。不但無能分辨何者為客家人,也不知客家的分佈區,客家人對於台灣開發的貢獻,更隻字不提。

書中對於客家人19世紀開發台灣樟腦茶葉的事實以及台灣史上最重要、影響最大的兩個社會組織--南部的六堆和北部的「義民聯莊」,也都隻字不提,是對客家人的歧視。而書中卻開宗明義說是「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各族群先民開發台灣的史實」!

遠離北京走向東京

第四是對於澎湖、金門、馬祖的歧視。兩書強調「台灣」包含澎湖,金、馬。姑且不論金馬在行政管轄上、心理認同上,金馬屬於福建省而不屬於台灣省,兩書中都不曾寫出金、馬、澎湖的發展史。三地「以海為田」的生產方式以及近幾十年軍民比例和生活方式大異於台灣的情況也隻字不提。尤其是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炮戰以來,澎湖、金、馬對於台灣安寧的貢獻,澎湖、金、馬人民的犧牲也隻字不提。更不用說其中排斥外省人,分化台灣現住民和排斥中國的問題。

兩書最嚴重的問題是遠離北京、走向東京,割裂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傳承關係的問題。書中處處流露將中國史「外國史化」的傾向,恨不得台灣一夕之間變成日本的文化分支。當台灣如此地把台灣文化和中國斷裂之後,如何去面對21世紀?將來如何去解決海峽兩岸之問題?如何去面對整個世界?這樣子荒謬的教科書會讓我們整個的生命力都被割裂。

對於這些編者、作者,我想提出幾句忠告。你們可以實踐主子的意志,做一個御用文人,但是不要忘記歷史在那裡,不是你能全盤抹殺、全面扭曲的,更不要忘記我們要有很豐富的歷史資源、很豐厚的文化資源才可能面對台灣的未來。假如你的基本知識不足,也不要隨便答應寫一本教科書,不僅會傷及做為一個學者的尊嚴,更可能禍延子弟,為害社會、國家,豈可不慎哉?

李慶華:我知道今天所有的立委同仁以及學者專家想講的話絕對不止這一點,問題也不止這一點,我們現在展開連署,這件事茲事體大,我們認為紀念七七抗戰60週年的方法,不應該是用教科書來美化日本的統治,再次的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