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台灣」教科書大辯論觀後

吳瓊恩
(政治大學公行系教授)


7月20日,由《新聞週報》和TVBS電視台舉辦「認識台灣」教科書大辯論,在台灣大學法學院舉行。

參加辯論的甲方代表為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陳文茜、民進黨立委王拓和民進黨台北市議員段宜康;乙方為新黨立委李慶華、台大中文系教授陳昭瑛和輔大歷史系教授尹章義。由前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教授主持。民進黨主席許信良、歷史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黃秀政、台大哲學系教授王曉波等人均在場旁聽,新黨主要領導人無一人出席。

辯論雙方論點,第二天各報皆有或多或少的報導,讀者可以覆按。筆者在此不對雙方所辯論的內容作一論評,僅將有關問題質疑的方式或思維方式提出「質疑」,以就教於讀者。

一、陳文茜:這位民進黨的文宣主管,給我的感覺是口才犀利,情緒穩健,然有予人耍耍嘴皮,學問不紮實的印象。她質問新黨,為何領導群眾到教育部丟雞蛋,這種質問方式是一種攻擊性的態度,反思十年來的民進黨,多少次街頭遊行比丟雞蛋還要兇猛,何以不加反省自責?其實,群眾反應的方式與行政機關因應的態度有關,如果行政機關對民意的要求反應遲鈍,甚至相應不理,讓他們吃吃雞蛋,只不過是一種「變通」的「打破僵局」的方式之一,雖非理想方式,有何不可?如果民進黨自以為離執政不遠,她所倡導的即將成為台灣的主流價值,因而「嫁禍」新黨,排擠新黨成為邊緣的、暴力的黨,這種宣傳模式只是「小格局」的「伎倆」不足端上檯面,希望陳文茜沒有這種「陰謀詭計」。

二、王拓:王拓提問題的方式略顯咄咄逼人,同樣顯現自信不足,而立論破綻不少。他所提問題可歸納為三:

一、主張先做台灣人,再做中國人,支持同心圓理論,教科書應先從台灣人身邊所遭遇者寫起。

二、質問李慶華,當年我們民主奮鬥時,你在那裡?

三、質問李慶華,有大中國思想和親北京立場。

四、教科書那裡裝得了那麼多台胞抗日史和儒家思想。

以上四個問題,筆者不予討論內容,只就提問的思維方式評論。王拓先生提問的方式是一種直線思考(linear thinking)方式,表面看邏輯合理,事實上是一種分裂性思維方式(Schismatic thinking),把兩個相互關聯的價值,從推論之開始即予分開,執著其中片面的價值,做為前提,而直線推論,其所得結論,顯現了片面的偏執理念。例如,台灣人本是中國人,你要人家先排除「中國人」的概念,可「台灣共和國」並未成立啊?民進黨和建國黨還要努力呀!等你們有本事完成「台獨」了,才叫人家先做台灣人不遲,否則王拓的推論不務實。其次,從常識看,你王拓先有王氏家族的歷史,才有你王拓現在的小家庭,難道你要說,先做王氏小家庭的人,再做王氏家族的人,這樣講有何意義呢?如果每一中國人,先做上海上、北京人、廣東人,再做中國人,這只凸顯自己是「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同理,你也可以說,先做「我自己」,再做「媽媽的兒子」,然後再做「老師的學生」,最後再做「長官的部屬」,或「人類的一分子」,這種同心圓理論,說穿了只不過是「自我中心」的一種觀點。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我們應先做「中國人」再做「上海人」或「台灣人」,也可以說,先做一個「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再做台灣人、上海人、美國人、中國人,又有何不可?因為「人」所指涉者,其範圍大於「台灣人」、「上海人」、「美國人」、「中國人」的概念之外延。王拓這種把後天的類別如「台灣人」、「中國人」視為先天存在的必然性,然後以分類的手法區分先後,並視為應然的鐵律,這即是一種「物化的思考」(Reified thinking)。又如有人說:「台灣人選台灣人」這種思考方式也是一種物化的思考。

一位小說家,照理說應有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而「物化思考」的方式,即是違背人文精神的,沒有人文精神的人,說什麼「愛台灣」,只是表面上說說而已,其思維方式的言辭結論,只能破壞人文精神的氣氛。

其次,王委員自以為他很勇敢,我們為民主奮鬥時,你在那裡?且不說王委員等一干民進黨人為民主奮鬥時,面對警察的威權,並沒有汪精衛16時「飲刀成一塊,莫負少年頭」的氣概,也沒有鄭南榕為「台獨」理念而自焚的壯烈精神,這種提問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兒童式的「鬥嘴」玩意,豈是一位大政治家應有的氣度?何況,許多人為民主奮鬥時,又有多少「民主思想」的認識或作為?一個人想擺脫宰制當家作主的心態是無可厚非的,最怕的是,他有了外在自由,自己卻失去了「內在自由」,擺脫不了情慾的拘絆,遭到莊子所謂「內刑」的桎梏,豈非可憐的人。再者,每一個人都有他的認識過程,過去的失當或錯誤,並不能證明他今日言論的「不正確」,否則永遠沒有「覺悟」或「開悟」的人了。

王拓質問李慶華大中國思想和親北京的立場,這種提問也是有問題的。美國人或日本人、法國人為了到中國大陸做生意,表示親北京的立場有何不可?難道親北京的人,非得要親北京所有的一切嗎?做為中國人,北京人承認他是中國人,而台灣人也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大家同樣是中國人,因而相親相愛有何不可?擴而大之,大家都是人類的一分子,因而相親相愛,你是否又要貼標籤說他是「大世界主義」和親「世界人」的立場,這樣講又有什麼意義呢?親北京的人和親老婆的人一樣,不是什麼都親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王委員最後又說,中學生的教科書,那裡裝得了那麼多內容?這句話就顯得幼稚了。

不錯,教科書裝不了那麼多內容,這就要有所選擇,但是在「中華民國」體制下,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又是什麼人?台灣共和國一天未成立,「台灣人」這個概念所指涉者,只是台灣省人或台灣地區的人,不是台灣國人,王委員何以要教中學生如此空洞不存在的「台灣人」概念?如此那有什麼「台灣人的主體性」呢?只有「中國人主體性問題」,沒有什麼「台灣人主體性問題」?在台灣的中國人,今天要恢復的主體性包括了民族的主體性、政治的主體性、經濟的主體性,再加上文化的主體性,這樣才是真正的主體性,這一點抓不牢,所謂的「台灣人」也將失去主體性,以至於變成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隱然默受,違背台灣先人抗日的壯烈精神,這一點抓不牢的偏見,也就會使人忽略或看不見應該放入教科書的「主要內容」何在?

三、段宜康:這位民進黨的外省第二代子弟,言辭氣盛,給人的感覺是有口才,沒學問,好講邏輯是好事,但若讀一點康德的書,就知道會邏輯未必合乎真理,邏輯推理所得的結論與真理未必一致。

段先生認為外省人認同台灣人必有一番掙扎,主張多元文化,反對陳昭瑛教授將原住民和漢人二分。

段先生認為外省人認同台灣人必有一番掙扎,這種論述的前提很奇怪。他先把「認同台灣人」當作先天的天經地義的前提,然後推論外省人要認同台灣必有一番掙扎。其實,一個人只要思想搞清楚,就沒有什麼認同的危機。好比說,我是台北縣人,我認同台北縣,台北縣是台灣省的一個縣,我也認同台灣省,台灣省是中華民國體制下的一省(別忘了還有福建省),我也認同中華民國,這樣的認同不必經過一番掙扎,而台灣共和國尚未成立,你卻要我認同台灣國人(即口語所謂的台灣人),你不怪自己為精神錯亂,卻要說別人「必有一番掙扎」,天下豈有是理?所謂「庸人自擾」就是說的民進黨這一類人物,底子薄、嘴巴利;口說勇敢,心虛膽怯;貌似民主,心態威權,台灣的民主運動尚有一大段的路程要走。

綜觀以上三人的思維方式,可見都是就表象侈言邏輯,尚未培養當代物理學「非線性的思維方式」(Non-linear thinking),既無中國文化的底子,又無美國文化或日本文化的精神,口說漢語,手寫漢字,只見中國文化之短,而未見其長,或批其短棄其長,如此思想只能說是「異化的中國人」或「中華民族的異類」,根本文化精神已失,又無能開創新的文化精神,終究成為浮游無根的政治浪人,耍耍嘴皮則可,治國平天下則阿彌陀佛,其後果不可說,不可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