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


俗話說,「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在今天的國際格局下,不管是李登輝、彭明敏還是許信良,要在國際間打破一個中國的局面硬搞「獨台」或「台獨」,都可說是「敗事不足」,現在硬要去「敗」,對外就是李連越來越難「走出去」,對內則是有頭有臉的國際人物越來越難請進來,內外交困的結果就是自戕式的「戒急用忍」與「毀憲竄史」瘋狂行為。演變到今天,就如本期社論所說:「我們難免將要面臨一個無休止的兩岸緊張、權力鬥爭、經濟衰退、社會敗壞、道徳傾頹的新的動盪的時代了。」

李登輝在國際上固然敗「一個中國」之事不足,但其文膽杜正勝主導的「認識台灣」《社會篇》、《歷史篇》,不管有沒有足夠的歷史時間為李登輝複製新一代皇民,長期下去,在無法改變國際格局的情況下,只會為受教的下一代帶來深重的挫折感。為了下一代,我們堅拒這樣兩篇教科書在9月1日進行所謂的「試教」。本期我們繼績刊出系列反對竄改台灣歷史教科書的文章,其中有原住民抗議杜正勝反賓為主、歧視原住民、稱他們為「番」的宣言;蔣永敬教授則從竄改教科書行動中看到中日代理戰爭的危機。此外我們並將立法委員李慶華辦公室辦的一場公聽會和一場總檢討記者會的紀錄整理刊出。又針對李慶華為《社會篇》《歷史篇》與民進黨進行的一場辯論,吳瓊恩教授寫了一篇觀後,也在本期發表。

爲說明「一國兩制」即使適用於香港,卻也不適用於台灣,李登輝與連戰分別在記者會上強調台灣和香港不同,說台灣不是殖民地。台灣的確不像7月1日前的香港是由外國人統治,但在台灣問題上美國的發言權並不下於當年英國之於香港,正如馮啟人教授在本期刊出大作所言:「由美國主導,由日本執行的亞太安全體系,台灣扮演的只是「被保護」角色」。連中國外長錢其琛與美國國務卿奧布萊特會談中都不諱言中美關係的絆腳石是台灣課題。

北京在香港商施的制度適不適合台灣,美國在一片唱衰的輿論中已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本期李娟介紹傅立民的《香港假警報》,打開了比較務實看香港未來的言論空間。長遠來看,如切實可行,它客觀上對台灣發生的影響,不是李連主觀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的。

四十多年來,美國對中國政策,圍堵是一主要內容。韓戰、越戰是「項莊舞劍」的「武圍堵」,本期吳福成先生介紹的則是從中亞、蒙古共和國、俄羅斯遠東到日本的「文圍堵」。武圍堵文圍堵之外,美國還有拿人權作文章的「文攻」,捌開美國有沒有資格與發展中國家談人權,本期張宏毅先生對美國人權武器的分析,說明即使作為美國「文攻」的外交武器,它在國際上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有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