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冷戰的陰影
美國對華冷戰的陰影
克林頓總統執政以來,首重國內政治經濟的規劃。關於國際外交,因循舊例,隨偶然事件的發生權宜應付。對華政策更是舉棋不定,圍堵乎?協商乎?迄無確切的導向。最近冷戰的陰影漸形顯露,如何演變?這不僅關係兩國人民的利益,抑且影響整個世界和平發展的期望,值得我們詳加研議。
對華冷戰的背景
美國對華冷戰的興起,並非偶然,其基本緣由概述如下:
(一)第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列位超級大國。迨進入1990年代,蘇聯解體,美國更蔚為唯一的軍事經濟強國。認為應主導世界新秩序,將西方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的理念體制擴及寰宇。但中國地大人多,尤其最近經濟迅速發展,有與美抗衡的潛力,必須予以遏制。
(二)美國國會部份議員及媒體為了譁眾取寵,利用人民自大好勝的心態,強調美國應絕對控制亞太地區,以遂行其稱霸的企圖。益以台灣政權亟求擴展國際空間,憑其雄厚財力,對國會及行政官員大施公關遊說,這正投合美國促成中國內部分裂、削弱其對抗力量的願望。
(三)環觀世界,現有共產主義國家,越南、北韓及古巴局限於微狹地位,不足為患,只有中國為唯一共產主義的大國,雖則其所推行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結合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究竟系一堅持共產政權的國家,如實踐成功,可能擴及其他國家,有礙美國霸權的維護。
(四)近年來美國對華貿易入超逐漸上升,影響國內某些勞動密集型的企業,短見的業主與工人難免有向政府要求減阻從中國進口的要求。同時軍火商為推銷其產品,不惜耗費巨額資金向政府關說,煽動抗爭氣氛,對中國進行冷戰。
(五)美國部份有偏見的學人與政客認為中西文化有基本性的差異,必將衝突。哈佛大學教授杭廷頓於其《文化衝突與國際秩序重建》書內,早經揭示此種衝突的必然性。政客們如前國防部長溫柏格近出《下次戰爭》一書,確認因朝鮮發難,中美兩國必將牽入再度發生戰爭。又兩位前駐北京記者:《時代週刊》的伯恩斯坦和多倫多《環球郵報》的芒羅,新著《即將到來的美中衝突》論斷中美戰爭不可避免。其他醜化中國高叫中國威脅論者屢見不鮮。凡此均足以激發美國對華冷戰的心態。
(六)種族主義──美國對華素有種族歧視,早於1882年頒布《排華法案》,禁阻華工入境,並不准原已在美的華人歸化入籍。迄1943年因中美聯合抗日,該法案始經廢除。但對中國移民來美仍有不利的配額限制。近以不少在美華人憑其艱苦奮鬥,在學術與經濟方面漸露光芒,又引起美人嫉妒,輒予阻害。前國防安全顧問布津斯基說:「我們時興挑選風雲敵人,中國面積大……又是黃種人國家,所以(美國)存在著一種潛藏的種族主義因素,而中國完全契合(美國)這種偏執的心態。」此種心態不免增強美國對華冷戰的意向。
圍堵中國的措施
基於上述對華冷戰的理念,美國為欲削弱中國,近年來採行一系列的圍堵措施:
(一)《美日安保條約》,原旨繫在防衛日本本土。近經會商擴及日本周緣地區,日首相橋本公開宣佈防衛範圍包括台灣及南沙群島。這顯示日本將為圍堵中國的前鋒。
(二)美國於1979年與中國簽署協定恢復邦交時,國會通過《與台灣關係法》,繼續對台灣出售軍品,增強台灣對抗中國的軍力。上年中國軍隊在東海演習時,美國艦隊駛近台灣海峽,幾釀成戰爭。
(三)中英協定香港於本年7月1日回歸祖國,現依照一國兩制構想,選定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及設置臨時立法會籌議法案,於7月1日後施行,此為順利過渡的重要措施,受極大多數港民擁戴。但美國竟想插手,國會眾院通過中國接管香港後如削弱自由人權,美國將予經濟制裁。
(四)高級政府官員接待西藏的達賴喇嘛,慫恿其脫離中國。
(五)美國早經與南韓結盟,近並向東南亞各國及澳大利亞、紐西蘭藉經濟合作名義,促其聯合對抗中國。
(六)國防部沙盤推演,認定中國為一假想敵國。最近宣佈在遠東長期駐軍10萬人,南北韓對抗問題解決後亦不改變。名為維護亞太地區安全,實係對中國加強壓力。
(七)每年審議是否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是否不按國際交往常規,對華貿易將予歧視,旨在威逼中國在貿易上讓步。一面延緩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防阻中國貿易的發展。
(八)利用美國之音對華宣傳,近更在東南亞建立亞洲自由電台,主要對中國廣播西方的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的理念體制,促進中國演變。
(九)阻止中國於2000年主辦國際奧運,並在每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集會時,枉指中國剝削人權,以削弱中國聲譽。
(十)政治獻金案──各國僱用在美公關機構人員向美當局遊說,改善兩國關係,維護本土權益,系通行合法之舉。政治獻金更系美國選舉制度的必然產物。奈近克林頓第二次競選總統,少數亞裔參與捐款,部份國會議員及媒體竟大肆渲染,認為中國政府藉機影響美政府決策,虛構情報,使在美亞裔以後在政治上不能維護正當的權益。
協商理念的興起
儘管美國近年推行一系列對華圍堵的措施,實際上並未達成削弱中國潛力的期望。中國正在推行有特色的社會主義,銳意發展經濟,需要一安定的國際環境,向採睦鄰政策。近與俄、印度、巴基斯坦、澳、紐,及東南亞國家,或者商定國界,減縮邊境軍力,或者協議紛爭,增進相互貿易,從無威脅他國的意圖。其次,中國土地面積廣大,許多地區資源尚待開發,殊無侵佔他國的必要。再則中國人民多數信仰儒學,輔以佛道,「和為貴」係傳統對人對事的準則,何至於威脅他國。中國鄰近國家亦有不少人民接受漢族文化,和平相處,何勞外力圍堵?此外,東南亞地區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飽受日本軍隊殘暴施壓,記憶猶新,圍堵中國先鋒的日相說辭,何能取信?
其實,美國國內不乏具有卓見的人士,洞察兩國國情及民間意向,可合作互相補益,共圖亞太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發展。如有爭議,盡可協商化解,毋須對抗。前在共和黨總統任內國務卿季辛格、海格及舒爾茲均曾持續開發此種讜論。近華盛頓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報告,美國政府經專家論證,認定中國在未來20年內成為經濟軍事強國,但只著重自己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區域,不會循蘇聯與美國爭霸世界的往跡。基於此種認識,上年3月「台灣海峽危機」發生後,克林頓會商國務卿克里斯托弗、國安顧問萊克,及國防部長佩裡等決策對華全面接觸。事實上,同年6月起,中美高層展開了一系列的互訪對話活動。首由萊克於6月訪華傳達美國新政策,11月馬尼拉亞太國家會議時,克林頓、江澤民會晤,商定兩國高層對話機制,更是中美關係的突破。嗣後,中國國防部長遲浩田、國務院外辦主任劉華秋訪美,美國新任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副總統戈爾訪華,江澤民、克林頓並將定期互訪,奠定兩國協商的規範。
今後中美關係的趨向
接觸協商的興起,並不意味著美國已放棄對華圍堵的策劃。前經述及最近美國宣佈擬在東亞長期駐軍10萬,日相公開宣稱擴大防衛範圍,涉及中國領土,以及其他美國在國際組織挫阻中國爭取應得權益的措施。這顯示著美國正在邊談邊堵,此種政策將會持續相當期間。最能突破影響今後中美關係的是北韓問題與台灣問題。但北韓國勢漸形衰弱,近復遭廣大旱災,需別國援助,殊難獨力發動激烈衝突。中美懍於50年代韓戰的教訓,亦不願其再度發生。台灣問題乃成為影響兩國關係的主要關鍵,1999年可能是發生巨變的一年。從歷史的事實看,1949年以來,逢九必有重大變故。不消說,早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展開了完全創新的政治經濟局面,震驚寰宇。1959年毛澤東銳意推行大躍進及人民公社,引致連年的大災害。1969年文化大革命進入高潮,國內政治經濟及社會結構幾近全部崩潰。1979年鄧小平復出後,採行改革開放政策,邁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得以超速發展。1989年不幸發生六四事件,掀起了西方國家的強烈反應,國際外交深受頓挫。199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第50週年,那時香港澳門均已回歸,江澤民政權將望有所建樹,急迫地收回台灣,完成中國統一。台灣李登輝因「總統」任期即將屆滿,望能於任內宣佈獨立,在國際吐露光芒,中國自不能接受,武力衝突殊難避免。美國現持模糊心態,承認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同時要求中國台灣和平解決統一問題。1999年係美國總統準備競選的一年,無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為要滿足民眾好勝的心理,爭取其支持,不惜揭示冒險的對華強硬政策,如中國採用武力接管台灣,將予干涉,發生直接衝突。因此,從中美及台灣三方面情勢觀察,1999年可能有突破性的巨變。我們衷誠期望言而不中,將來中美關係實際如何進展,謹拭目以待。
(舊金山)◆
社論
文明衝突與後冷戰
中國崛起與中國威脅
香港回歸與台灣意識
李登輝與連戰
民進黨和國民黨
認識台灣與台灣史
海峽隨筆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