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家在唐山

林祖密將軍事跡

李壽林


曉波先生:

謹致意。

弟因緣與台灣抗日革命烈士林祖密在大陸後人認識,今暑假8月上旬嘗一至廈門,承林氏後人一、以A.林祖密退出日籍,得中華民國內務部核發為第壹號恢復國籍之執照影本;B.中華民國海陸軍大元帥孫文任林祖密為閩南軍司令之任命狀影本;C.中華民國軍政府陸軍部第二一八號令,令蔣中正……林祖密等九人為陸軍少將之命令狀影本等三份文件影本見貽。

二、並陪同前往鼓浪嶼林氏舊宅「紅樓」、「黑樓」參觀,承相告,昔日曾來林邸作客者,自國父孫中山以下,尚有廖仲愷、蔣介石、何應欽、葉劍英……等歷史重要人物多人,且云當年蔣介石即偕元配毛夫人及蔣經國來鼓浪嶼林邸作客,毛夫人之樸素善良、蔣經國時方六歲幼齡之童騃狀,猶為林氏後人所傳誦盛稱云。弟嘗略事翻閱《霧峰林家》(麥斯基爾著、王淑琤譯)、《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黃富三著)兩書,對自林石渡海來台以下林家歷史頗感興趣,始知林文察、林朝棟、林資鑒(字季商、號祖密)三代具為忠烈,不無所感焉。

林文察以台灣中部一「土豪」因率子弟兵返大陸閩浙參與平定太平軍之亂,以經常以少勝多,所戰皆捷,甚為左宗棠等人賞識,不數年由一游擊參將迅速提升至福建陸路提督總兵官,此於台籍武將應尚無第二人可想,不幸戰死於其祖籍漳州。據林氏後人口耳相傳,因滿清兵餉不濟,林家子弟兵紛紛返台,林氏一時唯率雜牌部伍應戰,一日太平軍突然掩至,慌亂間林文察叔父林奠國躍上林文察白色戰馬逃逸,既叔侄戰服及體型相彷彿,部屬遽爾追隨脫離,林文察遂不幸為太平軍所拘執,於漳州城外被以棉被裹覆,澆以油脂,放火點燃,名曰「點臘燭」壯烈殉職云。

至於林朝棟則不愧乃父,乃抗法名將也。迄今基隆尚有林朝棟路、朝棟社區。亦據林氏後人見告:A.法軍侵台,林朝棟率八營林家子弟兵據守基隆獅球嶺,被逼退至大屯山區,勢所謂危,其妻楊萍於台中聞訊,一時發動六七千鄉丁兼程馳援,夫妻合擊,大破法軍,殺法軍甚眾,今尚存有「法軍萬人堆」云。楊萍因此被清廷封為「一品夫人」。B.甲午馬關割台,林朝棟堅決拒降,因此日軍無法由基隆、淡水登陸,林氏後人云:「不幸台灣最後為『高』顯榮所賣。」弟糾正之云:「非『高』顯榮,乃當今台灣國民黨中常委、海基會董事長、台灣皇上李登輝座上清客辜振甫之尊翁、亦台灣頭號大漢奸『辜』顯榮也。」C.林朝棟既誓願與台灣共存亡,見抗日無望,乃於霧峰聚集家人無分男女老少,欲集體自焚,但命一老僕攜嫡子林祖密返回漳州祖籍,以續香火;經部屬極力苦勸阻止,告以台灣之喪失非其作戰不力所致,不果如願。乃親赴北京面向光緒帝痛陳台灣猶可自力抗擊日軍,台民不願淪於日帝之手。

孰謂光緒懦懦,但進封林朝棟為從一品,委之主上海防務。林當場太和殿口嘔鮮血昏迷。至上海不三月抑鬱病亡。遺命林祖密「台灣自我手上喪失,必當自汝手上收回。」

及至林祖密,則更有足多者。A.林祖密慨然宣佈脫離日籍,其祖產山林二萬多甲、水田二千多甲遂具為日帝沒收,其樟腦及制糖作坊五百餘所之產業一時廢棄。如此抗日,以視「高」大漢奸之富貴「顯榮」,其忠奸賢不肖之辨為何如邪!B.孫中山先生久聞林祖密不凡,派秘書徐瑞霖邀其共赴革命,林欣然首肯,1915年入中華革命黨。1916年袁世凱稱帝,林祖密憤然,曰「篡公殃民,棄義為詐;國且不國,更何有台!」(此四句完全可以全數奉送李登輝)林因受命於孫中山先生,於閩南以自力組國民革命軍,捐50萬銀元為軍餉,討袁護法。孫先生先後任命其為閩南軍司令、大元帥府參軍兼侍從武官等職。C.林祖密於戎馬倥傯之際,亦自籌資金,1918年10月於漳州創辦「陸軍學校」,首期學生70員,期以厚植革命武力。可惜一年後為粵系陳炯明部繳槍解散,然於國民革命史,林祖密創辦軍校實先於「黃埔軍校」達五年之久。D.1922年陳炯明叛變,林祖密拒絕附從,於廣州被陳所拘,獲救去職回閩,受福建省主席林森命出長水利局。

1925年孫傳芳入閩,林無意仕途,辭職返鼓浪嶼。8月23日前往漳州華安視察時,為北洋軍閥李厚基舊部殺害。林氏後人見貽文件影本三種,謹隨函奉上,藉供參考。

一時不已於言,因就聞見所及,拉雜以上兩段一併奉聞。唯A.今日杜佞台獨篡史,一切是非善惡為之扭曲顛倒,我輩對亂臣賊子口誅筆伐之餘,固當不忘表彰忠烈,所謂發潛德之幽光,將為亂世存一分之正氣也。B.林祖密仗義疏財,又祖產具為日帝沒收,遂使林定邦下厝一系後人為之沒落,今台灣一般人所知者,要皆為頂厝林奠國一系,由林奠國而林文欽三傳林朝琛獻堂之後人耳。既今日皇民叛逆滔滔台島,則表彰林祖密使台人知有忠烈足式,自有一定之意義。C.林祖密位於今南投國姓鄉及台中潭子鄉、清水鎮、梧棲鎮數萬千甲山林良田祖產為日帝籍沒後,辜大漢奸顯榮僅以象徵性極低代價,即將之全數侵吞以為己有。漢奸大逆不義,至其後人,則猶位居公卿、富可敵國,反而忠義之後淪沒凋零,孰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邪?D.不知貴「台灣史研究會」於今下落如何?林祖密生於1878年,明年恰是其誕生120週年,如能藉研究會召開一座談會,以資紀念,自是甚有意義美事。即頌撰安

弟 李昶甫 拜啟
97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