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契機 面向未來 開創龍的世紀

香港回歸與中國統一之前瞻

力文


1997年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

6月30日午夜,看到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區的紫荊花區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同時降下英國的米字旗,海內外的中國人無不心潮澎湃,浮想聯翩。

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雪百年之恥,揚民族之威,標誌著中國人民為完成祖國統一而進行的鬥爭已取得歷史性勝利,它必將對中華民族的統一、振興和自我完善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兩岸三地關係進入新階段

香港回歸無疑拉近了兩岸關係,並使兩岸三地關係的互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九七」後的港台關係已成為兩岸關係的特殊組成部份,事實上已實現兩岸之間的局部直接「三通」。兩岸關係目前仍處在阻滯不前的半凍結狀態,這種僵局的化解很需要「中介」成份的調和參與。從以往的經驗中我們已知,兩岸關係的良性互動,只要加入「香港因素」,就會變得充滿活力與生機,許多「難題」也會迎刃而解。今年5月間,港台航運談判經過幾番折騰,簽署《港台航運商談紀要》,並於7月1日生效,終於有了一個三方滿意、皆大歡喜的結果。這是一個吉兆,說明香港回歸,使兩岸接觸妥協的機會增加了,交流合作的機會擴大了,兩岸三地關係互動極富現實的空間和想像力,已經若隱若現地促使解凍與和緩的氛圍到來。

祖國統一的焦點移到了台灣

隨著香港回歸,中國統一的焦點自然移到了台灣。《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以來,台灣當局對香港的政策取向經歷了由最初準備「撤出」,到中間「徘徊」,再到最後確定「留駐」三個階段。態度的變化日趨務實,值得歡迎。

但是,鑒於香港歷史地位的改變,台灣當局現在對香港回歸的心情仍然很矛盾,甚至顧慮重重,表面上,台當局對香港主權回歸中國持歡迎態度,這從李登輝、連戰到其他官員最近的一些談話可以得到證實。他們都認為,這是中國人的一件大事,也是國際社會的一件大事,對與台灣關係密切的董建華當選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他們也持肯定和歡迎的態度。但在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北京多了一個香港因素」,會不會對台灣形成「不利的態勢」,「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產生衝擊性影響」。

照我看,這種心態雖然不足為奇,但大可不必。至於說「衝擊性影響」,那是客觀存在,也不必諱言,而且,它肯定是會產生客觀效應的。隨著香港的回歸,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有如大海之春潮,沛然莫之能御,怕也沒有用,倒不如去迎接這個契機方可稱為識時務。

實現統一的歷史必然性

自古以來,「統一的中國」的觀念便根植在所有中國人的心田。在世界的主要文明中,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希臘文明,雖曾輝煌於一時,但到後來都中斷了。也許中國文明是唯一從未間斷而歷史悠久的獨特體系。暫時的分裂時期總是被長久的統一時期所取代。發生在中國歷史上的政權之爭,儘管經常涉及政治勢力在政治、法理及道德觀念上的分歧,但無論是誰,都不敢也不曾違背「一個中國」的觀念而仍自稱自己是中國正統的合法繼承者。之所以如此,均源於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觀念,早在西周文王、武王、周公旦時期便已形成,到秦王嬴政手裡,便發揚光大,薪火相傳,遂成為中國歷代治國的傳統。這是中國人的光榮和驕傲。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在香港被割讓給英國53年之後,台灣也被割讓,由日本實行殖民統治達半個世紀。二戰結束後,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台灣早已歸還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個國際公認的屬性是任何勢力無法改變的,難道要開歷史的倒車,讓台灣再從中國分裂出去,由外國勢力重新染指嗎?兩岸現在仍未實現統一,主要是由於外國勢力干預及台灣當局的「拒和」決策造成的。按理說,兩岸都是中國人,統一應該比香港從英國手裡回歸中國順當些、容易些,但實際情形卻相反,這就很值得台灣當局三思。

港台之異同及統一對台的好處

誠然,我們注意到,香港問題與台灣問題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兩地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又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這是它們的主要共同點。不同點在於,香港有一個主權問題,中國政府必須從英國人手裡收回主權並恢復行使主權,而台灣問題則是中國內戰遺留下來的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主權問題名義上早在二戰結束時就已經解決了。基於台灣問題的這一特殊性,所以,鄧小平生前曾一再強調,在解決統一的問題上,對台灣的政策要比對香港的政策寬。統一之後,台灣可以實行與大陸不同的制度,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須到北京;台灣還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只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台灣黨、政、軍等系統都由台灣自己來管,中央政府還要為台灣留出名額。這就是說,台灣只要在確認「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即可「就地合法」。體諒台灣當局的現實處境,江澤民總書記在九五年發表的「八點主張」中還提出,統一可分兩步走:作為和平統一談判的第一步,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在此基礎上,作為第二步,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

台灣同大陸統一,實行「一國兩制」,至少在三個方面符合台灣人民現實的和長遠的根本利益,一是,有利於台灣人民當家作主,作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可以分享祖國的一切榮譽。二是,有利於台灣經濟再「起飛」,可以得到更大的繁榮,台灣同胞的生活水平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三是,有利於台灣社會安定,因為和平統一,不訴諸武力,人民大眾可以長期安居樂業。

從經濟層面看

香港的命運已經同大陸緊扣在一起。面對全新的歷史視野,人們對今後中國的發展,從未像今天這樣備感關切。在此歷史性時刻,把香港之轉折與台灣之前途聯繫起來加以探討,具有至為重要的現實性。

香港回歸必將更加密切兩岸四地之間的經貿關係,從而增強中國整體的綜合國力。中國經濟圈的雛形已經出現於東方,中國經濟實現一體化的進程,必將為包括台、港、澳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振興、騰飛和統一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香港在其中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香港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台灣離不開香港。香港作為國際貿易、金融、航運中心,歷來與台灣有著非常密切的經貿往來。1987年台灣對香港出口總額僅41億美元,至94年上升到212億美元。同期,台灣對香港貿易的順差升幅更大,由87年的30億美元,升至94年的199億美元,八年增長近五倍。1995年,台港貿易總額達270億美元;同期,台對港順差首次突破200億美元。1996年,台灣的總出口為1,159.8億美元,對港出口268.1億美元,占總出口的23.1%。據估計,1997年台港兩地的貿易總額全年可突破300億美元,台對港出口有望在今年內超過對美國的出口,從而使香港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香港不但是台灣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同時更是台灣外貿得以維持盈餘局面的最重要支柱。簡直不敢想像,台灣倘若中斷與香港的聯繫,那將會出現何等情景!

(二)香港是發展兩岸經貿關係的橋樑──互利又互補。近十多年來,兩岸經貿關係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曲折發展過程。在此期間,香港既是台商投資大陸的橋樑,也是兩岸貿易的中轉地。僅去年,香港一千五百多億美元的轉口貨值中有九成與內地有關。通過香港,十多年來,兩岸貿易總額累計已近千億美元(實數為965億美元),兩岸已互為重要的貿易夥伴。同期,祖國大陸已累計批准3.5萬個台商投資項目,實際利用台資141億美元,台灣已成為內地吸收境外投資的第二大來源地。此外,近些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活動,絕大部分也是經由港澳口岸進行的,僅去年一年,經港澳來祖國大陸的台胞就達157萬人次。香港回歸後,它在兩岸經貿關係中的橋樑作用仍會增強,其中介角色不但不會削弱,還會進一步強化。

(三)兩岸四地形成合力──勢不可當。隨著香港的歸來,兩岸四地的經貿交往已進入前所未有的最興旺時期。由於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四地均樂見此景,未來的發展必將看好。中國經濟正處在持續發展狀態。根據多年積累的經驗,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將能維持8%甚至更高的增長率,也能將通脹率控制在5%以下,這種穩健的發展勢頭,將把中國帶入下一世紀。這個決定性的因素,將有力地推動兩岸四地之間的經濟合作與聯合,從而推動中國經濟圈的形成和壯大。這是客觀的需要和必然。它立足於兩岸四地之間的經濟互補,並通過互補,發揮各自的優勢,以達到共同增強經濟實力,進一步改善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所以,這種合作和聯合是有可靠基礎的。聯合才能形成整體優勢,合作才能創造新的生產力。還應醒悟到,這種聯合與合作,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說,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一方面,它是抵禦外部壓力和挑戰的利器;另一方面,它又是促進祖國統一的催化劑。說到底,經濟關係是一切關係的根本,大家有了互相結合的利害關係和奮鬥目標,共同語言必然增多,將會水到渠成地促進彼此之間的團結合作,從而推動祖國完全統一的早日到來。當前,大陸和港、台都在努力發展經濟,三方的外匯儲備加起來已經超過2,600億美元,比目前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日本的2,100億美元還多,居世界之首。如果三方加強合作,實現統一,經濟實力就會進一步增強,讓全世界刮目相看。世界銀行早在四年前公佈的報告中就指出,中國經濟圈若繼續以過去30年7%的等速水準成長,到公元2002年,中國經濟圈區域內的總產值可達到98,000億美元,將超越日、美,成為全球第一的經濟發展區域,到那時,中國經濟的騰飛,將成為活生生的現實。

從歷史視野觀察

以史為鑒方知國家之興衰。中華民族是備受磨難、歷經艱辛的民族,但不論何時何地,歷經何種世代,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香港是在中國作為一個弱國的時候被割讓的,又是在中國強盛起來時才予收回的。這兩次驗證了弱國無外交、弱國被人欺這條真理。以史為鑒,懂得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史,才能懂得愛國。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先生日前在台灣對人說:「中華民族史是一部可歌可泣之民族奮鬥史,讀之者,愛民族愛國家之心油然而生。」可見,凡熱愛中華文化,富有民族感情者,心同此理。在我看來,香港回歸的重大歷史意義有雙重;既是在雪洗百年割地之國恥,又是在創造中國21世紀的新契機。兩岸四地的中國人及海外僑胞,適值跨世紀前夜的「九七」,面對國際經濟激烈競爭的嚴峻現實與挑戰,能否運用他們的政治智慧和協商精神,去化解歷史的宿怨,去超越意識形態、「冷戰思維」和心理隔閡的束縛,去迎接21世紀的到來,為中華民族的統一與騰飛群策群力,各盡其責?

世界華人的光榮使命。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中國的變化,中國的發展,舉世矚目。「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這個話最早是由一位叫湯恩比的英國歷史學家講出來的,並不是中國人自己講的。1994年4月,上百位諾貝爾獎得主集會時,肯定湯恩比的預測有道理。作為中國人,我們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充滿民族自豪與自信的中國人,面對未來,決心奮進,走自己的路,開創「龍的世紀」。

中國人民在擺脫屈辱的歷史地位,逐漸富強起來以後,仍將高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旗幟,繼續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為人類歷史發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本文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