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認識台灣》教科書之應有的認識

兼論《課程》與教科書

王仲孚


《認識台灣》新課程,教育部早在民國83年就公布了,三年多來,没聽說有人反對這一新課程,現在也没有。現在許多人質疑的是對《認識台灣》教科書的内容。

《認識台灣》新課程的教科書試用本,已由國立編譯館統一編輯,共有三本:《社會篇》、《歷史篇》、《地理篇》,86年9月開始國中一年級全面實施。這三本教科書之中,受到了很大的質疑的是《社會篇》、《歷史篇》,從媒體不斷報導,電視舉辦辯論,足見國人對於此事關心的程度。

我們從媒體報導和電視的辯論中,發現許多人似乎並不清楚何謂《課程》,其與教科書的關係如何?教科書的選材取向應採何種態度?内容是否正確?甚至教科書的編者如《社會篇》的編者不出面辯論而由政黨人物出馬,辯論者對於教科書的內容發生了那些爭議竟毫無所悉,只是帶了幾頂帽子往對方頭上硬扣而已。

現在這兩本有爭議的教科書,雖然在爭議聲中自動修改了一百五十多條的謬誤,但是荒謬的内容並没有作根本的更正,如今就要送到國中教師和學生的手中,逐章逐節的誦讀了。作爲一個教師,我們除了專業的知識之外,我們還應本諸教育良心,堅守道德原則,試教時必須先認識一下《認識台灣》新課程設立的精神爲何,教科書的謬誤所在,作爲教學的參考,庶免誤人子弟,貽害國家民族。因此,本文擬就國中《認識台灣》新課程之制訂經過略作回顧,並指出教科書的爭議的關鍵所在。

我國自民國57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訂頒《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此後民國61年、72年和74年修訂過三次。

這一次《國民中學課程標準》之修訂已屬第四次。於民國78年8月進行,歷經毛高文、郭為藩二任部長,爲時五年始告完成,於民國83年10月20日以台(83)國056707號《發布令》加以公布,同時,教育部於民國84年4月13日以台(84)國016554號《實施函》公布《實施要點》,預計「依據新課程標凖所編輯之教科書於86學年度起逐年試用修訂,並自87學年度起正式使用」。

此次公布的《國中課程標準》,較前三次的《課程標準》在總綱的科目上略有改變,即把原來的公民、歷史、地理三科各挪出一節,改訂爲《認識台灣.社會篇》、《認識台灣.歷史篇》、《認識台灣.地理篇》三門課,並由國立編譯館分別成立這三門課的「教科書編輯委員會」,負責編輯教科書,現在這三門《認識台灣》教科書已經完成「試用本」,這就是《認識台灣》新課程的由來。86學年度正式與國一學生見面,現在推出的是「試用本」,試用一年之後,如果大家没有意見,就成為正式的國中的教科書。

為甚麼《認識台灣》教科書尚未試用就引起很大的爭議呢?這是因為教科書的内容出現了許多謬誤,這完全是教科書的編輯上有問題,而不是《認識台灣》課程有問題。前已言之,自民國78年開始修訂,至民國83年教育部公布《國中課程標凖》規定了國一增設《認識台灣》新課程,並没有任何人反對過,現在居然有政治人士及「學者」說質疑教科書内容的人是反對《認識台灣》新課程,這是故意糢糊問題、含血噴人,否則就是無知,根本搞不清課程與教科書二者是兩回事。

在《認識台灣》新課程的三本教科書中,《地理篇》公認没有爭議,有爭議的是《歷史篇》和《社會篇》,而其中《社會篇》尤爲嚴重。

《歷史篇》教科書,大致依據《課程標凖》中的《教材大綱》編寫的,一部分引起爭議的問題,如使用「日治」而不用「日據」,使用「戰後」而不用「光復」等等,都是《課程標凖》中已經存在,問題尚不完全出自教科書的編寫,内容方面,如台灣抗日志士的死亡人數、日本「治台」的成績等等,則是屬史實問題和敘述的「主體性」問題,只要大家坦誠溝通,修正應該不難解決。因爲編寫《歷史篇》的學者,都是硏究台灣史的專家,指正者也都是對台灣史著作有成就的學者。

《社會篇》之所以嚴重,問題不止一端。它是基本的結構和内容有問題,而不是某一字句和某一名詞的枝節問題。

首先,我們應指出,《社會篇》教科書的章節結構,没有遵守《課程標凖》規定的《教材綱要》,而且在内容方面與《歷史篇》也有所重複,該書似乎不是要學生「認識台灣」的社會,而似是在教導青少年要如何凝聚編者心目中的所謂「台灣意識」,說是「我們正在營造新台灣」,全書最後標題「造新台灣」,要大家「扛起營造『新台灣』的責任」,而該書提供了這項「工程的藍圖」,所以這本《社會篇》不像是教科書,而像是政治文宣,或者更清楚地說,像是「政治行動指導綱領」。由於編者強烈的意識型態灌注到這本教科書中,以致完全扭曲了《認識台灣》新課程的設立宗旨,筆者曾指出《社會篇》不符合學術的原則,不符合教育的原則,不符專業的原則。再加上不遵守《課程標準》,以至於完全荒腔走板。

就不符合學術的原則而言,該書所謂的「四大族群」說,在學術上是講不通的。不僅九大族的原住民不是「一個」族群,而「外省族群」中有蒙古人、西藏人、滿洲人,如何能成為「一個」族群,編者連「族群」的概念與「省籍」的概念都分不清楚,以這款的教材,讓住在原鄉的金門人、馬祖人,忽然都變成了「外省人」,豈不留下歷史的笑話!可見編者學術的水平,令人不敢置信。就教育的原則而言,該書旣不像是「教科書」,因此在内容上充滿了政治的語言,有些幾已類似政治口號,例如第二章的標題「我們並不孤單」,這像是外交部的聲音,全書的目標,在為打造「新台灣」的政治工程,提供藍圖。在作業中設計問題,讓學生回答是那一族群的後代,都是違反教育原則的。第九章第二節「讓監獄不再擁擠」,全篇提供灰暗的教材,介紹的是「大家樂」、「六合彩」、「貪婪之島」、「竊盜、詐欺、侵占、貪污、勒索、搶奪和綁架等犯罪行爲」、「性騷擾事件和強暴案始終不曾間斷,而色情行業在都會更像是燎原的野火」、「街頭、餐館或歌廳、隨時都會有人會因一時口角或『看不順眼,便揮刀砍人、開槍殺人,其他像恐嚇、縱火、妨害自由、街頭械鬥……更屢見不鮮」,這些連篇累牘的灰暗教材,基本上是反教育的。諸如此類不合教育原則的教材,可謂摭拾皆是,教師在教學時不可不察。

至於《社會篇》的編輯,不符合專業的原則,只要檢驗一下編者的著作,不難一目了然。這本書本來應該由公民教育學者、社會學專家來執筆才是, 不知何種原因,國立編譯館竟交由歷史專業的人士執筆,而其中主持人也坦承自己對台灣史「正在學習中」,以一個正在學習中、毫無相關著作的「學者」主編《社會篇》,其錯誤百出也就不足為怪了,可怪者在於何以非找這款人物主編不可?

最後,我們應該知道,教科書的編輯與史學硏究論文的寫作不同,教科書的編輯必須顧及二大原則,一是敘述的主導性;一是教材的選擇性。以前者爲例,自然要用「台灣光復」而不是「終戰」,以後者爲例,自然不應捨孔廟不提而選擇日本神社介紹給學生。

如能從這兩個原則檢驗《認識台灣》教科書,也就不難發現問題的所在了。

總之,國中增設《認識台灣》新課程,原是爲了增加青少年對台灣鄉土史的瞭解,愛鄉更愛國,本來是人人樂觀其成的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有人藉此想把中國歷史和台灣切開,誤導青少年「我們都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那便是心術不正、想入非非,不但背離了新課程的精神,也危害了純潔的青少年,這種魚目混珠違反教育原則的事,相信站在第一線的教師們,是不會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