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的家事國事兩岸事

陳毓鈞
(北大國際學院客座教授)


連戰接受專訪時表達希望訪問大陸並將其祖母靈櫬移回台灣的心願,在兩岸關係大體上仍處於冷處理階段中,連戰的表示恐怕就帶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意涵,不是一件單純的中國傳統文化下慎終追遠的動作,最會令北京關注的是何以連戰選在這個時機表達?另外,這是連戰自己的想法,還是李登輝的建議?由於連戰表示目前時機尚未成熟,因此可以預料北京將不會有所回應,因為北京需要較多的時間來觀察和分析。再者,北京目前正忙於十五大,而台北在修憲凍省後也正忙於國民黨的十五全以及政府的改組。所以連戰的心願如何達成,那也是今年秋天以後的事情了。

連戰的心願和蔣緯國的心願對北京而言,前者顯然比較容易對應,蔣氏父子移靈一事,其政治衝擊力太大,因其涉及的不只是現實政治的考量,而且深含歷史解釋的問題。目前,北京正全力提倡愛國主義教育之際,再加上對台灣「防獨促統」的戰略方針,就不得不對蔣氏家族的願望澆以冷水。然而,連戰祖母移靈乙事,只需顧慮的是現實政治的運作與成效,沒有意識形態的史觀問題,彈性就大得多。所以說,假如連戰再度而且很正式地提出訪問大陸並替祖母移靈的要求,北京就必然要有所回應。或者說,即使連戰不再表示,但基於現實政治的考慮,北京也可能主動觸及此一問題,避免在這樣一件具有中國人倫文化的事情上,被批評為不通人情、頑固僵化。

北京對連戰有所評價

北京對連戰的看法與評價,顯然是比較具有好感。兩岸關係緊張以來,北京正式而且公開指名連戰的批評,就只有李登輝訪美回來後連戰即刻出訪歐洲那一次。其餘,即使連戰有所批評中共,但北京則沒有反擊。就個人理解,北京的涉台事務專家都極重視連戰的家世背景。連雅堂先生的民族精神,連震東先生到大陸參加抗日,沒有省籍情結的家庭婚姻,以及連戰先生擔任行政院長以來的有關兩岸關係之談話,很明確地並無台獨色彩,令他們印象深刻。另外,也有人認為,連戰是政治學科班出身,擁有芝加哥大學博士,因而具有以解決問題為主的現實主義之精神與視野。北京學者說,我們對連戰不敢說有期待,但總希望兩岸關係能和平互利地發展。

未來,北京處理連戰心願的方式,依個人推估大致不出:(一)讓連戰以官方身份訪問大陸,但前提條件是兩岸達成進行政治談判的協議;(二)連戰以適當的非官方身份訪問大陸,但只接觸相關地方級官員,中央級官員迴避;(三)連戰夫人方瑀女士及其子女代連戰訪問大陸並進行移靈;(四)連戰子女代父親訪問大陸並進行移靈;(五)由連戰委託相關人士並代進行移靈事宜。當然,從北京的立場,最具成效的方式就是第一種,如此可以創造兩岸談判的效應。從台北的立場,假如連戰身份不被尊重,而且只有地方官員接應,恐怕會引起不良效應,因此台北必定會再琢磨有利條件,其他三種方式可避免政治敏感度。但顯然對建構積極的兩岸關係助益不大。不過,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就是雙方在這一件具有和平象徵的事情上,都不願扮黑臉的角色。

轉向「主權共享」的觀點

當北京在考慮是否派海協會副秘書長劉剛奇來台的前後,連戰副總統先是表示一個中國、外交休兵、三通都可以作為兩岸談判的議題;後又表達願到大陸訪問並將祖母移靈的心願。耐人尋味的是,在劉剛奇尚未離開台灣之際,連戰於8月8日接受專訪時說:「希望中共領導人能夠重視兩岸關係,能夠談談無妨,畢竟大家都是中國人。」與此同時,陸委會副主委高孔廉表示願意進行政治談判來簽署和平協定以結束敵對狀態,而且說:「如果中共說台灣加上大陸等於中國,我方即可接受。」除外,台北已從五月所提出的「主權分享」主張轉向「主權共享」的觀點。這一連串的發展,已顯示出兩岸關係正在「棄冷趨溫」,而恢復協商的時機已將不遠。

兩岸在香港回歸之後,都願擺下身段來緩和僵硬關係,在相當程度內是國際因素使然。兩岸一年來在中美洲和非洲的外交鬥爭,不但國際矚目,而且影響到聯合國的若干事務。例如在海地和瓜地馬拉的維和行動上面,使得安全理事會的國家感到煩惱,在巴拿馬運河國際會議上面,兩岸的明爭暗鬥,致使聯合國和主要大國都不願參與,美國還指責巴拿馬不該利用兩岸的不和以謀求利益。另外,兩岸動輒以經濟手段拉攏一些小國,使得一些不負責任政客能有機會左右逢源牟取私利。這種並非正常合理的外交作為,確實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對兩岸的國際形象都有負面作用。

台北不斷的刺激北京

去年台海危機之後,華府曾作過深刻的檢討,因為當時稍有意外就可能引起中美軍事衝突,甚至包括核子戰爭。華府認為北京破壞海峽中線共識的演習,迫使美國必須有所動作;而台北自1994年以來不斷地刺激北京之言行也是導致台海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危機後華府的政策是要求兩岸相互克制、北京不作軍事挑釁、台北不作政治挑釁。柯林頓政府第二任期開始,美國的對華政策已更為明確,即不把北京視為敵人而是朋友,但要求北京負起維護亞太地區和平與安全的責任。對台灣則要求台北在一個中國的架構之下,扮演維持台海和平與安全的角色。據此,華府強烈要求台北不要試圖破壞中美關係,例如新任助理國務卿陸士達堅稱允許李登輝訪美是一項嚴重的錯誤,以及不讓李總統過境美國本土並不斷強調台北要遵守嚴格條件,都反映了華府不希望再度發生類似李登輝訪美後的緊張狀況。

台海危機時,日本確有「萬一」的應變計畫,而這次危機亦引起其內部的爭論,即日本應不應將安保範圍涵蓋台海。由於考慮北京對此一問題的敏感度,再加上中美俄三角關係的複雜性,東京似已認定為了不讓北京和台北產生誤解,日本將視兩岸衝突為中國的內政問題,日美《安保條約》範圍將不包括台海。同時,東京已一再強調兩岸應透過政治談判和平解決紛爭。在東南亞國家方面,幾乎一致地認為台海的緊張和衝突將會嚴重影響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對於去年的台海危機,東協各國領袖皆認為兩岸都有責任。今天,東南亞國家和兩岸的經濟交流愈來愈密切,當更不願見到兩岸的對抗衝突。

兩岸過去都一再指責是對方破壞和平協商的氣氛,責任都不在自己。看來,目前這種策略恐非上策,因為國際社會已不願再「聽其言」,而是要「觀其行」了。現在,兩岸當局終於採取一些動作來改善關係,重建互信,顯然是對國際社會的期待作出了回應。美前總統尼克森曾言,在核子武器時代,中美間的戰爭意味著文明的中斷,所以和平才是唯一的選擇。如果兩岸領導人都有建構和平的胸懷,儘管和平的旅程將會漫長而充滿挫折,然而和平的努力卻會激勵著人民的希望。

(本文原載《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