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中國只會妨礙美國利益

美國對華政策言論選輯

茅漢


最近台灣當局突然對大陸政策有了較開放性的講話,甚至又重新回到「一個中國」原則,從「主權分享」改口為「主權共享」。朝野兩黨的大陸政策,一向是美國的扈從,甚至以美國戰略利益的急先鋒自居。美國對華政策改變了,朝野兩黨的大陸政策也只好來個急轉彎。本文將近來美國政府有關對華政策的講話選輯出來供讀者參考,也向朝野兩黨質問:為什麼不可以拋棄做為美國附庸立場,而轉向以中國民族和兩千一百萬人真正的長遠利益來思考兩岸關係。「趙孟能貴之,趙孟能賤之」,這永遠是沒有主體性的附庸者的悲哀。編者

近半年來,經過激烈的辯論,美國對華政策漸漸趨於緩和,雖然美國媒體還沉浸在「傳播帝國主義」的醉夢中,肆意侮辱、「妖魔化」中國,但是,負責政治的美國政府,尤其是進入第二屆連任的克林頓,已無選舉壓力,不必再譁眾取寵,而開始理性而負責的對華政策。

根據2月20日,美國新聞署電,美國副國務卿彼得.塔爾諾夫在對外關係委員會,為紀念《上海公報》25週年講話。講話內容如次:

發展美中關係需要膽量和遠見

首先請允許我對鄧小平的逝世向李大使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表示哀悼。鄧小平是中國同美國交往和合作的政策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他的遠見是在1979年實現美中關係正常化所不可缺少的。在長期的、積極的和引人注目的生活中,鄧小平對中國現代化和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交往作出的貢獻是他和他的國家的遺產的一部分。當我們今天聚集在這裡紀念美中關係中的一個重大事件──1972年的《上海公報》──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哀悼鄧小平,這是一個令人傷心的巧合。鄧小平在後來的十年中作出了那麼多努力來促進中國同美國的更加密切的關係。

25年前,美中兩國仍然是冷戰中的仇敵。而今天,我們駐北京的大使館和我們的四個領事館處理著我們兩國之間大量的外交、商業、文化和教育上的交流問題。就中國而言,它已使自己融入國際經濟和政治體系,這個體系不僅幫助加強了中國的安全,而且還加強了地區和全球的安全。這些進步中的每一個進步都是中國領導人作出的改革、他們的經濟和在國際上發揮一種更加建設性作用的清醒抉擇的結果。

在美國這裡,中國的這些變化產生了一個樂觀的時代和一種廣泛的意見一致,即認為,我們從上海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但是在80年代末,戰略均勢的變化破壞了這種意見一致。

中國發生的事件的一個結果是,(美國)決定把中國在人權問題上取得的進展同它的最惠國貿易待遇掛鉤。情況表明,最惠國貿易待遇這根大棒除了威脅中國的利益之外還威脅了我們的利益,從而使我們同中國的經濟關係──可能還有我們的整個關係──冒著受損害的風險。

因為這一原因,克林頓政府一改在最惠國待遇問題上的辯論使得我們的對華政策的要旨變得黯然失色的五年的做法……,走向同中國的全面交往和恢復同中國的戰略性對話。我們已經進行了這種對話,以作為擴大在共同問題上的合作領域,同時又坦率地、恭敬地和耐心地找尋解決我們的分歧的最有效的辦法。

我們的戰略性對話是以我們同中國的關係是多方面的這個前提為基礎的……不應該允許任何一個問題影響整個關係。我們在範圍廣泛的問題上的交往已經產生了積極的成果,儘管這些成果是參差不齊的。在許多問題上已經取得了進展,但是我們希望取得更多和更快的進展。

今天這個《上海公報》發表25週年紀念日是我們大家重新在中國問題上努力達成意見一致的一個機會……。這是一種尼克森總統在今天在座的許多人的幫助下成功地達成的意見一致……。美國的目標沒有改變:把中國作為國際體系中的一個建設性夥伴和負責任的國家來與之交往。

要取得成功既需要尼克森總統、基辛格國務卿、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25年前帶到上海的遠見,又需要他們帶去的膽量。今天,這種膽量要求中國和美國本著相互尊重和合作的精神解決既存在一致的方面又存在不一致的方面的錯綜複雜的問題。

美國需要建設性的對華政策

3月4日,美國駐華大使尚慕傑,在亞洲協會,以《與中國接觸》為題,發表講演,據3月14日美新署電,其內容如次:

中國是我們最關注的。它的發展和在世界舞台上的出現是美國在本世紀今後幾年以及下世紀在對外政策方面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機會。

為了迎接這種挑戰和利用這種機會,我們必須制定一種始終如一、確實有效和建設性的對華政策。這種政策認識到中國與亞太地區和國際社會融為一體是符合我們自身利益的。這種政策認識到在確立這種關係的過程中是不會一帆風順的。這種政策是以促進世界和平與自由事業的美國價值觀為基礎的。與中國接觸對美國的政策具有重要含義。它意味著:

第一,對一個強大、穩定、開放和繁榮的中國的崛起,除了與之接觸以外,沒有其他好的抉擇。

第二,正如總統和國務卿所說,為確保不使僅僅一個問題而牽制整個關係,除了接觸以外,沒有其他好辦法。

第三,不論在惡劣或順利的時候,我們兩國政府除了全面對話之外,沒有其他好的替代辦法。

第四,除了增加各級交流的次數之外,別無其他好的抉擇。特別是高級領導人的交往將「推進」這種關係。副總統戈爾本月晚些時候的訪問──和總統作出訪問北京的許諾──都具體表明中國在華盛頓密切關注的事情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各種政府機構的實質性工作訪問──包括國務卿奧爾布賴特今年2月底的訪問以及私人訪問的次數有了引人注目和可喜的增加。今年1月,國會有十分之一的議員訪問了北京。我們高興地看到他們可以親自看看正在發生的引人注目的變化。通過這些交流,我們不僅可以找到我們能夠達成共識的共同基礎,而且還能夠消除可能限制我們互相適應的能力的緊張氣氛。

第五,除了讓中國與國際社會融為一體之外,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中國在我們的按規章辦事的世界裡應當發揮突出的作用。

鑒於中國國防部長遲浩田訪美所取得的成功,我認為江澤民今年秋天訪美也應該是進一步改善我們的全面關係的機會。我期待並歡迎江主席來訪。

一年前,美國和中國達成了一項雙邊紡織品協議。這方面談判的成功──以及談判中體現的合作精神──有助於確定未來貿易政策問題討論的基調,特別是在世界貿易組織和知識產權方面。

在知識產權方面,從1995年2月達成協議和1996年6月發表報告以來,我們看到長足的進步,我高興地告訴你們,中國加強了執法力度,特別是在南方。取得了進步,但是還有許多事要做。我們正在同中國貿易、海關和警察部門的官員密切合作。

保持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對保持同中國的建設性關係十分重要。國會和其他方面的許多人表示支持給中國長期的最惠國待遇。他們指出,這種正常的貿易待遇將使美國企業能有一定把握地作出有關雇工和投資的決定──過去這些方面的決定不時受到我們一年一度的最惠國待遇辯論的限制。

其他還有一系列問題──人權、香港、台灣和核不擴散問題──值得政府、國會和美國公眾的注意。對這些問題同樣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取代我前面講過的可靠的、持續的、富有建設性的對話。

我們的官方接觸重點是發展政治關係。但是由於兩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增加,亟需朝著建設性對話的方向邁進。美國公司──不管是高技術供應商還是富有革新精神的小企業──都鼓勵中國加速沿著市場經濟的道路邁進。

美國不能中斷與中國的關係

5月19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伯傑和美國貿易代表巴爾捨夫斯基在白宮記者招待會上談延長中國最惠國待遇問題,內容如次:

伯傑:同中國接觸而不是孤立中國符合美國人民最大的利益。接觸本身並不是目的。接觸是一種工具。我們可以利用它擴大同中國合作的領域,並與中國人面對面討論存在的分歧。二者兼有之。我們和中國合作處理的問題有不擴散核武器:他們和我們一起不定期延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訂全面禁止試驗條約。去年簽署並批准化學武器公約,一致同意不向沒有核保障設施的國家提供核裝備;在安全問題上有──比如致力於在朝鮮半島達成進一步的和平協議以及和北朝鮮達成凍結與最終撤銷其核武器計畫的框架協議等。所有這些都是我們與中國的接觸產生具體結果的領域。

我們同中國也存在根本分歧的一些方面,如人權、市場准入和他們銷售武器的某些問題。但是接觸的政策使我們能夠直接面對面地處理那些問題,而不是使我們與中國疏遠。

因此,總統做出這項決定的頭一個主要原因是:他認為接觸是擴大合作和處理我們存在分歧的領域的途徑。

其次,今年香港將交還中國統治是我們繼續與中國保持正常貿易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香港當然是美國和中國貿易的通道。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有50%以上是通過香港進行的。在香港需要發揮其力量和行使其自治的時候,削弱該島的經濟基礎將是沉重的打擊。在過渡時期裡,我們必須支持香港的經濟活力。正因如此,所有代表各種觀點的香港領導人,包括香港民主黨領導人李柱銘、總督彭定康和其他人都大力支持延長最惠國地位。

第三,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認為同中國接觸將使中國受世界其他的地方的影響,將有助於長遠的時期內促進我們在中國社會所尋求的那種開放。

最後我要說的是:請大家弄清楚這是舉足輕重的事情。停止給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實質上就是中斷我們的經濟關係。中斷我們的經濟關係就是中斷我們與一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國家的政治關係。這個國家對亞洲和世界的穩定是極其重要的。我們不能支配──我們不能決定中國的方向,但是如果我們保持同它接觸,我們就可以有助於影響中國的方向。

巴爾舍夫斯基:正如桑迪.伯傑所說,克林頓總統的決定是英明的,因為安全可靠、穩定、開放和繁榮的中國最符合美國的利益。我們同它接觸的方式將決定它是否會按照國際規範和基本原則辦事,或者是否將使它與世隔絕和不可預測。投票支持給予最惠國地位就是投票表明如何才能保護美國的最大利益,而不是支持中國的政策。讓中國得到我們實際上讓世界上其他所有國家享有的同樣正常貿易待遇,將有助於進一步使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和促進美國人民的利益。不論在對華貿易上還是在我們廣泛的戰略利益方面都是如此。

在貿易問題上我想簡單地講五點。

第一,給予最惠國待遇是美國正常的貿易做法。最惠國待遇意味著中國可能得到與其他幾乎所有國家一樣的貿易待遇。全世界只有六個國家同我們沒有最惠國待遇關係:阿富汗、古巴、老撾、朝鮮、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和越南。其他所有國家同美國都有最惠國待遇關係。最惠國待遇並不是給中國特殊的好處或者特殊的貿易待遇。

第二,正如桑迪.伯傑所說,取消最惠國待遇有損香港的經濟和穩定。香港的經濟實力是它確保自治和自立的主要資本之一。它處理50-70%的美中貿易,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同美國繼續保持正常的貿易關係。

香港當局估計,取消最惠國待遇會使香港與美國的貿易減少200億到300億美元,並因此失去8.5萬個就業機會。正因為這個原因,正如伯傑指出的,香港領導人強烈主張延長最惠國待遇,香港所有大的政黨也是這樣。

第三,取消最惠國待遇會使美國消費者為基本用品支付的錢增加,使美國就業機會減少。它反過來又會引起對美國出口品的報復,使中國的市場向我們的外國競爭者開放。據估計,取消最惠國待遇會使美國消費者每年在鞋、服裝和小用品上多花六億美元。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在過去十年增加了兩倍多。那些出口支持的美國就業機會超過17萬。

第四,取消最惠國待遇可能使我們為更多地進入中國市場而進行的多邊和雙邊貿易談判停頓下來,還可能使中國不再遵守國際貿易規則。你們知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問題──那些會談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加入世貿組織必須以商業上有意義的條件為基礎。它還必須以中國遵守國際貿易準則為基礎,中國現在不受那些準則的約束。我們正在那些談判中取得進展;除了進一步開放市場外,我們還堅持要求中國遵守基本的國際要求。取消最惠國待遇會危及我們在雙邊會談中取得的成果,包括紡織品談判、最近的農產品談判,當然還包括保護知識產權,我們在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最後,解決美國同中國的貿易逆差的最好辦法是打開中國的市場,而不是中斷我們與中國的經濟關係。開放市場會使美國和中國更加繁榮,而取消最惠國待遇會使我們不能再取得進展。當然,如果我們在市場准入方面有具體的問題,在必要的時候,我們必須利用有針對性的貿易規則,包括我們的貿易法和可能的制裁威脅。在紡織品和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我們有效地利用了有針對性的貿易制裁,我們手中仍然擁有這個工具。

美國在遠東的原則與目標

美國《航空和空間技術週刊》5月12日一期報導,美國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最近在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美國海軍軍官學校發表題為《美國在遠東的原則與目標》的演講。她說: 在影響亞洲21世紀的發展進程方面,沒有一個國家的作用會超過中國。中國人口眾多,幅員廣大,它成為不斷發展的現代經濟和軍事強國是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美國,一些人對中國的崛起感到驚恐,提出我們應該對中國採取遏制政策。這種政策設想實際上肯定會得出違背美國利益的結果。

遏制政策會使我們的亞洲盟國發生分裂,鼓勵中國退而採取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今天在亞洲看到的不是文明的衝突,而是文明的考驗。這個考驗就是看我們能不能抓住機會發展現存的互利合作。幸運的是,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保衛安全和繁榮不是一方受益另一方必然受損的事。

在1993年克林頓政府就職時,總的說來,美國和中國在核問題上意見是不一致的。通過我們的對話,我們有了一部在有關加強國際核保障措施、禁止核試驗、把擁有和生產化學武器視為非法的協議方面進行合作的紀錄。我們還歡迎中國保證不援助沒有保障措施的核活動和同意遵守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的指導原則。然而,我們仍然對中國出口控制機制的不足感到不安。

從更廣的範圍看,我們在聯合國安理會同中國保持著良好的工作關係,我們在朝鮮問題上定期磋商,我們探索避免海上發生軍事事件的步驟,我們都希望制止國際恐怖主義和犯罪活動……

儘管雙方(北京和台灣)都承認有必要和平解決分歧,但是那些分歧仍然是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在這方面,我們駐太平洋的海軍起到穩定作用。

7月1日,全世界將懷著希望與不安的複雜心情觀看香港交還中國。美國像對其他地方那樣,堅決致力於香港的自由和民主。另外,四萬美國人生活在香港,我們的公民在那裡有130億美元的投資,我們希望在執法方面進行合作並希望我們的海軍艦只能進入香港的港口。能否推進這些利益取決於香港的法治和對民權的保護。

美中戰略對話不是以對未來的任何特別的設想為基礎。相反,它是為了影響未來,使之有利於美中兩國,有利於這個地區以及整個世界。

美國對亞洲的政策包括許多方面,但它們是互相聯繫的,不是截然分開的。如果你是一個想在亞洲投資的美國人,你會關心法律制度是否尊重個人權利,政治和安全環境是否穩定。如果你是一位軍事計畫者,你會希望看到各國推進經濟和政治改革。如果你是維護人權的積極分子,你會希望鼓勵外部投資,擴大貿易,民主國家與剛剛開始進行民主制度試驗的國家之間進行廣泛的對話。如果你是國務卿,你會決心在各方面取得進展,鼓勵該地區所有國家匯入以法治為基礎的國際體系。

切斷同中國的貿易會使美國孤立

美新署華盛頓6月9日報導,美國財政部長羅伯特.魯賓6月5日在美中全國貿易委員會發表講話如下:

不言而喻,對華關係涉及美國各方面的利益。今天我想從我們的經濟戰略談起。我想首先同你們談一談就我們同中國的經濟關係而言怎樣做才最符合美國的利益,以及如何去追求這些利益。

對於我們同中國的經濟關係,應當聯繫加強同亞洲的經濟關係這一總戰略去看。今天的亞洲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也是世界上幾個最具活力的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所在的大洲。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現在佔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24%。它們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份額已由1981年的9.6%增至1994年的16.1%。我們現在對亞洲的出口超過了對歐洲的出口。幫助亞洲繼續沿著發展的道路前進顯然是符合美國的利益的,而在這一戰略中,關鍵的國家是中國。

美國同中國的經濟關係關乎美國三項首要的戰略利益。

我們的第一項戰略目標是幫助促進中國加入全球經濟體系。過去半個世紀的歷史已清楚地證明,一體化能減少衝突,為穩定和繁榮提供更好的基礎。這就需要使中國加入一些主要的經濟機構,在那些機構中,我們可以一道努力,設法制定解 決共同問題的共同方針。

我國政府為使中國開放其市場進行了艱苦的努力。從1991年到1996年,我們對中國的出口以16%的年率增長,而同期,美國對亞洲其他國家出口的增長率為11%,對世界其他地區出口的增長率為7%。但是,中國仍然實行著平均23%的關稅,並有一系列非關稅壁壘,因此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近幾年來,我們對華貿易赤字一直在以很快的速度增加,它成了有關最惠國貿易地位的辯論中的一個重要的爭論問題。然而,報導比較少、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一時期內我們對亞洲貿易的總赤字大致沒有變化。貿易赤字的構成之所以向中國傾斜,大體上是因為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把它們的生產活動往中國轉移的緣故。

我們的第二個戰略目標是支持香港保持它作為一個不斷發展的金融中心和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與地區的經濟引擎的地位。我國政府已經清楚地表明,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後,香港的民主和人權若受到損害,那將引起我們的嚴重關注。

我們也知道,中國人懂得保持香港的開放經濟對於他們自己的經濟前景是多麼重要。經濟自由與許多其他形式的自由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不受限制的信息與思想交流對於經濟增長與繁榮是具有決定意義的。

我們的最後一個目標是幫助中國在建立更加面向市場的經濟方面取得成功。要使改革進程取得成功,就必須建立一整套作為現代經濟的基礎的機制。這種機制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部分是一個促進法治的健全法律架構。

以上就是我們同中國交往中的根本的經濟目標。但是,對華關係還關乎美國的其他一些戰略利益,從防止武器擴散到致力於解決朝鮮半島問題、到環境問題,以及幫助防治傳染病問題。

像某些人建議的那樣,取消正常的貿易關係,這將從根本上損害我們促進我們的經濟與國家安全利益的能力。切斷同中國的貿易聯繫不會使中國孤立,而會使美國孤立。

美國同亞洲栓在一起

為什麼美國切斷同中國的貿易,就會陷美國於孤立呢?1996年6月26日,美國《商業報》刊出《美國同亞洲栓在一起》一文,老早先見的回答了這個問題。該文內容如次:

10年前,台灣的出口品中幾乎有一半是銷往美國。這對美國有好處,同樣也對台灣有好處。當時,韓國、日本、香港、菲律賓和新加坡對美國的出口額也分別占各自出口總額的40%、39%、31.3%、35.6%和23.4%。

但是,在過去的10年裡,美國和亞洲的貿易關係顛倒過來了。1986年,美國從亞洲的進口額創造了最高紀錄,達到亞洲出口總額的34.1%,但在隨後的10年裡便逐步下降,1990年降到26.3%,1993年降到24.8%,去年又降到22.7%。

亞洲在貿易上對美國的依賴逐漸減少,相反,美國對太平洋夥伴的依賴卻逐漸增大。1986年,美國對亞洲的出口額佔其出口總額的24.5%,1995年達1,741億美元,約佔其出口總額的30%。

美國對亞洲的出口額之所以猛增,主要是因為其對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韓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以及對東南亞國家的出口額大幅度增加了。美國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額1986年為183億美元,佔其出口總額的8.4%。但是到了去年,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從美國的進口額猛增到742億美元,占美國出口總額的12.7%。

美國目前仍然是亞洲許多國家的龐大和重要的出口市場。但是一系列因素已經導致亞洲地區在促進出口方面對美國的依賴減少,其中包括亞洲地區內部貿易增長(目前已佔亞洲貿易總額的大約50%)、相互間的投資額增大、中國崛起以及日本採取了一些開放市場的措施等等。

香港和台灣都加強了同中國大陸的貿易,增加了對大陸的投資,從而減少了對美國的依賴。

拋棄做為美國附庸的立場

美國對華政策的方向不能不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和相對自己國家的國家利益而調整。前年李登輝訪美的風光──「民之所欲,長在我心」,而今安在,今年訪巴拿馬過境美國,只好識相的在夏威夷停留,而且還要像個見不得人的小媳婦一般,連記者會也不得召開。

一向以美國對華政策急先鋒自居的台獨民進黨,在美國對華政策又有了轉向之後,許信良主席7月26日,在高雄以《政黨競爭與民進黨的轉型方向》為題發表演講說:

「民進黨也是一樣,每次選舉,獨立口號喊得最凶的那一次,得票率都不高。人民相當在意國家的安全,民進黨不是擔心北京政權,而是在意美國的態度,如果中共真的對台灣出兵,除非美國出面保護,否則,台灣的武力根本無法和中國大陸做長期的對抗,這一點台灣不能自己騙自己。目前最麻煩的是美國也支持一個中國政策,美國的觀點是大陸不能使用武力對付台灣。

「而大陸要統治台灣,必須台灣人民同意,美國曾經表示,即使香港一國二制實施成功,也不適用台灣問題。不過,美國雖然表面支持一個中國政策,但實際上卻刻意模糊,美國認同維持現狀,而世界各國對兩岸的觀點,則以美國馬首是瞻,美國不贊成台灣挑戰中共。兩岸問題事實上國民黨也是在模糊焦點,口號喊一個中國,但也不希望統一,在世界各國態度都如此的時候,民進黨也是要模糊焦點,事實上台灣早就獨立了只是建國還未成功。

「民進黨不是不想更改國號,只是為了國家安全,不得不模糊一下,人民也不贊成走極端,台灣人民相當聰明,抱著基本教條的政黨,永遠也無法執政。因此,民進黨要勇敢的轉型。」(《中國時報》7月27日

許信良終於承認「台獨」不是多數台灣人民的民意和心聲。民進黨為什麼還要標榜「台獨」,許信良雖然沒說,但瞭解台灣政治生態的人都瞭解,如果不喊「台獨」,就沒有國際(尤其和主要是美國)支持了。現在連美國都不肯支持台獨,而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民進黨又何能逾越美國利益,而以「台獨」挑起兩岸對峙,造成遠東形勢緊張呢?

但是,李登輝和許信良為什麼不想一想,為什麼不可以拋棄做為美國對華政策附庸的立場,而轉向中國民族和真正二千一百萬台灣人民長遠利益的立場來思考兩岸關係和台灣前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