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統會與兩岸談判問題

祝侖


1997年10月底11月初的江澤民訪美之行後,中、美雙方再度重申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此為同年2月,美國國務卿阿爾布萊特赴北京紀念《上海公報》簽署25週年時,與中方東主同申「一個中國」原則做為雙方外交關係的基礎從未改變之後,北京與華府升高發言者層次與重要程度的又一次表態。如此,什麼是「一個中國」,在中、美政府雙方,應已無疑義。今後,在這個問題上若發生任何差池,便難脫明知故犯之嫌。

此一事實在台灣引發的效應,首先是李登輝總統召來倫敦《泰晤士報》與《華盛頓郵報》的資深編輯,「宣佈」「台灣已是獨立國家」,但卻立遭外交部、新聞局予以「扭曲否認」,美國國務院亦隨即表示接受台灣政府當局的補救解釋,中共也很快的表示理解。這似乎意味,李登輝已被中華民國行政院、美國、中共三方面聯手「架空」。其次便是去年12月6日(週六)由李登輝總統召開的「國家統一委員會」了。我們認為,這是李登輝在「宣佈台獨」卻慘遭「作廢」之後的另一項表態企圖。

姑不論民進黨與新黨的頭面人物雖基於不同立場卻一致「看衰」這次會議,諷之為「雞肋」與「盲腸」,但至少李登輝仍然透過這次「國統會」表示了他堅持「戒急用忍」的強硬立場,未向華盛頓與北京「讓步」。

恐怕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中共副總理兼外長的錢其琛1997年12月18日《人民日報》上發表年終工作檢討看法,指出:台灣今(1997)年以來,「一方面迫於各方壓力,做出願意與大陸談判的姿態;另方面堅持分裂主義立場,把承認『台灣是獨立主權國家』作為談判前提。」這無異宣示了中共的對兩岸「重開談判」問題的立場。把兩岸的表態稍作比較,我們當能預見下一次兩岸談判的可能性是偏低的。

我們認為,兩岸談判自屬十分重要,但必須有意義,也就是說,如不能有益有助於國家統一大計的共識達成,則不妨暫停,另作他圖。此外,美國的向台北施壓促談一事,也不能不進一步的探究其真正目的。大陸負有間接的責任,幫助台灣瞭解台灣與美國(與日本)二者的利益有何不同,台灣應如何更自主的看待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