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統會發言稿
國統會發言稿
總統先生兼主任委員、各位先進、各位委員:
國統會的召開,象徵中華民國政府,仍然以「國家統一」為重要目標,個人首先要對這項宗旨,敬表肯定與支持。
首先,個人願意藉此機會說明,新黨一貫「反共、反台獨」的堅定立場。我們認為:
──反共是反對共產主義與共產制度,但並不是反大陸同胞,也不是反中華文化,更不是反中華民族。
──反台獨,是反對台獨的主張與政策,但並不是反台灣,也不是反台灣同胞,更不是反本土文化。
另外,我也願在此特別澄清:
──反對台獨並不等於親共。在今天後冷戰時期,全世界主流都強調「以溝通取代仇恨」,「以對談取代對抗」;所以,用軍事對抗來反共的時代已經過去;今後重要的是,兩岸應多溝通,俾能降低敵意,並且我們要勇於進入大陸,加速其改革開放,促成其內部和平演變,以早日邁向非共化與民主化。這才是真正能得民心的反共之道。
──而且,「中共」並非中國,但最近有部分人士,經常將中共稱為「中國」,然後自稱只是「台灣」,以此自外於「中國」,形成台獨的藉口。我曾經在去年國統會中籲請政府澄清,然而迄今均無回應;因為茲事體大,今年我願再次提出,深盼政府當局能予正視。
今年在11月中旬,我曾經赴大陸探親旅遊,拜祭南京中山陵、參觀北京抗戰紀念館、與南京大屠殺60週年紀念活動,在上海曾應邀與大陸海協會汪道涵會長晤談。汪會長在大陸有「國師」之稱,雖然他的看法並不代表官方,也不代表中共的現行政策,但很可能代表大陸領導階層的心態,所以很值得參考。
比如說,關於「一個中國」的問題,我曾經提出我們的看法:一個中國現在是分裂分治,形成兩個政治實體,所以一個分裂的中國是「現況」,而一個統一的中國則為「目標」,兩者並不衝突,如果沒有分裂分治的現實,怎麼會產生統一的問題?這就引發他的回應,強調,「一個中國並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並認為,一個中國,「應是尚未統一的中國,共同邁向統一的中國」。
事實上,根據我個人的判斷,大陸對「一個中國」說法,採用的是「內外有別」;在外交場合,針對「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它一貫強調,「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國一部份」,但在兩岸交流場合,則用上述新解,以表現其對等與相互尊重的形象。
所以,當時我也明白提出,既然在其所述「一個中國」原則之下,什麼都可以談,那國旗國號也可以談,因此我建議,可否用「中國」二字為新國號。他很乾脆的回答:「可以」,並且說「新國旗也可透過協商決定」。
關於眾所關心的動武問題,我也呼籲大陸,要能放棄武力攻台,汪先生同意,「可以放棄武力, 除非台獨或外力入侵」,他並認為這種「例外」(exception)的說法,更可以增進人民理解。
除此之外,我也曾經敦促大陸,要能多推動民主,才能拉近兩岸距離。汪會長對民主方向表示肯定,強調要實行有法治的民主,並防止金錢與黑道的介入,並稱民主就是「人民選出自己的人,為人民服務」。他指出,大陸現在已從鄉鎮長的基層選舉做起,今後還會加強民主的教育與法治等。
今天因為時間關係,我無法細說內容,但值得強調的是,如此對話溝通,的確能降低緊張,化除誤解,並增進人民福祉。所以我以「反映台灣人民心聲,爭取台灣人民福祉」的立場對談,相信對國家對人民,都是好事。今後,我也呼籲政府能早日加強兩岸溝通對談,並鄭重建議取消《國統綱領》中對「近程、中程、遠程」的時程限制,而能因事制宜、因時制宜,靈活運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邁向兩岸人民的雙贏。
然而,最近根據報載,日本《讀賣新聞》刊登,李總統在國會中仍將強調「對大陸投資不要急」,仍會「踩煞車」;並對國民黨立委宣稱,仍需「戒急用忍」,否則,「會對台灣本身造成傷害」。恕我直言,這種推論與決策,明顯違背事實,也違背民心。
因為,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統計資料,台灣對大陸的順差,每年均呈大幅增加,如果沒有對大陸的順差,台灣整體貿易會成大幅逆差,那才真正會對台灣造成傷害。
例如,民國83年,我們對大陸順差為118億美元,總體國際貿易順差為77億,換言之,如果沒有大陸貿易,我們就會產生逆差41億美金。民國84年,我們對大陸順差為147億,總體順差為81億美元,如果沒有大陸貿易,我們就有逆差66億美元。民國85年,亦即去年,我們對大陸順差為250億美元,總體順差為135億,代表如果沒有大陸貿易,台灣逆差將高達115億美金!
今年(1997)的上半年,從1月到6月,我們對大陸的順差已高達124億美元,總體順差為35億美元,代表僅僅半年之內,如果沒有大陸貿易,我們國家就會造成傷害性的逆差,高達89億美金!
另外,台灣正面臨專業結構調整的階段,高科技產業逐漸取代傳統產業,有鑒於傳統產業的空間越來越窄,經濟部工業局數年前即著手規劃「兩岸產業分工」,企圖為傳統產業找到合理出路。但此一規劃受制於「戒急用忍」政策,而無法落實。不但引起數十萬傳統產業廠商的不滿,亦有礙於國內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
尤其,世界各國均看好大陸市場,根據陸委會與經濟部統計,今年赴大陸投資的外商數仍以港、澳居首、日本次之,台灣已落居第四。相較於其他國家對大陸投資的積極化、大型化與策略化,台商顯得規模偏小,而缺乏策略觀,競爭優勢已逐漸失去。此一現象主要亦受「戒急用忍」政策影響,長此以往,台商對大陸市場之競逐將落居下風。
因此,我很盼望,總統先生能重視真正民意,重新考量「戒急用忍」的決策。唯有如此,才能作出符合民心民意的政策。
以上肺腑之言,純出於為國為民的一片真誠,是否有當,尚請總統先生兼主任委員與各位指正。◆
社論
世界思潮
中國的規畫
亞洲金融風暴
兩岸關係的思考
國民黨敗選
台灣情事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