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的幽靈徘徊全球

美國《商業週刊》從通貨緊縮角度看亞洲金融危機

李娟


今年11月10日出版的《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有篇報導《通貨緊縮的威脅》,探討目前全球生產過剩的現象。文中提及全球主流媒體很少碰觸的1930年代「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指出,30年代的大蕭條正是這類通貨不停緊縮的結果,1929年至1933年物價每年以10%的幅度下滑,即使負債不多的公司也受波及,銀行體系崩潰,失業人口激增,經濟與股市一路衰退下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煞住。今天在各國都在探討東南亞東北亞金融危機之際,這篇報導提供了另一個思考方向。謹介紹如下:

10月27日亞洲股市暴跌後大漲,這樣一個現象,讓人難免會問: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只是反應過度?

別以為情況真的如此。即使各地股市保持平穩,在亞洲引發狂拋的危機,意味全球經濟活動已有急劇的變化。由於亞洲的興旺、美國經濟的持續擴張、以及歐洲經濟的復甦,全球到處的生產都超過了消費。連消費者需求仍然相當暢旺的美國也如此。多年來,從半導體到汽車等產業,今天首度出現全球的產能過剩。加上亞洲拚命藉出口來脫離困境,過剩的情況只會更嚴重。

結果:全球經濟很可能邁入一個新紀元--一個通貨緊縮的紀元。全球商品的價格不是下滑就是停滯。在美國,躉售物價維持平穩或下滑的產業,佔到製造業產出的三分之二。其他許多地方,如日本,商品價格也在全面下跌。

通用汽車董事長兼執行長小史密斯(John F. Smith Jr.)說:「經濟起了一些根本變化。在這個年頭,誰也無法漲價。」

對投資者、公司和工人而言,通貨緊縮不完全是值得高興的事,它有潛在的危機。即使售價下跌,公司盈利仍可因生產力的成長而增加;即使薪水沒增加多少,但因為同樣的所得可以購買更多的衣服、更多的電視機和更好的汽車,生活水準照樣可以提高。美國經濟更因低通貨膨脹率得到意外的好處。因為這樣,聯邦儲備委員會才得以避免調高利率,進而維持長過大部份經濟學家所能想像的繁榮期。

溫和又穩定的,絕非急劇的通貨緊縮,才能帶來好處。通貨急劇緊縮會在很短時間內造成巨大傷害。物價和工資下跌,一般公司和家庭在償還貸款上面就會有很大問題。最糟糕的情況是企業和個人的倒閉風潮會在整個金融體系內引發一連串的破產。投資和成長全部泡湯。1930年代的「大蕭條」是這類盤旋而下的通貨緊縮的典型。

今天全球經濟的最大危機,或許正在東亞通貨的持續緊縮。近幾個月,像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為了維持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通貨非貶值不可。但如此一來卻付出沉重代價:進口價格高漲,內部需求萎縮,低工資又進一步壓縮了內部需求。拿泰國來說,工資已經減少了15%。

最令全球其他經濟體擔憂的是通貨緊縮的壓力會延伸到何處。馬上會受到威脅的是日本,龐大的不動產和股市損失癱瘓了金融體系,弄得日本在90年代一直摔不掉通貨緊縮。日本企業40%的生意在東南亞,現在要在當地競爭,有被捲入通貨緊縮大漩渦的危險。

目前美國情況還算不錯,甚至還可能因進口價格下滑受益。但面對廉價進口貨的競爭,美國本地的產品也無法漲價。何況美國目前的產能也以25年來最高的速度增長,維持在年率百分之四點五,遠超過一年2.5%的消費增長率。

跟亞洲開發中國家比起來,美國增加的投資額不過是小巫見大巫。1996年,亞洲總資本投資額9,140億,只不過略遜於經濟實力遠較其龐大的美國。世界銀行開發展望部主任達圖許(Uri Dadush)說:「這個地區有前所未見的投資規模,大部份產能是在經濟會持續快速成長的前提中建立。」

泰國、印尼利用通貨貶值的機會促銷只會加深供應過剩和通貨緊縮。近幾年,亞洲開發中國家可說是純消費者,在美國之外,成了全球唯一出現貿易赤字的地區。在他們設法藉出口擺脫困境的今天,情況恐怕要改觀了。以墨西哥為例,1995年披索貶值後,墨國貨物競爭力激增,許多產業出口躍增30%,貿易隨即轉虧為盈。

全球經濟緊密相連,一個地區的產能過剩會抑低各地的物價。美國有四分之一的進口來自東亞開發中國家,另有四分之一來自日本和墨西哥,這兩國直接與東亞國家競爭美國市場。去年拜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降低墨國產品的貿易障礙之賜,墨國取代了中國,成為美國主要的單一成衣出口國。但要抓住這項生意,墨國製造商的售價絕不能超過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售價。

全球產能過剩和降價壓力緊密相連的一個具體例子是汽車業。目前北美汽車卡車產量超過需求至少50萬輛。墨西哥和日本生產的汽車不斷增加,市場主要對準美國。去年美國的小客車已降價2.1%。美國的情況又比歐洲要好,當地汽車產能超過市場所需三到四百萬輛。去年歐洲一輛汽車平均降價五百到一千美元。亞洲經濟衰退之際,汽車產能卻在提高,南韓的大宇、現代都在提高產能,三星則正在投資一百億美元到汽車業。

汽車業如此,電子、石化、製藥莫不如此。記憶晶片與其他半導體產品的產能過剩問題恐怕會越來越嚴重。去年亞洲產量激增後,動態隨機處理記憶器的價格已大幅下落。現在台灣又計畫在半年內把半導產能提高一倍,其中生產的多半又是動態隨機處理記憶器。石化方面,亞洲的乙烯產量,估計到2002年會增加70%。

有些不致出現產能過剩的市場也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中國和印度已成了抗生素原料盤尼西林G的主要生產國,把盤尼西林G價格從1996年年中的每10億單位21美元抑低到11美元。中國抗生素製造廠商在這一行業已漸露頭角,目前已能生產更先進的抗生素,過去只歐洲與美國有此能力。

亞洲的企業積極要發揮其新產能,給全球市場帶來降價壓力。許多新的工廠原先是為了應付亞洲的需求設立,現在這些需求已經消失了。亞洲開發銀行原先預計東南亞經濟體1997年經濟成長7.3%,1998年成長7.5%,現在則向下修正到4.9%和4%。

全球經濟規模第二的日本,加上其地利之便,自然會是亞洲過剩產品的一個市場,但日本今天內部經濟問題重重,估計明年(1998)的內部需求增幅不會超過2%。中國是亞洲經濟成長的引擎,目前也幫不上什麼忙。她保護主義的圍牆太高,拿今年頭九個月來看,中國進口增加2.5%,出口卻激增了24%。

歐洲主要市場的需求也不看好。歐陸最大兩個市場法國德國,今年(1997)會有不錯的成長,主要靠出口。

接下來怎麼辦?有的國家口頭上已開始講要刺激內部需求了。像中國,當局擔心消費者需求開始停滯,最近宣佈一項刺激九億農民消費的計畫。北京同時還要努力說服城市居民多消費。

然而大部分國家不管是被迫還是出於自願,都希望由貨幣貶值來解決問題。1995年以來,包括日圓與德國馬克在內的所有主要通貨,兌美元至少都貶值了15%。經過最近這一輪通貨貶值,除了美國,恐怕都將成為淨出口地區了。

結果全球經濟都仰賴美國這個最終的消費者。只要美國能不停的成長,全球都把她當最後的消費市場也沒什麼問題。然而萬一美國也承受不住了,那麼這個世界到頭來可能就只見賣方而不見買方了,最終導致要命的通貨緊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