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選舉只是民主的第一步

評《華盛頓郵報》社論《台灣的里程碑》

李哲夫
(美國天主教大學教授)


美國人眼中的台灣問題

美國《華盛頓郵報》(1997年12月17日)以《台灣的里程碑》為題,對台灣11月底的縣市長選舉的結果,發表社論。其要點如下:

一、這次選舉結果,反對黨得到多數選票。這在一個年輕初創的民主,是個了不起的成就。

二、台灣民主的成熟穩固,正可駁斥北京所認為中國人的價值觀與「自決」互不相容。

三、反對黨的勝利意味著敏感的台海兩岸關係和美國在此地區的角色問題的相關性。中共認為台灣是背叛中國的一個行省,但大多數台灣人並不同意,他們以1949年以來的民主進步和文化、經濟上的成就為傲。

四、台灣雖只有二千多萬人口,卻是世界第14大貿易國,擁有八百多億儲匯。美國尊重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但反對中國以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也反對台灣單方走向獨立,挑釁中國。

五、許信良最近訪問華府期間,表示民進黨台獨主張已成為歷史遺跡。表示,民進黨執政時也會保持台灣現狀的維持。

六、目前台灣民意調查顯示,大部分人並不想在短期內統一或獨立,而情願繼續台灣目前不明白的地位。但,另外台灣也有許多人,熱切地要求國際的承認和參加國際組織。我們對於這樣的願望,不僅寄予瞭解,並同情,而不是對中國無謂的挑釁。

《華盛頓郵報》不僅是美國大報之一,它這篇社論的觀點和立場,仍代表相當部分美國人當今對中國和台灣問題的見解。因此,我們有必要略加以分析和評議。

首先,在台灣年幼的民主體制下,反對黨能在選舉中獲勝,取得多數選票,表示選舉相對地較以前公允公正,不由得執政黨操縱。這個觀察是正確的,也是台灣民主歷程值得慶幸的地方。但是,緊接著這樣的觀察,就拿這個成就來詆毀北京,製造兩岸的矛盾,顯然是別有用心。在此,《華盛頓郵報》匠心應用「自決」代替「民主」的詞彙,是為避免與北京正在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事實,自相矛盾。才在今年中共十五大會上,江澤民施政報告當中,大陸將健全法治監督,並積極推廣城鎮鄉村等地方層級的民主選舉。這樣的具體政制改革政策,那裡會有北京「認為中國人價值觀」與「民主」不相容的說法呢?

套用國民黨的宣傳公式

又緊接著稱讚台灣民主進步和經濟文化上的成就,就說這是台灣居民反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理由。這本來是台灣當局近年來作為反對統一、「一個中國」原則的宣傳公式之一,《華盛頓郵報》毫無顧慮地沿用這個宣傳公式,正又是「美帝心態」的再現。因為,美國之於大陸和台灣,都是一個外國。以外國身份,讚揚他國內部的政經成就,無可厚非,但在讚揚之餘,挑撥他國內部的是非,甚至暗地裡支持他國國土主權的分裂,則為國際上不正當的行為。亦即北京所稱的反華的「外國勢力」。

台灣當局「拒統」的另一公式,台灣作為世界第14大貿易國,儲備外匯八百多億美元,所以不應有不相稱的國際地位。這條公式《華盛頓郵報》也應用上了。這完全罔顧北京「江八點」和平統一的主張。其中載明北京不挑戰台灣在國際上與他國建立經貿、文化等非主權相涉的交流關係。而對於台灣當局處處找機會在國際上散佈「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行為,則視而不見。只是,鑒於中國對於主權領土完整的堅持,和捍衛這個國家利益的決心,《華盛頓郵報》較有顧慮地建議台灣不要單方面走向台獨。

刻意忽視北京的對台政策

因此,對於許信良「民進黨台獨黨綱,已成為歷史遺跡」的說話,《華盛頓郵報》表示讚賞,並稱這是照顧政治現實,而且反映台灣的民意。問題是,《華盛頓郵報》在觀察台灣問題為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的要素時,有意無意地忽視北京的對台政策。從「江八點」到最近江澤民國事訪美之後,北京一再提出「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兩岸進行政治談判,為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協議。」台灣朝野兩黨,都希望所謂「穩定保持現狀」,不僅統一沒有時間表,「公投」也沒有時間表。現實是,這樣的要求,只能在台海兩岸正式結束敵對狀態,才有實施的必要條件。

台灣朝野兩黨都在意美國對中國和兩岸關係的看法和立場,而美國部分人士如《華盛頓郵報》者,可以選擇暫時不在意中國的對台政策。可應記得,美國的執政當局並不能夠「不在意」中國的基本立場。這就是為什麼「江柯會談」後,必須重申「美國不支持『一中、一台』、『兩個中國』,『也不支持台灣進入聯合國』」。《華盛頓郵報》對於台灣要求更多的國際承認,進入更多的國際組織,表示道義上的同情,但也不願具體指出到什麼層次,台灣的「務實外交」會成為對中國無謂的挑釁。

回歸公共政策的理性辯論

台灣有了較為公正公平的選舉體制,在新的一年1998,將要有「國會」改選。可以預見在此一選舉當中,「台灣地位」問題將更突出。因此,角逐此一競選的台灣政治菁英,不可避免地需要提出對此一關鍵問題的政策立場。如果台灣的民主更臻成熟,則來年選舉應以候選人之間的權勢爭奪戰之外,有公共政策的公開理性的辯論。對於兩岸關係的政策辯論,不能只訴諸於群眾情緒,而是候選人的政策主張必須具有可行性、負責性。換句話說,對於兩岸關係的政策,要能做得到政策目標,否則對此負責。顯而易見的是,任何兩岸關係的政策主張,基於對於北京政策立場缺乏瞭解,或盲目地採取對立的政策方向,則會缺乏可行性的說服力,並且難能照顧到台灣選民的基本安全穩定以及繼續繁榮的利益。

台灣誠實、勇敢和負責任的政治菁英,應該面對現實。不僅在政策主張上,多面參考,研究分析,並且把自己的政策方向,公開說服選民,其正確性和可行性。而不忌諱反對者的攻擊和言論「法西斯」的惡習。這才是完善台灣的民主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