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黨的病症在那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新黨的氣勢近年來嚴重下挫,但卻內鬥頻頻,這顯示新黨生病了,而且還病得相當嚴重。要診斷新黨,可以使用企業再造大師巴斯卡的四個標準,即權力、認同、衝突、學習。
先從「權力結構」來觀察,全委會原本是在創黨初期因資源缺乏,而設計出來的短期性組織。但在新黨站穩第三黨以後,既得利益者即利用公職人員身份,把持住全委會,成為操控黨機器的領導核心。全委會表面上也有一套民主機制,例如運用多數決的投票法則來決定黨的政策,但當權力集中於公職人員時,自己投票提名自己,或進行選票互助以拉抬自己的情況,便成為常態。
其次談到「認同」的問題,最初民眾會認同新黨是因為其主張一個中國、反黑金、反獨裁,可以作為小市民的代言人,但由於當初主導新黨立委提名的王建煊;剛愎自用,強以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潔癖作為提名準則。使得出線的若非不食人間煙火,只知放言高談闊論者;便是虛偽造假,詐財騙色之徒,其中較傑出具問政能力的李慶華、陳漢強、傅琨成等反而成為公職中之異類。更嚴重的是,幾次提名作業玩下來,民間開始傳出王建煊心目中的「好人」標準,原來是「信上帝、外省籍、在眷村長大、說話捲舌、念三民主義」五個。
新黨處理「衝突」的能力最差,除了領導核心充滿一批鬥魚性格的人物外,茁壯後大量吸納的一批知識份子,也多屬肚量偏狹,無容人雅量之徒。在這種組織內,「紅眼症(看不得別人好)」和「白眼症(看到別人露臉就渾身不自在)」最是嚴重。所以金介壽成了保釣英雄,便在黨內遭受打壓排擠;王家貞在台南問政成績傑出,反成了黨內眼中釘;李慶華,陳漢強有能力對公共政策提出具體建議,卻成為受抨擊的對象。
論起「學習」能力,「多談公共政策,少論意識形態」已變成最美麗的口號,其實周陽山、李炳南、曲兆祥、姚立明等人除了能談談意識型態以外,哪能深入公共政策的問政呢?所以談到「離島建設條例」,是否開放賭場一事,他們就急就章找來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學者,然後得到離島設置賭場可繁榮地方經濟,充裕財源的結論。涉及國營事業民營化問題,這批人又是找兩本教科書,依著書上自由經濟的抽像圖解,也來自由化、民營化地媚俗一番。其實公共政策的專業性極強,必須理論與實務並重,要以虛心、誠意的態度深入基層去瞭解,絕非憑著教條口號,或幾冊教科書就可以福國利民的。學習能力缺乏,應是新黨公職人員問政績效不彰,無發揮空間的最大關鍵。如果出不了名,就沉潛檢討,安份守己,還不失為正派作風,偏偏他們又不甘寂寞,看著民進黨「中國政策大辯論」出盡風頭,也想來東施效顰一番,於是「一中兩國論」便出爐了。
經由上述四個標準的檢驗以後,其實新黨的病態已經很清楚了,關鍵絕非趙少康應否棄飛碟電台回鍋任黨職或參選。誠如趙少康所言,如果這些善意救黨,對事不對人的建議都無法被接納,回到體制內又有何用。這句肺腑之言,正彰顯出趙的智慧,貿然投入體制內,只會在假民主的機制裡,為新黨核心倒行逆施的作法背黑鍋而已,智者如趙少康,豈會傻得中計自尋死路。
二、新黨的定位已經模糊
就行銷策略來考量,產品定位最是緊要。如果產品定位模糊不清,或只知東施效顰,跟著領導品牌的屁股走,這種產品根本無法在市場立足。政黨競爭與市場行銷沒有兩樣,四年前新黨以鮮明的定位出發,揭示推動兩岸和平統一,促進多層面交流,支持一個中國的大陸政策,雖然被批評為過度凸顯意識型態,但畢竟使之成功攻佔市場,站穩第三大黨的地位。
管理學大師波特教授曾針對市場競爭,提出三種策略考量。第一是「成本領導策略」,主要以大規模生產取得低廉成本優勢,然後憑藉比競爭對手更低的價格來攻掠市場。第二是「產品差異策略」,其非著眼於低價攻勢,而是凸顯出產品的與眾不同,來爭取顧客的認同。至於若廠商自覺資源不足,就應放棄全面經營市場的目標,根據顧客特性偏好擇定目標市場,採取集中重點突破。這就是波特教授所稱的第三種策略,稱為「集中策略」。集中策略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把握地理優勢,使廠商在局部的市場範圍內能以低廉成本取勝對手,稱為「成本領導式集中策略」。另一種是把握住特定顧客或局部市場偏好,以切合其滿意度的產品來擊敗對手,稱為「產品差異式集中策略」。
就新黨的資源秉賦來考量,要採取成本領導策略,根本鬥不過國民黨。要運用產品差異策略,也無法在民進黨手上討得便宜,所有只有憑藉集中策略才有可能殺出重圍。當年趙少康、許歷農、李慶華等人,便是依此策略,才能為新黨打下一片江山。
新黨精英當年開疆拓土的競爭策略,是以支持和平統一,促進兩岸交流,反台獨構成政策主體,目標市場是國內支持統一的近三成選民人口。如果能先站穩此一目標市場,再靜觀競爭情勢變化,進一步決定出符合需求的策略行動,則新黨後勢大有可為。其實當年民進黨初起時,也是運用此種策略觀,先強烈主張「台灣獨立」,爭取目標顧客群的支持,然後順著情勢變化,逐漸擴大市場經略範圍,甚至在策略轉移後,端出如「大膽西近」,「反戒急用忍」,「大華國協」,「強本西進」等多元性產品,來吸納更廣泛的選民支持。
民進黨的成功在於進入策略的選擇正確,與策略轉移的靈活彈性。新黨的失敗則在於策略迷失與人才凋零。當年劉備東流西竄,避居新野,依附於荊州刺史劉表卵翼時,曾三顧茅廬請出策略高才諸葛亮,一席「隆中對」使劉備茅塞頓開,終於成就一番功業。諸葛亮針對當時天下競爭形勢,劉備與其競爭對手的優劣點,擬定出爭取荊州、益州作為目標市場的集中策略。為了達成這個策略目標,他建議劉備與東面的孫權結盟;瓜代劉表,攻佔荊州;進軍益州,趕走劉璋;然後與北方的曹魏強力對抗,運用大漢皇叔之品牌優勢,凸顯匡復漢室的統一企圖,藉以號召天下豪傑俊彥與各方民心。若曹魏勢大,則暫時避其鋒銳,養精蓄銳,靜待時機。一旦北方有變,則可趁機結合孫權經略中原,統一全國。
即使經過了數千年,「隆中對」仍然是策略管理學的光采之作。新黨如果能領悟出隆中對的精神,就不致有今日左右支絀,精神錯亂的局面。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使諸葛亮在世,恐怕也無法在新黨出頭,爭得一席之地。更悲慘的結果是,諸葛亮還會被群魔宵小抹黑,或遭冰凍,或遭暗殺,或遭擯棄。
策略有三個基本要素,分別是目標、程序和人才。如果目標糊空洞,隨著市場領導品牌終日打擺。決策程序獨裁壟斷,排斥公平的透明化原則。人才吸納方面,又囿於主觀偏好,剛愎偏執,使核心層充塞一群雖無顯著缺點,但也缺乏顯著優點的碌碌庸才。犯了上舉的三個病症,任何組織都難以在競爭環境中倖存,何況新黨處於兩大黨的擠壓中,焉有存活的希望。
三、新黨眼見便要成了泡沬
站在情感與理智的角度,我都極不忍見新黨一敗塗地。就兩岸情勢而論,大陸是強者,台灣是弱者,台灣要取得有利的談判地位,為全民爭取最大福利,在策略上必須有適當的搭配。我曾在某次電視辯論會中談及三黨合理搭配的構想。就是由民進黨扮演「黑臉」,以台獨主張給予北京威脅。新黨則扮演「白臉」,以統一主張為兩岸緊張情勢緩頰。國民黨應演好「大花臉」角色,模模糊糊,忽進忽退,但在關鍵時刻,哈哈大笑泯盡恩仇。只有三黨的「黑臉、白臉、花臉」良善搭配,兩岸僵局才能有所突破,台灣人民的福利才不會被犧牲掉。如果新黨垮了,或者目標模糊了,這場談判成了「三缺一」,這個局就甭玩了。
在新黨內部我有很多知心朋友,甚至稱得上是生死至交。在三年前新黨初起時,我也曾不顧妻子的強力反對,投入一些財力、物力和人力。看到如今,人才凋零,群魔亂舞,而領導核心仍兀自沈醉在黃梁夢裡,做著黨同伐異的權謀勾當,內心之沈痛實難以名狀。「一個人可以騙人一時,卻無法騙人於永遠。」宋七力,妙天的殷鑒不遠,如果這些掌控黨機器的人還不知及時醒悟,一旦奸謀敗露,黃梁夢醒,就悔之莫及了。◆
社論
民族主義與中國
新黨的危機與轉機
「一中兩國」批判
兩岸關係
台獨批判
歷史與春秋史學
文化與出版
搶救國父!搶救孫中山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