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李登輝堅拒維持兩岸現狀的「一國兩制」
評李登輝堅拒維持兩岸現狀的「一國兩制」
柯林頓化暗為明,宣佈「三不」
什麼是四個「三不」?第一個「三不」,即「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因國府於1971年,仿照2758號決議,退出聯合國,中美又於次年2月,發表聯合公報,蔣經國於1972年提出「三不」,以示對立。
第二個「三不」,即「不統、不獨、不對立」。因中美於1997年10月,宣佈「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故連戰於1998年元旦,提出「三不」,以示緩和。
第三個「三不」,即「不介入、不干預、不施壓」。在1982年,八一七公報中,美國重申,「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美因無意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政策」。公報發表後,雷根派人向蔣經國口頭私下保證「三不」,以示善意。
第四個「三不」,即「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進入聯合國與以主權國家為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這是柯林頓於1998年6月在上海主動提出,以示公開。
回憶1996年3月,中國導彈十發,美國母艦兩艘對峙時,為免擦槍走火,柯林頓寫信給江澤民,肯定「三不」。兩年多以後,柯林頓化暗為明,親口說出,一言九鼎,取信天下。
以上是四個三不來龍去脈;下面是一二管道前因後果。在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中,中國重申(繼中美華沙會談後),「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回歸祖國;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美國認知,「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表示對「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
在1982年「八一七聯合公報」中,中國聲明「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重申「無意推行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之政策」,也「準備逐步減少它對台灣的武器出售」。
為「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兩岸幕後管道,接觸頻繁。但戰易和難。(中國歷史上,漢文帝與南越帝趙倫、唐太宗與嶺南王馮盎,以及宋太宗與吳越王錢鏐,則是和平統一,解決問題,令人敬仰。)
1986年,鄧小平說,「當耐心耗完,和平折衷方案(一國兩制)又被拒絕時,捨武別無他圖」。蔣經國回以「存則共存,亡則共亡」。經過雙方唇槍舌戰,蔣經國於1987年開放探親,惜於72天後,突然謝世。
1990年十一月,台北成立海基會,次年12月,北京成立海協會。兩會名為民間,實為官方或半官方,兩會之交流,是為第一管道。
台灣當局親日仇中
第一管道,經過三年18次協商,因台灣當局,親日仇中,「戒急用忍」而不暢;因製造台獨,金錢外交(來美)而中斷。中斷三年,銹而不靈。如寇健明案,「繞道(BY-PASS)」和統會,而不透過海基會。
鑒於第一管道阻塞不靈,為和平統一起死回生,一如為救治心臟病人一樣,乃有「繞道」第二管道必要。
第二管道是培里等人,在柯林頓公開「三不」原則後,為預防台海危機重演,為增進中美友好關係,為鞏固「建設性戰略夥伴」基礎,以利適應印、巴核爆與世界經濟危機,並樹立新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而提出。
經過美國官員學者九人、中國官員學者五人、台灣學者三人於1998年7月中旬,三天圓桌會談後,第二管道在紐約成形。
對於第二管道,美國國防部官員表示歡迎,並說「非常有益而健康」;北京是參與不是主導者;台北則「不排除第二管道,增進兩岸對話的想法」,但又強調「不能取代第一管道」。
第二管道美京聯絡人培里;北京聯絡人汪道涵;台北聯絡人「尚不知」。美國主導第二管道,說明美國已由不干預而介入,由介入而仲裁,如對以埃和談、以巴和談、北愛爾蘭與英國和談、南北韓和談一樣,旨在樹立新的國際政治與世界經濟。
李登輝要兩國兩制?
在「核國七雄情勢下」,樹立新的國際秩序,是天下大事,匹夫有責。留美華人,兼視兼聽,兼愛兼利,身在美國,想在兩岸。台北是我們手足,北京是我們肝膽。對兩岸和解、中美和好、世界和平(三和),華人責任,尤為重大。
70年代,數十華人,為促進中美建交,出錢(每人五元)、出名(姓名刊於《華盛頓郵報》,當時極端敏感)、出力(在白宮前扛「亡羊補牢,猶為未晚」大旗遊行,刊於《華僑日報》)。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終於實現。
21世紀前夕,為促進和平統一,兼利中美兩國,海峽兩岸同胞,作者大聲高聲,請熱心華人,為第一管道加油除銹,為第二管道打氣獻計(群策群力)。
雙管齊下,兩岸三通。「不獨不武」,誠則靈。一國兩制(一球兩制),和為貴。和平統一,勢必水到渠成!
1998年7月22日,國統會十三次會議,在台北結束前,李登輝發表書面談話,指稱「一國兩制」,「具有曖昧性、矛盾性、又缺乏民主性」,故要「再一次堅定拒絕」。
李登輝認為,一國兩制,「具有曖昧性」,所持理由是,「因為看似平等的(一國)兩制,實際上,一為中央,一為地方」。
本人則認為,世界180多個國家,其中160個,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就土地面積而言,大陸是台灣120倍。就人口而言,大陸是台灣60倍。在1994年7月,台灣發表的「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會」中,稱台灣是大陸的「邊陲」地區。如以「邊陲」台北為中央,以北京為地方,豈非腳上頭下,本末倒置,頭昏眼花,「曖昧」不清?以大陸為中央,以台灣(邊陲)為地方,合情合理,名正言順。
李登輝認為一國兩制,「具有矛盾性」,所持理由是,「因為假定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可以共存」。
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本來就是可以共存的。中山先生說,「三民主義就是共產主義」,「民生主義目的在逐漸改良資本主義」,「民主主義是集古今中外學說的一個結晶品」。換言之,三民主義、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身為奉行三民主義的國府總統,可以在重大政策書面談話中,不提三民主義一字,不但不否認,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早已共存三民主義之中,且在台灣實行,業已五十三年。這是事實,不是「假定」。
李登輝認為,一國兩制,「缺乏民主性」,所持理由是,「因其權力安排,是由上而下,非由下而上,與我們追求的民主統一目標,背道而馳」。
柯林頓:一國兩制是合理的
李登輝曾於1990年5月20日,在就職演說中強調,「台灣與大陸領土,是不可分割的」。按聯合國憲章,國家主權與領土,不可分割。國家領土,屬於全體國民。是以,本會提議,為實現台灣主張的「民主統一目標」,可由12億多人民,包括二千一百八十萬台灣同胞,舉行由下而上的選舉,即由全體國民「權力安排」,決定「一國兩制」可行性。這樣,就不「缺乏民主性」了。不然,不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追求和平統一,而先追求遠程的「民主統一」,何止「就是自找麻煩」,勢將引起天下大亂,人民離散。這是「民之所欲,長在我心」?
此外,李登輝書面談話中,六點主張,發自台獨意識,思考僵化,實無新意。「一個分治的中國」,就是「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台灣堅定拒絕一國兩制的真正原因,因難啟口,雖強調「要把話講清楚,但言不由衷,愈說愈糊塗。理不直,氣不壯,不能強辭奪理,惟有無理取鬧而已!
一國兩制,就是維持現狀,有利於台灣穩定繁榮,有利於亞太經濟成長與世界和平發展。柯林頓說,一國兩制是合理的。金瑞奇與季辛吉等人說,一國兩制是可行的。
一國兩制之所以合理可行,是因為,在「一國兩制」結構下,台灣有三個不變(即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經濟文化關係不變);有三個保障(即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與外國在台投資,受到保障,百年不變)。
在「一個中國」名義下,台灣擁有獨立外事權、獨立軍事權、獨立行政權、獨立立法權、獨立司法權、獨立財政權、獨立治安權。大陸對台灣「不派一兵一卒、不設一官一職」。反之,台胞可去大陸參與全國事務性管理,且可出任國家領導職務,與「天公試比高」。
一國兩制內涵如此豐富,看來不是大陸以大吃小,而是以大事小。台灣堅拒一國兩制,不是台灣以小吃大,就是待機,台獨心態。
誠則靈、拖則垮、和為貴
美國6月底,公開三不政策;培里7月中,主導第二管道,在新的形勢下,辜振甫將於九月間前往大陸。本人以兼愛兼利為心,呼籲台灣,走出「台獨情結」陰影,心懷「一個中國」願望,昂首邁向政治對話,結束敵對狀態。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利人利己,兼善天下。
誠則靈、拖則垮、和為貴。望國人共勉之。◆
社論
國際經濟觀察
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
李登輝與對美政策
台獨批判
白色恐怖與兩岸關係
中共的對台政策
新黨初選
新書出版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