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辜汪會談之前:和而不同、穩中促變

蔡瑋
(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


「一個中國」原則絕不妥協

在大陸海協會正式來函,建議辜振甫先生在今年9、10月間擇期往訪之後,眼看中斷二年的第二次辜汪會議即將正式登場。雖說兩岸雙方短期內仍會有技術(原則?)層面(如到底是參訪、會晤、或會談)的爭議,但辜氏大陸之行應該不致變卦,相信這是所有希望兩關係穩定、良性發展的國內外人士所樂於見到的一個結果。

以辜、汪兩位先生的身份、地位,雙方這次會面即使不能解決實質問題,至少也帶有深遠的政治象徵意義。因此辜氏行前的參謀作業尤其顯得重要,對此,筆者倒是建議,台北各界不妨進一步重新瞭解中共當前對台政策的整體戰略思維,以及可能的戰術作為,理解中共政策的變與不變,庶幾不致有任何不切實際的期望。

當前,中共的整體對台政策,說穿了,就是利用國力持續增長的事實,以及地緣政治的戰略優勢,由大國政治出發,先行穩住歐洲、抓住美國、困住日本,然後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盡可能的把兩岸問題內政化;在策略上,中共的具體作法則是,製造一個有利的國內、外環境,消極的迫使台北不敢、無法尋求獨立,積極的則更要求台灣接受中共「一國兩制」的統一模式。大陸之所以持續強調兩岸內戰尚未結束,把台灣的務實外交定位為追求事實獨立都是此一政策的產物。

根據筆者理解,當前中共的基本立場是,「一個中國」的原則絕不妥協,但對其內涵則有討論的空間,而兩岸關係的定位必須在雙方結束敵對狀態後才能確定。北京自認並未強求台灣同意「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雙方必須確立「一個中國」的具體遊戲規則,不可逾越。簡言之,大陸當前要的不僅是雙方的政策宣示,而更著重在機制的建立。中共要透過談判,把兩岸關係建構在一個穩妥的基礎上,然後再逐步往前發展。

至於中共之所以不能同意台灣方面當前所堅持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雙方沒有正式文件固系事實,但北京主要是擔心一旦同意,未來台灣方面所做的任何解釋,大陸都無法反對,後遺症太大。不過,北京雖不同意此一說法,但並不表示不給台灣表達意見的機會。另外,中共也懷疑台灣之所以強調「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應有政治考慮,其目的主要是想藉此凸顯中共的無理蠻橫,有意將自己定義的「一個中國」強加在台灣頭上。

「一個中國」存同化異

於此,筆者倒是同意大陸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的觀點,對於台北當前「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鬥爭策略,北京未來可能回以「一個中國、存同化異」,存同化異與求同化異雖然僅有一字之不同,但精神、境界截然不同。存同者存一個中國之同,化異則較存異更為積極、進取、主動。存同是現在式,目的是要共同維護一個中國,追求國家統一,化異則是進行式與未來式,要透過談判的方式來加以推動。這或許是一個較為理想、雙贏的方法,不過台北是否接受仍然有待觀察。

就大陸的立場來說,中共一向認為,兩岸爭天下可以,分天下不行,大陸不怕台灣反共,但就是不准台獨。根據筆者接觸,中共內部許多人表示,過去數年來大陸的底牌(如一國兩制、國旗、歌、號均可談判)洩露太多、太早,所以未來有關台灣國際活動空間問題只會在談判桌上讓步。換句話說,北京目前似乎鐵了心腸,一股腦的要台灣上桌從事政治(程序)性談判,只要台北回到「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上桌談判一切都好商量。談判、談判、再談判,這就是當前中共政策主軸。

但就台灣的立場看來,台北雖然同意,要建立一個穩定、良性的兩岸關係,兩岸之間應該發展、交流、接觸、合作,雙方應該盡可能釋放善意的言論,採取具體的行為來改善彼此關係,而且兩岸政治性程序性磋商(談判)雖然並非絕然不可,但是其中確實有相當多的問題存在。台灣內部、兩岸之間對於雙方談判究竟是否應以高、低階政治加以分別處理,或是以結束兩岸敵對狀態,或兩岸關係的定位為主談議題目前仍有不同看法。辜先生此行顯然不可能解決此一歧見。

除此而外,台北心中對於大陸的辯證邏輯仍有相當程度的戒心。比如說,中共學者間或表示,「一國兩制」中的一國是實,兩制是虛;兩岸努力追求雙贏並無不可,不過大陸要多贏一些;汪道涵先生月前有關未來中國的談話並不表示承認現狀的合法化,維持現狀只意味著在過渡時期台灣可以對內使用中華民國,但在國際上仍然不可;雙方對等並不表示兩岸平等,以及中華民國已經變質,台灣就是堅稱中華民國,重返國統綱領也已於事無補。這些辯證性質的談話都令人心中存有疑慮,難以相信大陸的誠意。

根據筆者觀察,不管是台北的務實外交如何,都已經或多或少的被某些中共學者曲解為台獨,或搞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大陸簡直到了「說你是(搞台獨)你就是,不是也是;說你不是(追求統一)就不是,是也不是」的地步,某些中共學者目前幾乎就是要藉著掌握對所謂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台灣獨立的解釋權來讓台北動輒得咎,逼迫台北就範。其實,中共號稱「一國兩制」是統一中國的最佳模式,如果此議當初是由台北提出,大陸今天也一定也另找理由加以曲解。北京這些智囊學者之難纏實在莫此為甚,台北理當小心應對。

對台北來說,即使談判難以避免,或許台也北應該反覆強調,政治談判不等於統一談判,多用會談、對話、交流這些辭彙,應該避免使用談判這種政治意涵極高的字眼。台北不妨將兩岸政治談判界定為兩岸關係正常化的談判,暫時將其局限在初步的交換意見,然後再往結束敵對,簽定協議方向發展,最後才由過渡階段走向合理的統一。台灣尤其應該持續強調,不論一國兩制在香港是否成功,都不適用於台灣。台灣應該學習美國當前對兩岸「和而不合,談而不統」的策略,以「和而不同」的政策來改善兩岸關係,辜先生此行不妨強調這種觀點。

整體而言,在國際及兩岸關係上,台北受制於格局有限,處於戰略劣勢的處境,雖說戰術作為並不能夠扭轉不利的大格局,但事情並非一無可為。舉例說來,台灣就可以善用民主的優勢,在堅持健康、理性的民族主義之餘,不妨利用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以兩岸人民相通的語言,平實、務實的將所有的現代資訊、民主、法治觀念上網,來對中國大陸進行影響,台灣在這方面佔了極大上風。為了大陸的發展,以及台灣的未來,台北必須利用自己的長處,以「穩中促變」的方法來和中國大陸繼續交涉。

在此前提之下,筆者以為,台北在對內、對國際、對大陸都應該建構一套新的說詞。台北要讓統派理解,愛中國不表示要委屈台灣,有民族主義不表示中共永遠是對的,支持統一不表示台灣就應接受大陸不合理的統一條件;讓國際上知道,支持中共,不表示就應該打擊台灣,支持台灣也不等於就必須反對中共;同樣的,要讓主張獨立的人士認清,愛台灣不等於就應該反對中共,有台灣意識不等於就必須排斥大陸情懷,台灣優先不同於大陸應該殿後。台灣必須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助力而非阻力。台灣的希望在大陸,大陸的將來有台灣。

因此,筆者強烈主張,兩岸雙方政府都應該用新的思維,共同建立一個新而正確的世界觀、台灣觀,兩岸觀,與統一觀,認清和平與統一之間是有一個階段性的過程,和平是第一步,統一則是第二步,和平的目的是為了統一,統一則必須以和平的方式為之。雙方都應理解,兩岸的政治談判對內是要解決兩個政權機器如何運轉的問題,在兩岸之間則是要解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定位問題,對外則是要平衡中華民族和國際社會之間的利益問題。兩岸政府都應該力求把兩岸關係長期化、穩定化,急功近利的作法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總之,台北必須善用長處,採取有為有守,理性的國家統一,以及健康的民族主義政策,如此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相對的,中共必須以更務實、寬容的態度來面對台灣,把自己搞好才能真正贏得台灣民眾的向心。未來,台灣如何在承認(或認知)一個中國的原則下與大陸平等交往,而中共則如何相對承認(或認知)中華民國存在的真實,求得雙方政策的平衡和妥協,然後彼此共同努力,採取具體措施,建立某種形式的合作夥伴關係,這才是值得兩岸進一步共同努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