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黨能贏得了自己的初選嗎

論新黨蛻變新生的可能性

郭承啟
(香港《明報》記者)


政黨分際在台灣是空話一句

自詡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第一次的新黨初選,從8月1日正式展開,迄今可說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弊端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已難避免,對新黨年底立委選舉,將造成相當大的衝擊。但是識者以為,如果新黨能度過這一點,蛻變新生的機會極大。

為了解決新黨寡頭壟斷的提名方式,由創黨元老趙少康所提議的開放式初選,即只要年滿廿歲,具中華民國國籍,拿著身份證即可前往投票。這種提名方式,基本上是仿照美國式的初選,立意雖好,且充分表現出新黨柔性政黨特質,比較國民、民進兩黨,確實值得稱許之處甚多。但落實到現實面,卻發覺到問題層出不窮,除了他黨介入的痕跡清楚可見外,選風的敗壞,比起國、民兩黨實不遑多讓。

美國式的初選,民主和共和兩黨是在同一天舉行,且是由政府主辦,而有些州是採選民登記制,有些州則采開放式。所謂登記制,即想參加民主黨的初選投票,就必須登記為民主黨的選民,才可以投票;反之,共和黨亦然,至於開放式的,只要滿十八歲的美國公民即可,像今天新黨初選的條件一樣。為什麼這一套制度,在美國行得通,移植到台灣就完全變了樣,公平性備受質疑。

首先是,台灣政黨間的對抗,可說是壁壘分明,統獨與省籍的意識形態明顯。在這樣的情況下,政黨間的競爭常常是你死我活,彼此可以妥協的空間並不太大,因此介入(或說滲透)他黨家務事,根本是家常便飯,甚至應該說是理所當然。君不見國民黨主席李登輝借用民進黨的力量,將前行政院長鬥垮、讓省長宋楚瑜成為國民黨的非主流;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國民黨動員支持彭明敏以打敗許信良;以及到今天建國黨與李登輝合作的跡象,處處可見。這些都在在說明,為了省籍與統獨的鬥爭,在台灣談政黨分際只是教科書上的理論。

至於選風敗壞問題,連新黨競選總經理趙少康都不得不承認,新黨的初選是一面照妖鏡,妖魔鬼怪的候選人完全表露無遺。從初選以來,已先後有包括省議員宋艾克、前台北縣議員丁小川等六人被取消參選資格,原因都是不當動員。什麼叫作不當動員,就是以招待旅遊、買票、透過其他政黨的力量,動員選民投票。

被取消參選資格者,可以說沒有一個服氣,姑且不論這幾位被取消資格的真正原因為何,令這些人比較不服氣的地方,或許是所謂不當資格處處可見,何獨找他們六位開刀,這也是為什麼外界產生質疑,認為有「殺雞儆猴」之嫌。

新黨形象受創

由於選舉本來就是一種數人頭的動員比賽,有用理念動員、有用金錢動員、有用人際網絡動員等等,而這次新黨的開放式初選更是動員大競賽。但是因為投票所不多,過去靠空氣票起家的新黨中央級公職人員,當選後又不屑作基層服務,在初選當中可說吃足苦頭,根本不是地方級民意代表的對手,像現任立委傅昆成、陳漢強、陳一新名次都遙遙落後,除李慶華、郝龍斌、郁慕明等幾位超級強棒,其他現任立委都在力爭上游當中,是以,選舉結果還未出爐,不少新黨支持者即開始擔心質疑,最後的提名人選會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

以新黨向來強調高學歷政策,即便是地方民代,博、碩士依舊一籮筐,所以劣幣與良幣的區別,倒不在於候選人的個別條件,而是涉及大選時吸票問題。一般說來,中央級民代多具全台知名度,選戰本來就比較好打,容易吸收新黨支持者以外的選票;反之,地方級民代就沒有這樣的條件,純粹要靠組織動員。

初選對於新黨的形象,可說嚴重的傷害,往昔新黨打著小市民代言人,高道德標準而獲得不少都市中產階級、知識份子及年輕人的支持。但從初選的過程來看,舉凡黑金、賄選、綁樁等國民黨長期被質疑之處,都有跡象可查。難怪坊間有政治漫畫家諷刺新黨說,過去新黨的創建,是因為幾位國民黨公職不滿國民黨的黑金政治,今天的新黨卻是黑金政治再生,而吸引了新的支持者。

或許這樣的指責,對新黨過於嚴苛,且有失公平,不過新黨形象受創,則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為什麼,當趙少康提出開放式初選時,受到黨內外普遍質疑的最大原因。而且事實上,這種開放式初選,民進黨在1994年總統候選人的提名,已經使用過,結果發現問題叢生,現在新黨所發生的問題,當時都出現過,同樣的讓民進黨的社會形象受到重挫,往後就不敢再使用開放式初選。

新黨將被迫更加世俗化

迄今,新黨的初選確實產生不少這樣那樣的問題,然而若不採行這種開放式初選方式,新黨向來遭外界質疑的寡頭式提名公職候選人,倒也不容易解決。此外,就是新黨公職人員都是以「近親繁殖」的方式產生,高學歷、外省籍的框框不易突破。今天,舉行開放式初選,雖然參選者還是以外省籍為主,不過至少已看到類似國民黨前立委張世良、前高雄美濃鎮長鍾新財等地方型政治人物,以及像計程車司機、中小學老師等基層人員投入競爭行列,卻是一個可喜的現象,讓新黨能夠吸收新的力量進來。

民主政治即所謂的代議政治,更通俗的說就是選舉政治,而選舉本來就是一件很庸俗的事,選票代表真理,沒有選票代表沒有民意支持,是以吸取選票成為各政黨及政治人物首要思考的事務。至於說以何種方式吸引選票,坦白說不會有太多人在意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台灣的選舉當中,是完全表露無遺的。

今天新黨的開放式初選,未來不管結果如何,對於新黨的體質勢將造成嚴重的衝擊,雖然無法預知會是什麼樣的衝擊,或是預料這樣的衝擊是好是壞,但是可以預判的是,新黨會被迫更加世俗化,同時與草根群眾更加接近。或許人們應該這樣理解,開放式初選對新黨是一副轉型的猛藥,到底藥效如何,沒有人敢事前預判,可能會因藥性太猛,讓新黨一下斃命嗚呼哀哉,但是也有可能讓新黨蛻變新生,不再被批評為外省籍人士為主「都會黨」。當初作或不作,想必也讓新黨的主事者傷透腦筋,最後結果如何,現在大概不會有人會有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