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冤枉要申訴
北京有冤枉要申訴
自從「9.21」台灣發生強烈地震以來﹐台灣同胞所遭受的災難﹐牽動著大陸同胞的心﹐祖國大陸立即行動起來﹐急台灣同胞之所急﹐積極為台灣災區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等領導人以及社會各界和普通民眾﹐以各種方式表達了對台灣同胞的愛心。但是﹐台灣當局某些人卻一再在公開場合無端指責祖國大陸「刁難」﹑「阻撓」救災工作。為此﹐外交部﹑國務院台辦﹑國家地震局今天在此間舉行新聞記者會﹐澄清有關事實﹐並對台灣當局的歪曲和攻擊進行了批駮。
外交部港澳台司司長朱祖壽說﹐台灣當局所謂祖國大陸刁難國際救援隊﹐不允許外國飛機經過大陸領空赴台的指責與事實不符。他介紹說﹐9月21日﹐俄羅斯緊急狀態部通過駐華使館提出俄飛機經過中國領空運送救援人員赴台的要求﹐外交部隨即按國際慣例要求對方提供資料﹐並即時與民航等有關部門緊急協商﹐處理批准事宜。與此同時﹐民航總局總調度室也收到俄方類似要求﹐也做了緊急處理。由於時間很短﹐俄方要求急迫﹐經有關部門緊急協調後﹐同意俄飛機過境赴台﹐但此後俄方未再與我有關部門聯絡﹐後得知其已繞道日本赴台。朱祖壽表示﹐幾小時之內﹐既要協調眾多部門﹐又要為飛機安排航線和調度工作﹐雖然非常緊張﹐但大陸方面以最快速度辦妥此事﹐不知錯在哪裡﹐就連俄方駕駛員事後也表示﹐責任不在中國。台灣媒體事後也承認此事報導有誤。
朱祖壽說﹐考慮到台灣地震災情嚴重﹐外交部曾通過海協致函台灣海基會﹐就是否需要啟動國際救援行動徵求台方意見﹐而台灣方面則非常不禮貌地以八個字回函﹐稱「不用了」。朱祖壽指出﹐眾所周知﹐只有主權國家才有權提出啟動國際救援的申請﹐中國政府出於人道主義考慮﹐才主動徵詢台灣方面意見﹐決沒有將此事如台灣所說「泛政治化」﹐至於台灣當局是如何考慮﹐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朱祖壽說﹐啟動國際救援行動對台灣災民來說﹐是有益無害之事﹐但台灣當局卻出於政治原因而放棄﹐可以看出﹐是誰在阻撓救災工作﹖又是誰在「泛政治化」﹖
國家地震局新聞辦副主任李強華說﹐台灣發生地震後﹐祖國大陸方面立即組織了一個六人專家小組﹐並函告台灣有關方面﹐隨時準備赴台參與地震救援工作。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台灣方面至今未允此事。作為地震工作者﹐同胞遭此大難﹐卻只能眼睜睜地觀看﹐於心實在難忍。他說﹐救災是人道主義行為﹐並要有先進的科技與之配合﹐祖國大陸在這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完全可以幫助同胞度過時艱﹐希望台灣當局不要出於政治目的﹐而阻撓兩岸地震專家攜手對付地震災害。
國務院台辦交往局局長張懷君介紹說﹐台灣發生強烈地震﹐祖國大陸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以及廣大民眾﹐對此表示了極大關注﹐並以各種形式對台灣受災同胞傾注愛心。截止到目前﹐大陸有關部門已收到各地捐款超過三千萬元人民幣﹐各種救災物資折合人民幣五百萬元以上﹐一些省市還為受災同胞獻血﹑舉辦義演義賣活動﹐表達了大陸同胞對台灣同胞的骨肉之情。但是﹐李登輝在對各國救援機構表示感謝之時﹐卻隻字不提祖國大陸的支援﹐反而重提「兩國論」﹐妄想重新挑起兩岸爭端﹔台灣當局不但冷淡對待祖國大陸對台灣的救災工作﹐而且多次在公開場合蓄意歪曲事實並造謠生事﹐誤導輿論。
張懷君指出﹐祖國大陸對於台灣當局的種種無理舉動﹐始終保持了極大的克制﹐並未作出相應的反應。但台灣當局再三製造事端﹐國務院台辦發言人不得不於10月16日發表談話﹐對此予以駁斥。他說﹐台灣當局的所作所為完全出於政治目的﹐他們因救災工作組織不力而受到民眾譴責﹐卻妄圖轉移民眾視線﹐無端指責大陸方面的救災行動。
張懷君最後表示﹐不管台灣當局怎麼說﹐祖國大陸將一如既往﹐為台灣同胞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將地震給台灣同胞帶來的災難降到最低﹐並希望台灣救災重建工作取得更大進展。
此前﹐記者曾就此事採訪了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孫愛明。據孫愛明介紹﹐台灣發生「9.21」大地震之後﹐中國紅十字會當天即致函台灣紅十字組織﹐要求提供捐款賬號及安排捐贈物資接收方式等﹐並緊急捐助第一筆10萬美元款項及價值50萬元人民幣的救災物資﹐但直到震後第三天即9月24日﹐台灣紅十字組織才回函﹐表示只要現金﹐不需物資。中國紅十字會通過香港一家銀行再轉往美國花旗銀行將美元匯出。10月11日中國紅十字會再向台灣匯出捐款20萬美元﹔10月20日﹐中國紅十字會再次向台灣災區捐款五十萬美元。
孫愛明指出﹐作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成員﹐中國紅十字會出於人道主義考慮﹐與「國際聯合會」協商救援台灣災區事宜﹐是理所當然和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台灣當局宣稱「大陸人道援助帶有政治動機」﹐是完全錯誤的﹐是其從狹隘利益出發而憑空想像的事情﹐不值一駁。而作為國際組織成員﹐要求別國紅會組織在援助一事上知會中國紅十字會﹐亦無可厚非。孫愛明表示﹐中國紅十字會將一如既往﹐為台灣受災同胞提供盡可能的幫助。
《人民日報》《海外版》
(1999年10月21日第5版)◆
社論
外交與國際政治
兩國論的挫敗
毛澤東的功與過
兩岸關係論述
地震「口水戰」
文化與歷史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