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的美國人

論美國的貧窮

茅漢


饑民數量沒有下降

美國「獨霸全球,富甲天下」,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飢餓應該是早已遠離美國人了,而是印度、非洲和中國人的「專利」,但是,根據「路透」梅德福德1月20日報導,當天公佈的一份研究報告說,美國經濟欣欣向榮,失業率處於30年來的最低點,但四年來這個國家忍饑挨餓者的數量卻沒有下降。

美國塔夫茨大學飢餓與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拉里.布朗說:「這是我國歷史上歷時最長的經濟繁榮期。然而儘管處於高峰時段,仍有三千多萬人生活在缺吃少糧、食品得不到保障的家庭裡。這個數字與四年前相比沒什麼兩樣。」

布朗說,勞動力結構和福利計畫的改變是造成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

布朗說,最低工資跟不上通貨膨脹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社會福利和食品券福利的改變導致領取食品券的美國人幾年來大約減少了850萬,而生活在貧困之中的美國人的數量僅僅下降了二百萬。

這項研究報告表明,有7.2%的家庭的食品得不到保障:有15.2%的家庭的兒童忍饑挨餓;在16.3%的家庭中,六歲以下的兒童沒有足夠的食物。

美國饑民三千一百萬人

此外,現在全世界有7.9億人挨餓。一個反飢餓團體說,可以用較低的成本使飢餓人口減少一半。

據「路透」華盛頓2月9日電,設在華盛頓的「向世界提供食品研究所」在一項報告中說,如果美國國會把小時最低工資提高一元,並且為公共食品計畫增撥50億美元款項,則美國飢餓人口可以在五年內減少一半。

1996年世界召開「世界食品高峰會議」,責成與會國家到2015年使全世界營養不良的人數減少一半。但是,世界糧農組織最近說,以目前的進展速度而言,沒有希望按時實現這一目標。

華盛頓這家反飢餓團體的負責人戴維.貝克曼說:「我們並不要求革命。」

根據聯邦機構的統計,美國約有3,100萬人挨餓,或是不能經常購得足夠的食品。

柯林頓總統2月7日建議,改變食品券計畫的規定,讓擁有價值4,500美元以上的汽車的人也有權領取食品券。

貝克曼說,他的團體支持這一建議。它可以使領取食品券的人數增加一百萬人。

目前領券者共一千八百萬人。每月每人平均領取73.74美元。

中國一點六四億人營養不足

聯邦參議院已經通過一項提高最低工資的議案,要求三年內分期將最低小時工資提高一美元。但是,貝克曼說,這一時限應該縮短為兩年。他說:「三年結束時,一美元的價值也就消失了。」聯合國的世界糧農組織說,世界飢餓人口每年約減少八百萬人。營養不足人口三分之二居住在亞洲與太平洋地區,印度居首,有2.04億人;其次是中國,有1.64億人。

聯合國的「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組織」主席助理塔高.施巴塔說:「飢餓問題是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我認為,這一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華盛頓反飢餓團體的報告說,每個國家都可以調整自己的反飢餓計畫。不過,它推薦了三個大體的途徑:

一、「生存戰略」,即讓公民掙得適當的收入。取消貧國債務有助於它們的經濟發展。

二、「社會投資戰略」,提供教育與醫療條件,讓窮人提高收入。

三、「授權戰略」,讓窮人在涉及他們生活的決策方面有更大的發言權。

美國的貧窮

其實早在60年代,就有美國貧窮的研究,最著名的當數一直關注美國勞工問題的哈靈頓(Micheal Harrington),其名著《美國的另一面》亦曾風行一時,後又有費爾曼(Louis A. Ferman)等編的《美國的貧窮》(Poverty in American, 1965, 1968, 1971),而引起詹森總統的「大社會」(Great Society)的改革政策。

據哈靈頓的估計,當時美國的貧民占總人口的25%,數目在四到五千萬人之多。

經過二、三十年,美國不斷以科技和資本的優勢向第三世界國家吸取資源,經濟的發展,總國力的增加,應該是有能力解決其本國的貧窮問題。

但是,事實正好相反,1990年12月18日召開「全美市長會議」,發表的統計顯示:「過去20年,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明顯降低,且全國財富分配的情形呈現『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趨勢。全國最富有的250萬人所得總和即等於最貧窮的一億人之所得總和,且黑白兩大種族的貧富差距正逐漸加大。」

一直無法解決貧窮的問題

在召開的「全美市長會議」中,身兼「飢餓及無家可歸工作小組」共同主席的北卡羅萊納州路特市市長邁里克女士即指出:「今年的情形特別糟糕。我們一直無法解決貧窮、飢餓和流浪漢的問題,而有許多民眾愈來愈無法忍受這種情形,對街頭流浪漢已愈來愈沒有耐性。」

調查中指出,幾乎所有城市的收容場所及食物救濟會皆因需求日增而短缺,然而時逢美國經濟蕭條,賑濟物資及收容場所不足的情形也不太可能獲得改善。

據統計,1990年全美申請食物救濟的人數劇增22%,申請收容者增加24%。有45%的市政府表示食物不敷救濟所需,申請而無法獲得救濟者平均達14%,其中克裡夫蘭市高達50%、洛杉磯市30%、納什維爾市25%,在收容方面,高達70%的流浪人口無法獲得收容,以各式申請收容的總人數計,則平均有19%的人無法獲得收容,其中菲尼克斯市高達70%,其次聖喬安市56%,亞歷山大市與夏路特市同為50%。

資本主義消滅不了飢餓

在「路有凍死骨」的對照下,則是「朱門酒肉臭」。美國前參議員韓福瑞就曾指出,如果美國人每週省下一個牛肉餅,即可節省一千萬噸谷子,足以彌補印度糧食的缺乏。以糧食所需的肥料,北方國家用在草坪及公墓內的肥料數量,即等於整個中國和印度的施肥所需,而中國和印度的人口總數為人類的三分之一。

美國除了是世界最大的工業國之外,也是世界最大的農業國。1974年,世界銀行總裁麥納瑪拉即指出,在17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糧食援助的國家中,美國僅名列14。非洲的饑荒,美國一向是漠不關心,而美國的富裕卻是向這些飢餓國家廉價吸取資源所造就的。美國雖然富裕如斯,但其國內因資本主義制度仍消滅不了飢餓。

哈佛大學營養學家梅耶就說過:「二億美國人所消費的食物相當於十五億中國人的消費量。」而中國的可耕地只有美國的70%,但人口卻有美國的六倍,顯然應有其可取的政治措施。

「不患寡,而患不均。」

另有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從飢餓人口的絕對數字來看,中國高達1.64億,美國只有3,100百萬,是美國的五倍多。但是中國總人口將近13億,美國只有二億多,是美國的六倍。如果美國人口也達到13億,飢餓人口即將達到1.86億,已經超過中國了。再加上中國的可耕地只有美國的70%,飢餓人口也該打個七折罷,就只剩1.148億了,比美國的1.86億,要少0.72億了。另外,國家總生產力和國民平均所得,美國比中國高得多,還沒計算在內。所以,從絕對數字來說,中國的飢餓人口是美國的五倍多,但相對而言的飢餓人口,中國卻比美國少得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那就不是富不富的問題,而是均不均的問題。美國學者也一再指出,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永遠無法消滅貧窮和飢餓。

也曾有人估計,如果中國全國實行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將有二千萬人會因飢餓而死亡,至少以現在美國飢餓人口的比率計算,中國的飢餓人口將達2.5億,而不是現在的1.64億。

免於飢餓的權利是四大人權之一,中國的飢餓人口相對比美國還少,相對免於飢餓的人權是高於美國的。中國的制度在免於飢餓的人權方面也當然是比美國更加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雖然已經退潮了,但中國的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不患寡,而患不均。」美國的飢餓人口之所以會相對的高過於中國,能說是因為美國的生產力不如中國,美國的富裕不如中國嗎?當然不是,而是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均」。中國經濟正在邁向開放改革,當然要學習先進國家長處,應該「見賢思齊焉」,但見不賢則不可思齊焉,不可重蹈美國的富裕中的飢餓,而須有預先的防患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