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兩岸問題不應寄望於美日

從「台灣安全加強法案」談起

羅德水
(教師)


與美日兩國的關係向稱密切,而基於種種主客觀條件,各界對台北之於美日那種極不對等的關係也鹹少加以指責。但是近來有兩則與台美日相關的新聞卻值得我們進一步討論與深思。首先,是美國眾議院於日前通過的《台灣安全加強法案》,其次,在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於去年底受邀訪台後,部分日本政界右派人士也正計畫在李登輝卸任後邀其訪日。

雖然台北國防部的評估報告指出,不論「台灣安全加強法案」最後是否通過,都將為台海形勢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與變數,但是也有不少人以為,台灣應藉此與美日加強軍事互動,以防制北京武力進犯;此外,石原的訪台表面上看來是為了賑災而來,但是以石原的極右背景與反中言行,當局邀訪石原的動機與石原訪台真正目的,甚至是日本右派人士計畫讓李登輝在卸任後訪日,均有加以討論的必要。

無論如何,上述訊息反映的是,台北渴望藉由打「美國牌」與「日本牌」來牽制北京,進而確保台灣安全。而此種決策思維的背後隱含的則是北京國力日趨強大,與台北亟需向美日尋求安全保障的事實。問題是,「美國牌」與「日本牌」可以牽制北京而美日未必兌現的承諾又會是台灣安全的護身符嗎?

解決兩岸問題不應寄望於美日

在回答以上問題之前,必須先指出的是,兩岸問題之所以顯得如此糾結難解,除了來自於彼此特殊的歷史經驗之外,顯然更有其多變的國際因素。而就半世紀以來兩岸互動的歷史觀之,國際因素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恐怕不低於雙方的恩怨情仇,因此,我們在探討台灣安全相關議題時,既不能單從兩岸關係的面向觀察,也不能純粹就美台與日台的關係加以討論,只有從中美日台間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切入,才能真實反映兩岸關係的全貌。

近年來,台灣內部支持獨立的聲音似乎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也有人認為美國將會支持獨立的台灣去對抗中國。但是,即便在台北與美國擁有正式外交關係,雙方並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的一九五○年代,當台海危機一發生,美台之間尚且有著如此眾多的爭執,何況是「中」美關係早已正常化的今天。將台灣獨立寄望於美國支持的台獨支持者,或許必須重新審視1949年以來的中美台關係。

觀察歷次台海危機,可以發現,北京的目標不但對準台北也對準華盛頓,在相當程度上甚至可以說,瞄準華府的比例似乎還高於瞄準台北。在北京眼裡,美國的因素正是北京所謂破壞兩岸關係的重要原因之一。更值得討論的是,美國會支持台灣獨立嗎?而北京會因為美國的因素就放棄其對台灣的主權嗎?審視中共歷次對外戰爭的性質,我們發現,北京實在不乏與美蘇強權對抗的經驗,而且一旦威脅其國家利益,北京似乎也從不畏於與強權對抗,強權的挑釁從來只會激起中國可怕的民族主義,使北京挑起民族主義更具合理化與正當性,而不會因此使中共讓步。

自從國共內戰以降,北京對美國與國民政府關係最常見的批評就是國民黨勾結美帝破壞國家統一,而台日之間的緊密互動與特殊的歷史關係更是直接觸及北京最為核心的敏感神經,從北京對石原慎太郎訪台的強烈反映可見一斑。為了遠離中國,為了改變「台灣苦悶的歷史」而向美國靠攏,或許只會進一步喚起對岸12億中國人對「中國苦難歷史」的集體記憶,只會使北京挑起中國民族主義更具有正當性與合理化。

事實上,國防部對「台灣安全加強法案」那種一喜一憂的看法,在相當程度上已經為上述問題作了解答。亦即,在北京的強烈反彈已在意料之中的前提下,「台灣安全加強法案」一旦通過雖然代表美國對台北一定程度地支持,但是也將會招致中共更為激烈的抗議,如果不通過,則顯然可以解讀為華盛頓屈服於北京的壓力之下,讓已經嚴重傾斜的中美台三邊關係更加地往北京傾斜而已。

更需要指出的是,美國與日本可以當牌打嗎?台北有條件可以打美日牌嗎?連掌握壓倒性優勢的「台菲航權談判」都被視為喪權辱國時,對於台灣安全我們實在不敢寄望於美日的承諾,怕只怕到時候「國際牌」打不成,反倒淪為美日對抗中國的棋子與馬前卒,就此而論,將台海的安全建築在連美日都無法保證的承諾上面,很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實在不是明智之舉。更甭論,在北京威脅台灣安全的同時,日本方面強佔台灣領土釣魚台的事實「已經」直接影響台灣的國家利益。

台灣與大陸都要瞭解對方特殊的歷史經驗

其實,我們更為憂慮的是,兩岸關係發展至此,原先的交流與互信機制幾乎已經完全停擺,不論台北或是北京似乎都已經將彼此關係的重點倒退轉向至相互對抗,其嚴重性在某種程度上來講似乎還超過兩岸交流之前。而且更值得持續加以注意的是,台北此種向美日靠攏以共同對付北京的心態與做法,在還未遠離中國之前,卻已經有逐漸發展成為美日對抗中國的棋子的趨勢。台灣人民固然在百多年來經歷了與大陸人民不同的歷史經驗,但是同一時期大陸人民也同樣有著痛苦的歷史記憶;因此,在強調台灣苦悶歷史經驗的同時,似乎也不能忽略了百多年來中國歷史發展的歷程。不少台灣人時常抱怨對岸的大陸人不能設身處地去感受「苦悶的台灣歷史」,事實上,不止大陸人不瞭解台灣歷史,台灣人又何嘗認真理解過近代以來的中國史,可以說,台灣人不能瞭解中國歷史就正如大陸人也不能瞭解台灣歷史一般,可以預見的是,無論未來兩岸關係如何發展,如果兩岸人民無法瞭解彼此特殊的歷史經驗,兩岸關係也因此繼續被簡化成二元對立的統獨之爭,兩岸問題勢必無法最終得到解決。

兩岸應該重回「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立場在所謂「兩國論」與「特殊關係」普遍為多數台灣人所認同的今天,我們也應該回頭看看1949年以來的兩岸關係發展。基本上,半個世紀以來,兩岸之間的互動與衝突幾乎可以說是以「一個中國」作為主軸的。1971年之前,「一個中國」指的是在台北的中華民國,1971年以後,在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台北成為「一個中國」的唯一代表;雖然兩岸對於「一個中國」的認知並不相同,但是在1992年11月,「海基會」與「海協會」還是達成了「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默契;事實上,兩岸此種「對異議之同意」(agreement of disagreement),向來就是雙方互動時的默契與兩岸關係發展的基調,然而在1995、96年間的台海危機,以及1999年7月台北正式提出「兩國論」之後,兩岸對「一個中國」的默契已經被打破,也由於對前述異議不再同意(disagreement of disagreement),使得兩岸關係的發展陷入瓶頸。

進一步分析,兩岸之間的衝突之所以持續不斷,有很大的原因恐怕就在於北京與台北之間兩岸觀(paradigm)的認知差距與衝突,簡單來說,北京理想的兩岸觀就是「一個中國」,而台北理想的兩岸觀則已經從「一個中國」轉變而成「特殊關係」甚至是所謂的「兩國論」。在台北眼裡,北京的不友善與打壓無疑違反了台北的兩岸觀;而從北京的角度觀察,台北看似挑釁的行為同樣也違反了北京的兩岸觀。由此看來,為了使陷入低迷的兩岸關係重新展開交流,北京不應在「一個中國」的具體內涵上大作文章,而台北也不應該繼續堅持連美國人都反對的「兩國論」,雙方應該重回「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立場,重新展開對話。

給北京的建議

北京曾經不只一次地表示,對於兩岸的和平統一,「既寄希望於台灣當局,也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然而觀其做法,卻往往是背道而馳,既傷害了台灣政府,也傷害了台灣人民,只消看看十餘年來北京對台統戰的「成績」,就可清楚瞭解,中共是如何一點一滴的在侵蝕兩岸人民間原本就屬薄弱的情感與互信,我們檢視最近十餘年來台灣地區人民統獨意向的相關調查,大體而言,可以發現,支持統一的台灣人逐年下降,支持獨立的人卻逐年遞增,另外,亦有相當部分人持觀望態度,主張維持現狀。如果把兩岸的統獨問題看作是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推力」與「拉力」,顯然有一股「推力」在兩岸之間運作,從中共的統戰成效而論,其實中共本身就是兩岸之間最大的「推力」之一。中共要在台灣特殊的歷史基礎上與錯綜複雜的兩岸關係中完成中國統一,如果沒有先化解悲情的台灣人與苦悶的台灣歷史,顯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由於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干擾,使得兩岸的關係陷入一種糾結不清的局面,兩岸政府的互信基礎薄弱,兩岸人民的情感更被破壞殆盡,因此,中共現階段首先要做的莫過於站在台灣人的角度,試著去理解台灣人真正的想法,而不是一味老是以中央自居,動輒對台灣頤指氣使,甚至是發動文攻武嚇,統一應是長遠的戰略目標,武力也許是統一的捷徑,但也極可能是悲劇的開始。政治是一門可能的藝術,兩岸之間尤其如此。在毛澤東與周恩來時期,中共各種主客觀條件都遠遜於今日,但是清楚掌握終極戰略目標的毛周,卻曾經多次在劣勢局面中左右局勢發展,與之相較,現今的中共領導階層仍然有待學習。

給台北的建議

長久以來,台灣各界普遍存在一種迷思,認為兩岸問題只是單純的統獨問題,而兩岸之間良性的互動越多將越可能導致兩岸的統一。事實上,即便是排除統獨議題,大陸也終究將是台灣無法排除的交往對手,先不談十多年來兩岸之間頻繁的人員往返與通婚情形,以攸關台灣經濟發展的對外貿易而論,中國大陸不但是台灣廠商對外投資最多的地區,近年來更成為台灣最大的順差來源,扣除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台灣的對外貿易其實已經呈現逆差狀態。也就是說,一個和諧的兩岸關係未必會引領兩岸的統一,但是,一個充滿敵意與對立的兩岸關係,卻會直接影響兩岸的和平與台灣的安全,統一與獨立都是長遠的議題,台灣所要關心的或許是如何營造一個相對平穩的兩岸關係。要知道,即使是偏安台灣的明鄭當局,在鄭經與清廷的和談中,都曾經要求要保留福建沿海的基地,以作為台閩間「互市」之地,強烈主張台獨的台灣人士,固然有其堅持與奮鬥的理由,但是一味地主張遠離中國是否真的有利於台灣?恐怕還有討論的空間。遠離中國也許是有些台灣人心中的夢想,但是,不論台灣遠離中國的可能性與可行性有多高,都至少不會是經由東京與華盛頓。台灣安全當然重要,也當然需要加強,只是,向美日靠攏真的可以維護台灣安全嗎?實在值得識者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