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錢其琛的講話

楊開煌(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比以往較為突出的幾點差異

一九九五年除夕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發表了「為促進國家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標誌著中共第三代領導人「對台政策」的新取向,此後每一年春節的前夕,中共的有關機構必然舉行集會,邀請主管此一工作的領導人發表講話,而這一「講話」除了代表對江澤民的「江八點」的講話重視之外,同時也蘊含了對年度工作的檢討以及對未來工作的期望。今年是新世紀來臨的第一個春節,同時也是台灣執政者更替後第一次新春,同時今年也是美國大選之後,新總統上任的第一年,綜合這許多的因素,中共面對此一全新台灣形勢,究竟其「對台工作」是否有所調整,自然特別受人矚目。因此今年中共當局紀念「江八點」的講話,就十分受到期待。

今年在紀念大會上中共安排了五個人發表公開的講話,他們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中共中台辦、國台辦主任陳雲林,中共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副主席劉亦銘,中共全國總工會副主席、第一書記張俊九及中共農工民主黨主席蔣正華。

其中自然又以錢其琛先生的講話更受矚目,這不但是因錢的職位,特別是因為他今年的講話內容出現與以往略為不同的論述,其中比較突出的差異在於:

第一:錢的講話正式將大陸「一個中國原則」的定義的中段論述修正為「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以取代過去所使用的「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說法。此一轉變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呢,引起了不同的看法。

第二:錢的講話也首次對「三通」的問題做了明確表示,他說「當前,只要把兩岸『三通』看作為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即可以用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協商的辦法,盡快地通起來」。此一表示是否代表中共對兩岸「三通」問題的新底線,也同樣有不少的猜想和預測。

第三:錢的講話也清楚的指出「那些鼓吹過、從事過、追隨過『台獨』的人,只要他們放棄分裂立場,我們也願意與他們共同探討和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此一說法是否代表了中共已開始為未來與台灣的民進黨人士的接觸預留若干空間呢?自然也可以導出不同的聯想。

京、滬學者各有理解

有關以上的論述,在解讀時當然無法避免以主觀立場來解釋問題,在台灣主張「一個中國原則」立場的人會認為這是大陸當局的寬大和彈性的表現,但是獨派人士也可以視為自己這一方的勝利,因為他迫使中共不得不調整作法,所以台灣不應該承認「一中」原則,最後中共勢必讓步。其實不但是政治立場不同,其解讀各有不同,事實上,連大陸內部的京、滬學者之間也各有理解。

在上海的學者他們在理解錢的講話時,就比較強調:

(一)我們對多變的形勢不能總是以不變的政策來應對,而必須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與時俱進,才能主動掌握形勢,指導變化,促使變化朝有利統一的方向發展。

(二)有關「一中」原則,錢的講話代表是從兩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而不是過去,只從大陸的角度來思考,希望兩岸也都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看問題。

(三)兩岸之間「一中」原則是不可以討論的,兩岸之間的「一中」原則唯一可以討論的是內涵問題,這就是「九二共識」,沒有了這一點,兩岸互動的基礎就不復存在。

(四)錢的講話代表了大陸方面已經將統一問題、WTO問題、西部大開發和新世紀的大國外交作為互動、互相作用的幾個方面來看待。從上述的四個面向中,有三個面向是有利於大陸,所以對大陸而言,解決統一問題的籌碼是不斷增加,而不是減少,因此錢的講話可以代表大陸不僅是決心很大,對統一的自信心也已經提高。

(五)錢的講話中對「三通」問題作出明確的指導,也等於為「三通」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大陸的作法代表了大陸在「三通」問題是充分考慮到台灣人民的利益,便利台灣人民的往來,因此錢所講的「共同發展,振興中華」並不是我們的口號,而是目前大陸當局努力的方向。

(六)錢的講話中首次提出「兩岸從交流走向統一,當然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這是中共中央首次明確承認統一是有步驟的,在統一前只要兩岸均堅持「一中」原則(兩岸同屬一個國家),那麼任何問題都可以討論的明確態度,可以說是對台灣的充分善意和誠意。

至於北京學者的看法則有以下的不同:

(一)錢對「一中」原則的進一步解釋主要是一種領土概念的意義,而非政治上的對等政治實體的概念,台北方面不宜有錯誤的、過度的解讀,中共認為兩岸雙方是平等而不對等,也無法對等,從此一意義來看,中共的對台政策在原則上從來沒有改變。

(二)對「三通」問題的闡述,正代表了兩岸是一個國家內部事務原則下,處理經濟問題的靈活性,也代表了我們不因政治僵局阻礙兩岸經濟發展的誠意。

(三)錢的講話不但重申,而且堅持的凸出了兩岸之間如果沒有「一中」原則,那是不可能有任何進展的,「一中」原則我們不會讓步,讓步對我們沒有好處,從九○年代雙方爭執「一中」原則以來,我們發現不讓步對我們反而有好處。

(四)對台獨份子的喊話也必須是他們有了明確的、公開的、行動的宣示放棄分裂立場之後,才有可能進行交流和互動,否則是不可能有任何鬆動的。

總之,在對錢一.二二的講話上,上海學者比較偏重於和平的、理性的、善意的面向來解釋,而北京的學者解釋上比較重視原則性、根本性、政治性的面向,此一差距雖然並沒有根本性的分歧,但仍然給人有不同的感受和期望。

當從整體去理解

個人以為文件解釋本身是變動的,我們相信連錢其琛先生本人來解釋也不會完全一樣。不過從「方法」的角度來看,在解釋一個文件中必須注意到上下文的文意,即從整體的理解,應該比較能掌握其不變的意義。所謂整體理解,包括了對文件內在的脈絡以及文件外在的環境。

第一,脈絡的理解:所謂「脈絡」就是指上下文的整體理解,只有從整體的理解,才能盡量避免主觀介入而讀出的誤解,以「大陸與台灣同屬中國」的論述,就必須從此一論述的上下文之間去瞭解,因此從上下的脈絡來看,此一論述不免只論「同屬」,而必須注意到這是整體的一部份,因此錢的論述來看領土的意義大於政治對等的意義。在領土的意義又強調不容分割,因此此一論述是強化了中國國家的完整性。

第二,政治語言的彈性:有許多政治人物在使用政治語言,可以說都是包含若干想像的空間,一方面是因為便於具體操作,另一方面是因為客觀的環境不斷變化,只能以彈性原則來因應變化,所以錢其琛先生現在的用語比起過去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用語,顯然是有了較大的彈性,因此雖然錢其琛新的論述強調領土的完整,但是其中存在若干的彈性也是可以理解和預期的。

第三,現實性的理性:政治運作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現實主義,在一般的情況下,任何政治當局在面對現實的問題時,都會採用比較務實的態度,當然在務實的作為中仍然包含了他們實現理想的堅持,因此我們去理解一個文本時,就有區分其理想層面和現實層面的必要性,以便理解其手段與目的的關係。

根據上述的理解,個人在解讀錢其琛先生的講話中,可以發現以下的特徵:

凸顯國家凌駕政權之上

第一,以國家原則包含政府原則:中共國家原則主要是指領土完整、主權獨立,這一部份是毫無退讓的可能,中共逐步在「一個中國」原則上,越來越以國家原則來涵蓋,至於政府原則則越來越具有包容性,用中共的語言就是「在一中原則,什麼問題都可以談」。換言之,只有台灣承認了國家原則,在政府原則是存在無限的可能性,這是錢講話的第一個特徵。

第二,經濟現實主義與政治理想主義相結合:從錢對「三通」問題的講話,可以視中共為了實現兩岸「三通」,因此,雖然在政治上仍然堅持台灣必將明確承認「一中」原則,但是經濟上的「三通」既有利於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又有利於推動的中國統一,所以在經濟上採取了「不否認『一中』原則」就可以「通」的作法,這裡所謂的「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協商的辦法」,就是使台灣無法否認「一中」原則的辦法,只要「通」了就可以重塑兩岸關係的基礎。換言之,可以以經濟的現實主義去實踐政治的理想主義。

第三,從消極反獨邁向積極反獨的統戰攻勢作為:在錢講話的最後一部份主要是在對台灣分離主義的喊話,其內容從闡述中共尊重「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意願,到海內外「反獨促統」的大結合,到只要他們放棄分裂立場,就可以進去對話的勸說。主要表示的是中共領導者對統一的急迫感,因此,從原來的消極反獨的作法,開始轉化為積極反獨的攻勢作為,這應該是錢其琛講話第三個特徵。

總之,錢的講話初步代表了中共政權在新世紀之初,部署統一工作的積極的企圖心,至於錢的講話對台灣而言,究竟是代表了中共在政治性的堅定性或是非政治性的務實性,這對未來的兩岸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其關鍵在於台灣的當局是否願意回到「一中」原則這個基礎立場,如果願意而且誠意地回歸「一中」,則兩岸關係在新世紀之初,將逐步好轉;反之,則兩岸關係前途難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