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統合論」的觀察

柳金財(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候選人)


陳水扁總統在元旦祝詞中明白表示:「從兩岸經貿與文化的統合開始著手,逐步建立兩岸之間的信任,進而共同尋求兩岸永久和平、政治統合的新架構。」這是其就職以來對於兩岸關係的最新論述,一般言之,陳總統已傾向推動類似兩德的「屋頂理論」來架構兩岸新關係。事實上,這種提法有其基本背景。首先,陳總統擔任立委時便曾仿照《兩德基礎條約》提出《兩「中」基礎條約》,因此上述提法並不突兀;再者,在核四風暴案後,尋求在野聯盟在處理兩岸關係上的共識有其客觀必要。基本上,「統合論」的提出在野聯盟難以完全反對,因為國民黨已提出類似主張,如連戰主席有邦聯制說法、蕭萬長副主席倡議兩岸建構共同市場;另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早在去年八月即提出以「歐盟模式」架構兩岸新關係。因此,提出模糊的「統合論」似乎可以同時涵蓋邦聯模式、歐盟模式與國協。也就是說,不管國民黨的邦聯制或親民黨的歐盟模式,在模糊與具廣義的「統合」概念中,皆是可能的指涉。

但是陳總統除了考量本身政治理念的延續性與在野聯盟的可能反應外,他必須尋求黨內的支持及化解來自黨內同志可能的反彈。陳以總統之尊名義上是黨內派系的共主,以其權力固然可強勢扭轉黨的政策取向,但必須冒著權力基礎的流失,因其當選還是要靠各派系的共同支持,特別是「全民政府」變成「少數政府」後,在諸多政策上更須同黨派系菁英或黨籍立委的支持與背書。

事實上,「統合論」的觀點在民進黨內引起反彈應是「雷大雨聲小」。何以至此,主要是基於下列因素。首先,在《台灣前途決議文》中,建立兩岸特殊關係應是黨內共識,這種特殊關係包含邦聯、聯邦、國協等都是可能,雖然民進黨仍不放棄其台獨立場。其次,黨內大老林義雄亦曾提出與大陸建立「關稅同盟」、「自由貿易區」與「共同市場」的兩岸特殊關係型式。另則甫退黨的前主席施明德亦提出「大華國協」的主張。再者,主流聯盟所涵蓋的四個派系本是新政府政策黨內的最大支持者,更是目前權力的分享者,因此即使以強烈台獨意識型態著稱台獨聯盟亦無反對聲浪。最後,黨內對「統合論」持「保留」但非「反對」的觀點,只剩新系及部份福利國成員,新系便認為「統合論」缺乏全球戰略觀、兩岸關係有可能往統一的方向加速。至於福利國連線中的蔡同榮則認為模糊的「統合論」可能為未來討論國協或邦聯埋下伏筆,並不妥。

進一步說明,建黨初期,新系與美系即針對兩岸是否移植歐洲共同市場來設計兩岸新架構產生嚴重分歧,新系反對兩岸應建立類似共同市場或中華經濟圈的觀點,擔心台獨意識未建立起前即被經濟整合的共同利益所銷毀。不過,該系鑒於僵硬的台獨主張可能無法獲得人民同意,據聞已在「國協模式」有所專研涉略,但目前尚未提出進一步主張。至於當初與其相爭的新世紀龍頭張俊宏,本身即是主張兩岸建立共同市場,因此反對聲音不大。

唯值得注意的是,歷經台獨論述轉型的民進黨各派系雖對「統合論」的反對聲浪不大,但是獨派勢力包括建國黨、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對於「統合論」則持質疑的立場,他們普遍認為,陳水扁已在「一個中國」立場上更多向在野聯盟與中共妥協,雖有其不得以苦衷,但卻明顯地違背台灣主權獨立的立場。

面對獨派團體的質疑,儘管總統府資政彭明敏說明陳總統的「統合」並非「統一」的意義,但無可否認的,在「統合論」後提出,未來如有實際的政策配套實踐,那麼台灣人民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認知圖像將會逐漸往「合」的方向趨近。

陳總統雖在核四案上獲取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支持,一般分析家認為,其大陸政策取向未來將更受限於基本教義派。但統合論的提出,我們似乎可看出一些端倪,自詡為全民總統的阿扁會在若干議題上分別與不同政治社群形成聯盟關係。例如,鬆綁緊張的兩岸關係實有賴在野聯盟的支持,因為僵硬的台獨立場並無助於兩岸關係的改善,一個無力解開或處理兩岸問題的執政黨在下次選舉時將會遭受選民的遺棄。至於國內重大公共政策(如核四)的解決,則有賴基本教義派或傳統支持者的護盤;但此同時,在兩岸關係又不能說死,完全違背獨派的主張。所以說,「統合論」的模糊性正好讓統獨勢力各說各話,這不僅有利於尋求與在野聯盟共識、合作;同時,也表達了新政府處理兩岸關係是基於「善意和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