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與台灣人的心態

就教於錢其琛先生


一月二十四日,中共副總理錢其琛的講話,其中有二段話,我們特別注意到了,即「長期以來,台灣同胞為擺脫殖民統治、反抗專制壓迫、實現當家作主願望,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我們充分理解他們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複雜心態,充分尊重他們的願望和要求。」及「台灣被宰割、被殖民的歷史將不會重演;違背台灣同胞意願的專制政權將不會再現。」

老實說,光復後即統治台灣到把政權搞丟了的國民黨,至今恐怕也莫名其妙,搞不清楚什麼是台灣人「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複雜心態」,我們要錢其琛能「充分理解」恐怕也是強人所難,不過,錢其琛能提出這個問題已難能可貴,是有利於兩岸人民交流,及兩岸和平統一的。

「心態」是由主客觀的思想、認識、情感所形成的心理狀態,有理性和非理性的部分,但必然是主觀離不開被反映的客體,客觀也離不開作為認識的主體。相同的主體對不相同的客體有不相同的反映,同樣的,不相同的主體對相同的客體也有不相同的反映。並且,主體所社會實踐的客體會隨著歷史條件發展而變化的,所以主體所積累的經驗反映雖有一定的延續性,但也不能不透過對客體的社會實踐的變化而變化。

馬關割台後,日本在台實行殖民統治並引進日本資本主義,經武裝抗日失敗,犧牲慘重,台灣人被迫進入日本殖民統治的體制中。在殖民體制下,日本是實行民族差別待遇的。「明治維新」後,在日本本國施行明治憲法,台灣則施行總督專制的「六三法」,剝奪了一切台灣人的政治權利,當然也剝奪了滿清時代台灣人經過科考而參與政權的權利。推行國語(日本話)和「皇民化」,又剝奪了台灣人文化的發言權。雖引進日本資本主義,除了酬庸式的股份外,台灣人不得組織和經營資本主義的公司。除了提供日人子弟就讀的台北帝大外,日本在台不設大學培養台灣人才,台灣子弟只得赴日或前往祖國,或前往國外唸書。為了籠絡台灣地主在台仍維持傳統的佃租制度,又引進日本資本主義對台灣農民大肆掠奪和壓搾。即使是任職日本機關企業的職工,和日本職工的薪水也是差別待遇。

這樣的殖民統治落實到四個不同階層或類型的台灣人身上而有不同的反映。

首先是地主階級,「家無讀書郎,官從何處來」,既不能讀書(科考),也無當官的機會,一切政治文化權利被剝奪,雖維持佃租制度,但無法將土地資本轉變為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本,面對日本資本主義,佃租制度如何競爭。地主階級的抗日意識是毋庸懷疑的,但是,為維持佃租制度的特權,也不能不與當局妥協。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是林獻堂,走的是梁啟超路線。他們或嚮往祖國,但寄希望於貧弱的祖國,更現實的是爭取與日本人一般平等的地位,在台取得一定的自治權利。他們或被稱為「台灣派」。

其次是傳統的農民階級,除了傳統的地主剝削外,再加上日本資本主義的掠奪和壓搾,是「只有手上的銬鏈」的一群,又適逢蘇聯「十月革命」成功,社會主義思潮全球風起雲湧,而與留學回台的「無產青年」結合,終於在一九二八年成立台灣共產黨,與中共關係密切。

再者是引進日本資本主義後,台灣社會也漸出現了小市民階級和獨立經濟生活的專業知識份子。他們認識到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人永無「出頭天」,並且憑恃台灣人自己的力量是無法推翻日本殖民統治,而唯有「台灣欲革命之成功,必先祖國革命成功」。這些人或被稱為「祖國派」,以蔣渭水為代表,嚮往孫中山路線。

此外也不能忽略「皇民化」階級,忽略「皇民化」階級也是不全面的。那就是殖民地上,依附或認同殖民體制的一群,協助殖民統治的台灣人。上焉者有日軍征台的功勞者,獲有許多經濟專賣的特權酬庸,甚至貴為日本貴族院議員,或被蔡培火稱為「御用派」;下焉者,擔任日本人的警察補、巡查補、保正之類,甚至仗恃日人勢力作威作福魚肉鄉人,而被台人辱稱為「三腳仔」。但這些人也必須具體分析,有些是迫於生計不得不為之,有些則是「體味到優越感」,或受「皇民化」欺騙至死不悟。對這些人我們也必須同情的瞭解,台灣人遭受皇民化,畢竟是來自中國衰弱馬關割台,原鄉人的原罪仍然來自原鄉。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佈投降,全島歡欣鼓舞,但在陰暗的角落裡,十六日,即有駐台日本少壯軍人中宮牾郎、牧澤義夫勾結台灣「御用紳士」陰謀背叛投降詔,實行台灣獨立,拒絕台灣光復,唯遭駐台軍總司令兼台灣總督安籐利吉大將反對,而胎死腹中。

戰後,台灣經濟衰退,民生凋敝,更不幸,國共內戰又起,台灣同胞歡欣鼓舞歡迎的祖國竟是祖國人民要推翻的政權。光復不到一年半,一九四七年,爆發「二二八事件」,台灣同胞慘遭血腥鎮壓。「二二八事件」後,台灣同胞對白色祖國失望,轉而寄希望於正在革命誕生中的紅色祖國。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一方面實施戒嚴進行肅清異己,尤其韓戰後,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台胞擁抱紅色祖國而不可得,又慘遭「白色恐怖」的殺戮和關押;另一方面,國民黨鑒於大陸失敗的經驗,為安頓農村而實行「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將日據時代蓬勃的農民運動消滅於無形。但「耕者有其田」也引起了台灣地主的反對,林獻堂因而托病日本,客死他鄉。

在台胞寄希望於紅色祖國之際,但台灣地主卻也無法苟同於正在從事「土改」,比國民黨「耕者有其田」更徹底、更不留情的紅色祖國。維持佃租制度的日本殖民統治已結束,又不能接受兩岸中國政府的土改政策,台灣地主唯一的出路就是台灣獨立了,並且,台獨又受到戰後美國對台政策的支持,於是,留學海外的台灣地主子弟開始了海外的台獨運動。

在島內的台灣士紳階級除了有些和「御用紳士」一樣依附國民黨政權外,則與外省籍自由知識份子和反蔣的外省政治勢力結合,形成了戰後第一波的民主運動,一九六○年經「雷震事件」而遭鎮壓。「耕者有其田」後,士紳階級已成落日黃昏,遭鎮壓後而欲振乏力,島內政治也獲得了相對的「安定」。

經六○年代,「耕者有其田」後的台灣地主階級向工商業轉進;至七○年代,中小企業崛起,台灣經濟開始轉型,戰後一代台灣本省的知識份子也逐漸成熟,而有七○年代初《大學雜誌》推動的知識份子改革,以及大學生發起的「保衛釣魚台」運動,雖經七三年「台大哲學系事件」鎮壓,原《大學雜誌》成員解散,但運動並未停止,而漸擴及與黨外的政治運動相結合,而有七九年的「美麗島事件」。

五○年代的民主運動和七○年代雖有其觀念思想的延續性和發展性,但支持民主運動後面的社會力量不同了,支持五○年代的社會力量是來自落日黃昏的士紳階級,而支持七○年代的則是欣欣向榮的台灣中小企業,《大學雜誌》幕後的支持者張紹文、張襄玉都是台灣青商會的領導人物,「美麗島事件」並未能把黨外運動鎮壓下來。

「白色恐怖」後,在戒嚴體制下兩岸隔絕,台胞雖不再敢公開表示對紅色祖國的嚮往,但五○年代韓戰的勝利,六○年代大陸原子彈試爆成功,消息傳入島內也振奮過不少人心,還有不少人為此言語不慎而入獄。

但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幫」,「文革」的荒謬、殘暴、黑暗被揭露,中共的道德形象破碎。七九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更改大政方針為「和平統一」,呼籲第三次國共和談,重修奉化蔣母墓。能避免兩岸同胞相殘,結束內戰,和平統一,國共第三次合作、和談,台胞沒有不歡迎之理。但可惜,歷史的時機不對。

七九年十二月,島內爆發「美麗島事件」,這是「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後,台灣人又一次的政治和心靈的挫折。台灣人能看到的是國共兩岸的眉來眼去,什麼「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連北京年年紀念的「二二八起義」都停辦了(後來才恢復)。雖然,在海外華人的建議下,中共由台盟發表了一個譴責「美麗島事件」的聲明,但在整個國共和解的氛圍中也格外顯得有氣無力。

身為台灣人,台灣要往何處去,既不能寄希望於島內國民黨的民主改革,又不能寄希望於大陸中共,台灣人只有自求多福,自己走自己的道路了,於是,戰後第三次的台獨運動興起。在海外,「保釣」以來的統一運動迅速消沉,代之而起的是聲援「美麗島事件」的台獨運動,而呼應著八○年代的島內民主運動,直到民進黨成立和解嚴。

第三波的台獨運動和八○年代的民主運動,和以往的運動有延續、發展,也有不同。八○年代,黨外台獨新生代刊物《新潮流》就曾批判過在日本的台獨辜寬敏媚日皇民化,但為了台獨的統一戰線而很快的道歉。

「耕者有其田」安頓了台灣農村後,五、六○年代的地方選舉,雖言「買票」,但農業地區一直是國民黨的鐵票區。七○年代的黨外運動,除了郭雨新、李萬居、余登發等少數人物外,農業地區仍是黨外的禁區,黨外只能在都會地區有所突破。

經過七○年代到八○年代的經濟轉型,「以農業培養工業」,農村經濟凋敝,人口迅速流失,遂形成「重北輕南」,中南部的農民成為廣大的弱勢群體,而成為反對派的「天然盟友」。中南部也逐漸成為民進黨的「票倉」,直到李登輝分裂國民黨,而致使民進黨執政仍不免「反商情結」。解嚴後,台灣民主化的完成,象徵著台灣人終於當家作主了。歷次民調,雖支持兩岸統一的比例或略高於獨立,但最大多數仍支持維持現狀。

七九年大陸開放改革後,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和平統一」的方針亦穩定不變,雖經李登輝時代到陳水扁上台,兩岸關係數經波折,但去年下半年民調,接受「一國兩制」的民調已達百分之三十,尤其以二十~二十九年齡群為高。隨著大陸的穩定發展,和兩岸人民的交流,台灣同胞的心態也必然隨之調整。雖然,因李登輝的台獨路線和陳水扁否定「九二共識」而使得兩岸關係惡化,但我們也要看到,較之八七年以前,兩岸人民交流人次之增加,及台胞對大陸敵意之降低。

此外,我們也要看到,雖然陳水扁當選了總統,民進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但是,陳水扁的得票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九.三,去年立委選舉泛綠陣營得票率只有百分之四十一。還有,多次民調歷任總統最高的是代表「專制政權」的蔣經國,而不是強調「本土化」的李登輝。可見台灣社會的多元化和台灣同胞心態的複雜性。

我們認為,中共當局充分理解台胞「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複雜心態」後,還要能採取有效措施撫慰台胞在特殊歷史背景下所受到創傷的心靈,恢復台灣同胞愛國主義的傳統。首先,中共當局應健全和完善大陸的政經體制,發揚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讓台胞恢復對祖國的自豪感及看到祖國前途和希望之所在。另外,我們也有幾點建議。

一、拔擢優秀的大陸台籍人士參與國家領導人行列,及進入對台工作的決策階層。

二、徵求台灣優秀人才參與祖國建設,尤其是西部大開發是決定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工程。

三、即使是大陸單方面開放,也得加強兩岸經貿、文化和青年的交流,爭取台商、青年和知識份子前往大陸交流。

四、特別針對中南部的工農群眾,我們認為中共當局應協助台灣工人解決遷廠大陸的台商在台積欠工資的問題;協助台灣農民為台灣的精緻農業產品開拓大陸市場;協助台灣漁民解決遠洋漁業所發生的國際漁業糾紛。

以上所言,還望錢副總理垂察是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