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大陸書籍因在海關被查扣的新聞而喧騰一時,更在學界及校園造成震撼及話題。
由於大陸在社會科學方面的深耕,尤以文、法、史、哲四種的書籍,更是「質優」、「量多」及「價廉」,使得國內學術界和學生逐步大量使用大陸版的參考工具書,對筆者及週遭的朋友而言,剛開始接觸簡體書時不免有些排斥,但慢慢接觸、閱覽後,除能一一克服閱讀簡體書籍的障礙外,亦受到簡體版叢書的豐富內涵及多樣性而驚艷,這對我們學子而言,多了外文書以外的新選擇。
反觀國內繁體文的出版環境,每每由於參考資料的缺乏,翻譯時間的落差,好的教科書及參考工具書往往求之不得,對於在如此出版環境下的我們,除了感到遺憾外,更多的則是無奈!
國內缺乏翻譯書的溫床及市場規模實在過小,出版社在考量市場經濟的現實下,不能在此專業書籍的領域中投入過多的資金及心力,我們深刻理解。正因如此,當我們毫無進展的同時,學界傾向大陸書籍的使用也不足為奇。而我們應深思的是,當大學在追求「多元卓越」的口號響徹雲霄之際,我們是應選擇必須鎖國、故步自封?還是自由開放、迎向國際!
當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甚至於扭開電視,中央電視台赫然在目,政府卻依然自閉於昔日「統戰恐懼」及「意識批判」枷鎖而力阻大陸書籍的進口,不禁令人感歎萬分!台灣目前已是多元化社會,原本就可容納不同的思維及價值觀交融,何況使用簡體字叢書者多為學界及專業人士,為典型的「小眾需求」模式,知識分子自有辨別是非及衡量能力的標準。查扣除了引起民怨外,更造成「閉鎖封國」的負面國際觀,對於高喊置身台灣、放眼國際的我們,豈不是一大諷刺!
姑且不論意識型態,政府如此粗糙的查禁方式,真的能夠杜絕簡體書籍的販售問題嗎?昔日戒嚴時期,大陸禁書依然在市場上唾手可得,如今政經環境如此開放自由,任何藉由查扣動作而扼殺學術自由的舉動,只是緣木求魚罷了!正當兩岸同時加入WTO之際,君不見迪化街商家堆滿了大陸農漁產品;大賣場中「MADE IN CHINA」電器充斥,政府對於這些又有何因應之道呢?經濟無國界,知識的交流亦無國界,不是嗎?
根據官方說法,《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三十七條明文規定:「大陸地區出版品、電影片、錄影節目及廣播電視節目,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進入台灣地區,或在台灣地區發行、製作或播映。」凡是要在台灣發行的大陸書籍,必須事先送行政院新聞局,經審查許可,才可發行上市。新聞局搬出此法來抵擋外界一切指責,殊不知,此法的訂定有其必然的時空背景,當時間巨輪向前推移之際,不合時宜的法律條文亦有修正而滿足現況的需要,而不是自絕於外!新聞局龜步化的審核速率,又豈能滿足學界的需求和世界接軌呢?回歸市場經濟及學術自由,方為不二法門。
對此筆者提以下三點建議:
(一)速修訂相關條文,除部分爭議性大的思維書籍外,應大幅放寬限制,鼓勵兩岸文化交流。
(二)尊重市場機制及學術自由,減少不必要的意識型態及干涉。
(三)獎勵出版優良書籍及改善翻譯環境,提供諸如資金協助、稅負減免等誘因,吸引人才的投入,創造國內出版界的良好環境!
台灣經濟業已無法獨立於國際市場外,文化交流亦如是;而大陸的興起正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唯有敞開心扉、放眼國際,台灣才能增進更多的競爭力。◆
社論
國際觀察
兩岸情事
文化台獨批判
懷念黃順興
出版
連載
海峽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