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

韓江(旅加拿大評論家)


中國有十三億人口,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是所有西方國家總人數的約二倍。

中國市場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已成為世界最大新興市場。尤其它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之後,正對每個跨國公司展示著巨大吸引力,經濟利益也把世界上經濟上最發達的美國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聯繫在一起,並將在新世界影響兩國關係的未來。

全球經濟衰退 唯中國一枝獨秀

近二十多年的經濟快速增長,出現了中國「經濟奇跡」。曾有西方學者將中國經濟奇跡和戰後的德國經濟奇跡、日本經濟奇跡,並稱為世界經濟三大奇跡。

實際上,德國、日本在二戰前已是工業國家和軍事大國,戰後為戰敗國,但兩國工業基礎沒有受到太大破壞,在美國的支持下,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

中國百多年來一直是受到列強壓迫掠奪的國家,內戰不斷,中共建政時,幾乎沒有一分錢外匯儲備,又經受超強長期的軍事、經濟圍堵和政治孤立,國內也因政策失誤與政治運動造成社會動盪,延緩了發展。但經過二十多年的辛苦耕耘,中國以一個新面貌置身於國際舞台上,也就難怪當今霸主的美國,會視中國為競爭對手了。美國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薩繆爾森用一個沉睡中的「巨人」來形容經濟改革前的中國,也驚歎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中,這個巨人醒來時,中國成了當今全世界最大最有生命力的新興市場。

二十世紀九○年代初,中國的經濟作用和影響較多集中在亞太地區,中國對外貿易的四分之三是在亞太地區進行,與美日歐發達國家比,經濟能力的發揮仍然有限。現在,中國對外貿易總額達到五千多億美元,不久可望超過日本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二貿易大國。去年,中國和日本雙邊貿易總額達八百七十八億美元,增長了百分之五點五;美國緊跟在後,貿易總額為八百零五億美元,增幅為百分之八點一;歐盟是中國第三貿易夥伴,貿易總額為七百六十七億美元,增幅百分之十一。中國也是世界第二資本輸入國,僅次於美國。

《財富》雜誌排名榜前一百名美國公司,絕大多數在中國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在全球總銷售額達二百五十多億美元的「微軟」,它在全球有三個研究院,一在美國本土,一在英國,第三個就在北京。

中國在世界經濟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全球市場和世界工廠,無可爭議的反映了中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部份。

經濟是中美共同利益的匯合點

三十年前,中美因政治利益,而有美國總統尼克森北京之行的破冰之旅。共同利益改變了敵對關係,印證了「只有共同利益而沒有永遠敵人」的西諺。

布希入主白宮,鷹派掌權之後,視中美關係為競爭對手,重打「台灣牌」之後,相當多學者或時事評論家偏重雙方在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的分歧和「台灣問題」的爭端上,而忽略了已互相滲透、依存度愈來愈高的中美經濟關係,對整個中美關係的影響和作用。

經濟主導政治是新世紀的歷史潮流,國際關係主要反映在經濟競爭和經濟利益上,中美以互補性經濟關係隨著它的依存度的不斷增高和中國經濟地位的增強,影響力的提升,兩國關係肯定將由於經濟利益上的相互需要,而走向建設性合作關係。

美國政府曾因政治原因而在中國屢失商機引起美國商界強烈不滿;批評政府對華外交政策失當。

如中國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宗土木工程,標價至少二百四十億美元。由於美國政府的政治考慮,使美國的卡特彼勒和羅特克這兩家有能力競標的美國公司落選。

又如,當年美國政府批准李登輝訪美,中國官員原準備到美國採購,因此事而改道去歐洲,取消了同美國公司總裁們一系列會晤,歐洲聯盟不失時機公佈了歐盟改善對華關係計畫,搶走了幾十億美元的訂貨合同,如十五億美元的三十架空中短途客機,就是其中一例。

時到今日,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瞭解雙邊經貿關係的健康發展對美中關係的重要性。美國的波音、柯達、摩托羅拉等跨國公司,難以想像一旦失去中國市場的後果!

通用汽車集團總裁約翰.克列尼克說:「中國為我們提供巨大的發展機會。」麥當勞副總裁理查德.斯塔曼在回答提問時說:「有人問為什麼要向中國發展?中國只有百分之十的人吃得起巨無霸漢堡,那就是一億人。」

從另一方面看,正由於中美經貿關係的發展,而使千千萬萬美國普通家庭受惠。美國國務卿鮑威爾不久前就提到:中國為逾四十萬美國工人提供了就業機會或其他直接好處。

今天的美國人,在美國市場上,便可以享受到中國出產的價廉物美的家庭日用消費品。只要進入美國超級市場和連鎖店(加拿大也是如此),「中國製造」的商品,從服裝、鞋、帽到「中國海爾」在美國設計、生產的家用電器,琳琅滿目,在各個櫃檯供顧客選購。

根據美國統計,美中雙邊貿易累計超過一萬億美元,美國對中國直接投資累計達三百五十億美元,是中國第二大外資來源國。

美國有輿論指出,誰不同有十三億人口的這個地球上獨一無二的經濟大國作朋友,誰就不懂你美國總統。有人頗為幽默地形容,如果中美今天打仗,明天中國不再賣鞋子給美國,美國人後天就要赤著腳上街。

所以老布希說出「我實在想不出,有什麼還能比美中關係更重要」的話來。

中美經貿關係的存在和發展,已成為中美兩國關係的重要支柱。

小布希上台後,中美政治性摩擦不少,包括南海上空中美軍機碰撞,美國出售台灣潛水艇一類高科技武器,江澤民專機被裝竊聽器,以及台灣官員訪美等等,都因中美雙方無法忽視的經濟利益,而不致真正破壞雙方現有關係。

經濟,已成為兩國越走越近的強力紐帶,和共同利益的彙集點。

中華經濟圈與台灣經濟被邊緣化

當今世界各國和地區,都面臨日趨激烈的國際性競爭,區域化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是被普遍看作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都在相繼組建區域性經濟。

東盟與中國大陸正就組成「十加一自由貿易區」進入談判,日本和韓國也有參加意向。

東盟和中國組成自由貿易區,將具有經濟高增長區、外資主要投資區以及亞太區最大規模新興市場為特點,如日本和韓國加入,成為「十加三」,從地域看,則東南亞、東北亞均包容在內。它將是亞太地區經濟力量最強的區域化組織,未來世界經濟舞台將出現:全美洲自由貿易區、歐盟和東盟加三(中、日、韓)的三雄並立地緣經濟組織,各領風騷。

位於東亞的台灣,雖已參加世貿組織,但在經濟區域化大趨勢中,可能被置於局外,而遭邊緣化,一旦如此,則台灣經濟前景很難看好。

去年,台灣從兩岸貿易的順差中,賺了約二百億美元。由於兩岸入世,將出現低成本大陸產品入台,台灣不排除出現入超。仍以去年為例,台灣出口超額八十三億美元,如果剔除兩岸貿易順差,台灣即呈巨額逆差。

台灣身處海島,缺乏豐沛資源,在嚴峻經濟形勢面前,是走兩岸經貿整合,參與區域化經濟大浪潮中來,發展自身經濟;還是被邊緣化,失去立足點,不知何去何從,攸關台灣未來命運。

十多年前,已有「大中華經濟圈」的建議。惜因兩岸政治僵局而無法成為行動。但這一具有生命力,順應世界潮流、有利促進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四地經濟共同繁榮的設想,至今仍是相當多學者和經濟界的熱烈期待。

可以預期,如果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組成的自由貿易區,將因民族、文化、地理及發展水平等特點而擁有為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東盟所不具備的更加緊密、更加協調的合作關係,更能在「中華經濟圈」內,如魚得水,充分發揮優勢,促進四地經濟更快發展。

一旦亞洲出現「中華經濟區」,兩岸四地的經濟在本區域中將佔有舉足輕重地位,四地的外匯儲備總額占世界第一位。去年四地出口總額為一千八百四十八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世界銀行預測,二○一○年左右,四地的進出口總額將達到六千億美元,超過同期日本的約五千二百億美元。

也就是說,如果大陸、台灣、香港和澳門,能夠建立四地的自由貿易區,則「大中華經濟圈」在亞洲擁有最大市場,最多消費者、最豐富資源和最高外匯儲備額以及最強大的出口能量。問題是台灣的當政者能否迷途知返,放棄「台獨」夢想,以民族利益為重。

當世界各地都看好中國這個最具潛力的市場,都迫不及待地要擠進來分一杯羹,也都想借助中國強勁的經濟動力推動本國的經濟,就連富強如美國也不敢怠慢時,日本也加快了對華投資速度和規模,據日本對外貿易機構近日公佈,本年一季度以來,對華投資較去年同期跳升百分之八十七點三。而同期在其他海外投資則下降百分之四十七點五。

台灣如不及時掌握契機,化被動為主動,借助大陸大市場和生機勃勃的經濟力量,重振台灣經濟,那才真是「自作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