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冷戰時期的中國外交戰略

計將安出?

翁啟元
(華盛頓中國戰略研究會)


預言

自從蘇聯政權崩潰之後,中國面臨的世界局勢是:1.超級強國美國挾「聯合國」以令天下,而中國以其「舉足輕重」次強的軍事力量,推行人道的社會主義制度,成為第三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自然領袖,加上在亞洲的戰略地位和突飛猛進的經濟和科技,種種因素,使中國成為新的美國最大假想敵人。在中東的伊朗,則因其通過回教對回教國家的影響,石油的輸出國和對波斯灣世界石油輸出地的戰略控制權,而成為另一個大敵。2.由於西方國家經濟陷於困境,跨國資本家對其本國人民和第三世界人民的掠奪剝削將加劇,使世界人民生活日益困難,東歐和從舊蘇聯分解出來的獨立國家,經濟將無法走出困境,加上帝國主義在全世界範圍行使霸權和煽風點火,全世界人民的起義暴亂,局部的戰爭於是增加,而不是減少。3.資本主義國家因為經濟困難,以鄰為壑,和爭奪舊蘇聯和蘇聯留下來的勢力真空,彼此之間貿易戰、外交戰將逐步提升,如長期下去,在軍火商集團影響下,遂可能由捲入局部戰爭,而擴大成較大型的衝突。4.美國在瓦解蘇聯政權和控制東歐之後,食髓知味,進一步增加情報和宣傳經費支出,擴大情報局和美國之音之類編製,配合外交和經濟政策的運作,企圖通過收買、離間顛覆從內部攻垮敵人堡壘,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

面臨這樣一個世界的局勢,中國主觀上的願望是希望周圍有一個安定的環境,能讓中國長期的從事和平建設,同時希望能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保持友好關係,以吸取資金技術和提供市場,加速經濟的發展,而在社會主義的人道原則上,又希望能為第三世界國家人民主持正義。這樣的願望和帝國主義的藍圖是有些矛盾的,加上即將到來的世界大蕭條,中國的外交上預料將是「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有一段長期的波折,兵法上「料敵機先」,「多算勝,少算不勝」,當局者應是博採群議,精闢分析,妥善應付,筆者希望於此能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幾個策略

一、「心理建設,發展經濟,爭取和平」。中國元末群雄割據,李善長向朱元璋獻計「高築牆,廣積糧,不稱王」,朱元璋依計而行,終於併吞群雄,統一中國。60年代後期中國面臨兩霸夾攻之勢,毛澤東制定「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策略,終於闖過難關,開70年代中國的新局面。世界局勢雖不同,但這種遇到強敵亂局,先立根本再徐圖發展,以靜制動的策略,有如遇到好手下象棋先起「屏風馬」,下圍棋落「三三」子,妙不可言。把李、毛的策略,就現實情形現代化一下,即是:1.心理建設:攻城掠地已過時,核子威脅又減輕了,面臨中國的是,收買顛覆分化的陰謀,因此針鋒相對的要培養民族自尊心,打擊洋奴買辦,摒棄崇洋媚外,要造成一股浩然正風,同時和群眾結合,發揚民主務實的優良共產黨傳統,換句話說就是千方百計求政治的穩定,2.發展經濟,不但只求糧食自足,要求主要工業和科技的自主,儲備戰爭物質,有超需要的外匯儲備,以避免西方國家的經濟圍剿或世界的蕭條。經濟更要穩步前進,以期在本世紀末,國力趕超主要資本主義國家。3.爭取和平,盡量避免和他國起衝突,只要我們民族奮發圖強,不耽於逸樂,經濟國力增長,一些帳可以記下慢慢再算。

二、堅持社會主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敬老恤病,扶弱濟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合乎中國國情,有現實的社會基礎,是中國文化傳統發展出來和馬克思主義的結晶,使人口眾多的中國產生了有史未有的凝聚力,在進行大膽經濟改革之下,東歐蘇聯殷鑒不遠,不可一時短見,輕言放棄。社會主義理想在全世界對各國各族人民又有廣泛的號召力,是中國在進行意識型態鬥爭的利器。意識型態鬥爭的放棄是蘇聯失敗主要原因。這鬥爭處理得好,可以最少力氣獲得大利,中國如能總結中外歷史經驗,好好運用社會主義理想鼓動宣傳,可以禦敵境外,到處點火,進行遊擊戰,使敵人到處撲火,左支右絀,疲於奔命,而自己穩坐釣魚台,過去十年來,社會主義雖然遭受了一定的挫折,但因為執行資本主義道路,所帶來大多數國家的貧窮和動亂和一些假社會主義領導者面目的暴露,未來十年,一定會開始反潮,給社會主義運動帶來新生命,是無疑之事。

三、外交上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經濟文化上搞定向交流。檢討80年代後期,中國外交政策上有幾個不好的傾向:1.對西方國家採取了「一視同仁」的態度,既不合國際習慣,忘了中國傳統「以夷制夷」之策,更和毛周時代背道而馳,當時由於善於縱橫運用,逐一突破西方國家的封鎖。2.外交上過份的依賴美國,西諺有云「勿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3.忘了毛澤東的話「敵人反對的,我們要擁護」的道理,往往為討好外國人輿論,而掉入陷阱,譬如從西藏撤回漢族幹部,即是一例。4.外交決策,外交大使過份依賴職業外交人員。官是好官,不會有錯,但是面對困難的時局,無法單獨指揮作戰,不但打不開局面,因循苟且,坐失良機。「一面倒」和「一視同仁」的結果,不獨使美國學者政客看輕,素有反美情緒的法國所不屑,使對美國有不正常心理的日本,更加惴惴不安,向美國靠攏,其總的結果是幫助美國在中國國內外造成了一個由它指揮的「統一戰線」,在中國國內自由橫行無忌(譬如駐京外國記者俱樂部),在國外則包圍重重,即因此,美國才膽敢在六四前後捏造新聞,欺騙民意,實行外交經濟封鎖。

要打破西方的統一戰線,筆者記起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闡述「次殖民地」不如「殖民地」的道理,原來殖民主要照顧「殖民地」的利益,行事要客氣一些。這合乎「一個和尚挑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想來英國若不為了香港利益,也不會突破美國封鎖,率先到北京去。以中國今日之強大,只要中央政府穩住,已無慮被瓜分,是否可利用人多地大優勢,按照各省的條件,對各國和不同地區,定向開放,這合乎「分兵禦敵」之道,使各自為戰,便於指揮對付,避免以往一窩蜂亂哄哄,互相競爭賤賣的惡風,而定向開放又可使之投鼠忌器,必要時容易分清敵友,集中打擊,又可離間矛盾。

要善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國在搞對外貿易時,習慣「舉家出動」、「肥水不落外人田」,在對外宣傳活動上亦是如此,實在眼光短淺,忘了解放戰爭時代我們有不少外國人發揚國際主義精神,前來參加革命。自己搞不但不熟悉當地風俗人情,而且一旦羽翼豐滿,往往遭忌,而遭一網打盡的命運,如前些時,中國大陸多家在美紡織商,同時被抄家,即是如此,反之,日本在各國與當地人合資合作,用當地人代理,用當地廠商,作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次美國汽車三大公司發動排日,結果「輿論」發現,幾乎家家汽車商代理日本車,而日本車的美國零件往往比美國車的日本零件為多。筆者把之「輿論」兩字打括號有意指出日本知道平時要向輿論界後台老闆燒香許願,結交人情,急時才有人出來講公道話。中國這方面似乎在日本進行得比較成功,在美國則有待改進。

東亞經濟圈和華夏文化圈

亞太地區在中國的週遭是和中國政治經濟關係最緊密的地區,不但關係中國的穩定,關係大陸和台灣的統一,中國的邊疆安危(包括外蒙古的歸屬)更關係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理想的說,以日本的資金技術和四小龍的經貿能力,若能配合中國提供的軍事政治的穩定,中國的人力和資源,以及大國在科技文化上所擁有巨大的潛力,加上馬、印、泰、菲等地已本地化而勤懇精明的華人作為聯繫,則為這地區繼續飛躍的成長,提供最佳保證,使這裡大小國人民在21世紀能享受最繁榮地區的幸福。這地區由於歷史遺留的問題如領土問題(主要在南沙群島),宗教問題(馬印是回教國家,菲有部份信徒),種族問題(馬來族和華人),過去在帝國主義煽動下,幾度掀起排華的風浪,因此搞大中華經濟圈或文化圈,不可入沙文主義的圈套。為人離間利用。我們也注意到,這地區共同生息的是被白種人所歧視的黃種人,而且所有國家不是歷史上深刻的受到華夏文明的影響(如日朝越等國熟讀《水滸傳》的人數不亞於台港),就是華人聚居城市影響當地經濟文化生活。筆者認為應向歐美白種人學習,東亞人民攜手合作大搞經文化交流,提倡漢字、漢語,中國人也應學日本話,馬來話等,彼此共同發揚東方的倫理意識,締造東亞的新文明,以取代進入絕境而且頹敗的歐美文明,在結束本文時,我們要指出,以往中國對北朝鮮、越南大量軍事經濟援助,而文化意識卻遠相隔閡,這是極不健康的現象,反之,應該看到美國以文化意識作為援助侵略的前驅,所得到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