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區域政經整合發展近來不但備受國際矚目,其政經整合的步調與進程也有加速跡象。對於近來東亞區域政經整合發展加速,不但立即牽動整個亞太、歐盟和北美區域的外交動向與經貿佈局,也將衝擊到東亞國家間的政經外交走勢與策略,這讓東亞各國莫不卯足了勁參與區域整合工程,直接地也威脅到台灣的東亞區域發展空間,甚至被置於邊緣化的弱勢地位,台灣更應思索因應對策。
近來東亞政經情勢發展與整合,主要有兩個變遷主軸,一是朝鮮(指北韓)核武發展對東北亞安全的衝擊,以及對東北亞的政經整合發展會有何影響。二是東協高峰會的新走向,如何影響整個東亞的政經發展。東北亞政經情勢發展凸顯出從政治分歧到經濟整合走向,而東南亞政經情勢發展則出現從經濟整合到政治抗衡的趨勢,而連結東北亞與東南亞的重要環節紐帶便是「東協加三」,其中又以中國大陸的著力點最大,試圖主導東南亞與東北亞的區域政經發展。
壹、朝鮮核武威脅下的東北亞政經情勢發展
日本、中國,和南韓領袖應邀參加在印尼峇裡島召開「東協加三」高峰會之際,舉行東北亞三國的高峰會會談,並首次簽署「三邊共同宣言」,宣言中強調三國將在經濟、文化、政治、安保、保護智慧財產權、觀光、科技、反恐和包括SARS(非典)對策的廣泛範圍進行合作,藉此來凸顯三國合作關係。
在共同宣言中有三點共識值得特別強調:一是三國將進行廣泛合作,加強經貿聯繫與經濟合作,開始著手研究貿易自由化問題,同意日後締結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目標,最終無非實現「東北亞自由貿易區」。二是共同努力來解決朝鮮半島核武問題,確認三國將參與促成朝鮮半島的非核化,並有效管理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同時,也一致呼籲盡快恢復有關朝鮮問題的六方會談。希望透過六方會談的良性機制,發展出「東北亞區域安全論壇」。三是同意在亞洲各地建立寬頻網絡,加速發展互聯網業,以及促進亞洲的信息流通,此有助於亞洲數位落差的縮小,進而有利於邁向「東亞社會共同體」的發展。
基本上,東北亞國家佔了全球國內生產毛額的兩成,也佔全球貿易額的百分之四十,東北亞的強勁成長若能持續,將成為全球經濟中心。同時要跟上全球化的進程,東北亞有必要加強經濟合作。而朝鮮半島的安定卻又攸關東北亞的經濟發展,如何建構朝鮮半島和平體制,可以說是實現東北亞經濟合作與穩定的必要前提。因此,避免朝鮮核武問題失去控制,也將成為東北亞國家所關注的焦點。
東北亞的政經走勢呈現出「政治分歧、經濟整合」的發展特徵,二○○二年十月朝鮮發展核武不但威脅到東北亞區域安全,也將為東北亞的經濟整合帶來不利的衝擊。對於當前朝鮮核武問題之會談,從三方會談到六方會談,都無法有效地解決,主要原因是朝鮮採取「戰爭邊緣」政策,以核武發展議題,來提升抗爭姿態。對於朝鮮不否認擁有核武、甚至表態進行核武試爆,目的是欲提高談判籌碼,以彌補其在經濟上的弱勢。進而與美國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和「放棄對朝鮮的敵對」政策,最後保存朝鮮的體制。
然而,美國的立場卻相當強硬,尤其是自911事件後,美國對於敵對勢力掌控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擁有,都深感不安與不快,朝鮮不僅是布希政府所標榜的「邪惡軸心」,也是美國長期認定的流氓國家,平壤核武一日不除,美國將無一日安枕無憂。其次,美國堅持朝鮮不得秘密研發核武設施的另一原因,朝鮮此舉違反一九九四年雙方的《日內瓦核子框架協議》,也背離一九九一年兩韓簽訂的《朝鮮半島非核化宣言》。因此,美國採取強硬的外交立場,不惜停止糧食援助與燃料的提供。然而,美國對朝鮮的外交策略也只能採取:一方面會談,一方面聯合中俄施加壓力的手段。畢竟美國自美伊戰後,布希政府已經沒有多少籌碼可以挑起朝鮮戰爭,何況朝鮮背後的中俄兩國也不會同意美國的戰爭行徑,這又會殃及東北亞的安全與經濟。
「六方會談」的外交陣仗格局仿若讓東北亞回歸到冷戰時期下的傳統政治秩序,不過美日與中俄對於朝鮮半島的外交利益,已經不再處於對立敵對位置,而是在於利益的互補與互賴。畢竟朝鮮半島的緊張僵局不利於美日中俄的共同政經利益,這也難怪為何中共與俄羅斯願意協助美國給予朝鮮壓力,讓朝鮮半島實現非核化的目標,此舉至少可以降低激怒東北亞國家掀起發展核武的競賽效應。同時,朝鮮核武問題不解決,勢必挑起美日加速建構「全國飛彈防禦系統」(NMD),此結果又將讓中共與俄羅斯面臨另一波的核武對抗危機。
「六方會談」雖是一個政治會談機制,背後卻也隱藏著極為濃厚的經濟利益考量,而且六方會談對朝鮮核武的處理結果,也將影響日後東北亞的經濟發展。基本上,朝鮮關係如果失控,南韓將首當其衝,對當前經濟面臨衰退和政治醜聞的南韓來說,將是雪上加霜,甚至幾十年來的經濟建設成果將深受打擊。對日本而言,十年泡沫經濟的苦果已經很難嚥,假如高度依賴的海外原料和市場又受到威脅,加上日本國家安全又籠罩在朝鮮核武的威脅,日本將面臨嚴重的內外發展困境。對大陸來說,東北亞區域安全保障有利於其經濟的發展,而中共的外交策略目標便是為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若朝鮮核武問題能和平解決,將有利於推動區域內的投資、貿易、合作,區域開發(如圖們江流域開發、東北的工業振興、東北亞的交通網絡構築、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石油與天然氣開發等)也都將順利進行。
整體而言,南韓、日本、美國、東協與中國在東亞已經形成的一個互賴經濟關係和國際分工網絡體系,因為朝鮮半島的對峙和美朝武力對抗,勢必破壞此國際分工之體系,甚至癱瘓東北亞經濟整合進程,阻礙東北亞經濟的復甦。此外,若朝鮮核武擴張與動亂,中共、俄羅斯、日本,與南韓皆在朝鮮核武導彈範圍內,中共不但備受安全威脅,俄羅斯也會深感不安,屆時難民大量湧進大陸,中俄經濟不振又可能引發內部動亂。而南韓與日本經濟因安全威脅也將陷入衰退,兩國經濟衰退更不利對大陸與俄羅斯的經貿投資發展。而美國經濟也將因失去東北亞市場遭殃,甚至在東北亞區域動盪時,必然會增加駐守東北亞軍力,此又將加重美國捉襟見肘的財政負擔,對布希明年大選不利。
基於這些理由,朝鮮自然有恃無恐的進行挑釁核武發展,而走此險招之目的無非是欲換取更多的談判籌碼與經濟利益。對朝鮮而言,雖然核武是其戰略與外交的「護身符」,但其核武挑釁的程度也只能僅止於造成區域的心理不安而已,不能夠真正走到動用核武的實質恫嚇這一步。其實朝鮮的政經目的很簡單:一方面要獲得更肯定的安全保證,另一方面希望尋求更多的經濟資源與援助。朝鮮當局很清楚,只要朝美、朝日、兩韓關係急劇惡化,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形勢將陷於高度緊張,進而危及東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最後也將阻礙朝鮮的經濟發展,朝鮮必須承受的內外政經代價不輕。這種情勢絕不是美日所樂見的,更不是中俄所欣然期待的,唯有經濟利益與區域安全穩定才是這些國家的共識。
基本上,朝鮮核武危機不再是先前冷戰時的兩大陣營政治對立格局,而是大國經濟的現實外交考量,這也是為什麼中俄兩國願意幫美國向朝鮮核武問題施壓的原因,畢竟經濟利益才是東北亞的共同最大利益。在此情勢下,朝鮮心知肚明,宣稱核武擴張的戰略只是短暫的伎倆,終究朝鮮當局仍將面對殘破不堪的經濟,這對金正日政權不利。而且在東北亞安全平台上,朝鮮根本沒有獲得舊盟友的支持,反倒是扮演令人討厭的小丑角色而已。而原先預期六方會談的「三對三」陣式,也演變成「五對一」的格局。也許五方對於朝鮮核武問題的解決束手無策,但是更在乎的是東北亞的和平安全與經濟整合發展。當五方在採取「胡蘿蔔與棒子」的外交策略時,多思考朝鮮所要的可能只不過是胡蘿蔔的經濟援助而已,那麼朝鮮核武危機當可化險為夷。同時,朝鮮核武問題雖是政治問題,但似乎各方也都能接受唯有透過經濟合作與整合,創造出最大的經濟利益,才是和平解決朝鮮核武問題的根本之道,已經有個相當程度的共識。
因此,六方會談雖然沒有結果,而且可能曠日持久,關鍵仍在朝鮮與美國的立場,朝鮮核武危機的僵局在於:平壤把美國的安全保證作為放棄核武計畫的前提,而華府則把平壤首先放棄核武計畫作為前提。既然如此,朝鮮危機談判必然是一場馬拉松談判。然而意外的收穫是,五方勢力已然體會到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性,以及對於區域安全控制機制之建立更顯迫切。日後對於推動東北亞自由貿易區和東北亞安全論壇,將有更高的期待與共識。壓抑政治的分歧,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已然成為東北亞最好的寫照。因此,欲解決朝鮮核武危機將朝鮮帶入全球社會,最好的方式便是加強其與東北亞的經濟和社會融合。
貳、東協高峰會下的東南亞政經情勢發展
假如東北亞的政經格局是屬於大國政治,那麼東南亞的政經應該屬於集體聯合的政治,相對於東北亞的對立衝突,東南亞倒凸顯出和諧一致。
東協於二○○三年十月於印尼峇裡島舉行第九屆領袖高峰會,便開始推動「新東協」(new ASEAN)的外交發展策略,此舉有別於上一代領導的模式。東協國家的新認知是:在亞太地區的政經秩序重組中,不一定要以東協為支配主軸,但一定要透過以東協為中心的區域運作,才能有所展現。
二○○三年東協高峰會的反恐意義極大,除了宣示恐怖主義必然失敗外,也出現東南亞國家賦予東協峰會相當高度的新期待,希望能建立一個高度整合的「東協共同體」(ASEAN Community),締造出新世紀的「新東協」角色,以提高其在亞太地區的全方位政經影響力。尤其在馬哈地將於十月底退出政壇後,東協領導似乎邁入新一代領導人的新局勢。雖然東協不至於成為區域的霸權龍頭老大,但至少成為亞太區域的關鍵角色不成問題,誰捨東協便捨去霸權的機會,相信誰也不敢去忽視東協的意向。而今年的東協峰會更是透露出東協的這種企圖與策略,讓亞太區域事務的運作以東協為核心,並由東協來導演亞太區域之政經劇情發展,在此情況下,東協反倒不那麼在乎要去爭奪亞太「主角」的位置。
基本上,東協在亞太地區仍將採取雙軌的外交策略,一是東協與外部強權維持平衡等距的外交友好關係,二是加強東協內部的整合,提高其在亞太地區的相對地位和談判籌碼。而這種外交與政經訴求氣氛,在今年的東協峰會更加凸顯與濃厚。在對外關係上,東協一方面將進行「東協加三」峰會,另一方面也將進行「東協加一」峰會,東協不但與中共舉行峰會,也將首次與印度召開峰會,而且將與中共與印度兩個亞洲強國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成為最早簽署這項條約的非東協國家。此舉很明顯地是東協拉攏印度勢力(其實俄羅斯也有意參與簽署這條約),試圖平衡中共勢力的壯大,對中共政經的擴展不再是日本與南韓可以制衡,引進印度勢力才能讓東協安心,日後引進俄羅斯勢力應該可以想像,畢竟中共與印度是兩個死對頭,何況印度市場商機大,也可以提供東協企業商機。另一方面,將印度與中國納入東協的經貿整合,也意味著超過三十億人口團聚在一個共同友好條約下,肯定有助於和平與穩定,並為本區域帶來繁榮與發展。
在對內策略上,除了首屆舉辦東協商業與投資峰會,設法使投資者不要棄東南亞而把資金轉移到大陸與印度等勞工資源較廉價的國家,也是東協企業攜手合作的里程碑。其次,加強東協十國的經濟整合,以應付中國、印度等強大經濟體的競爭,積極推動成立經濟共同體,來提高東協的經濟競爭力。最後,透過「東協第二協議宣言」或稱為「峇裡島第二協議」,將加強自一九七六年在峇裡島簽署第一協議中所採納的三大合作領域,簽署以經濟共同體、安全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的三大支柱為基礎的新憲章,進一步拉近東協國家的關係,最終目的邁向歐盟的發展模式,更期待於二○二○年之前完成第二協議藍圖計畫,建構「東協共同體」和振興東協經濟。
更重要者,東協也特別強調「東協共同體」的發展不會淪為「東協堡壘」,更不會設立貿易壁壘,東協仍將以更積極的開放外交立場與對話夥伴國或其他國家保持密切的接觸,並建立經貿聯繫,來維持其外向的發展策略。很明顯地,東協在外交的兩手策略和平衡等距的外交策略上,必然也會靈活應用到經貿關係的推動上,在自由貿易區建構下的「開放」與「封閉」之間找尋平衡點。東協即將出現新一代領導所主導的「新東協」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不僅是區域政經變動而已,也將面對全球化發展佈局的挑戰,加速東協本身的經濟、安全與社會發展的整合,無疑是東協的優勢與法寶。
峇裡島第二號協議在宣示一個由三大支柱支持的東協共同體,未來東協共同體將包括經濟共同體、安全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正如東協發言人阿拜德指出:這是一項歷史性的「典範移轉」,從此東協將從一個政府間組織轉型到區域共同體,並加速建構區域認同。
根據東協新協議可以看出,東協各國將採取共同措施,在服務業、自由貿易和投資同步發展的基礎上,減少貿易壁壘,擴大自由貿易,逐步實現東協經濟一體化,東協目的除了與中共發展自由貿易區外,也積極與日本、韓國、印度、俄羅斯和歐美國家商討建立自由貿易區,來推動經貿合作。很明顯地,東協將採取更開放的方式與其他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甚者,東協成員國也採納泰國總理塔信(Thaksin Shinawatra)所提議的「二加」經濟整合方法,也就是說只要有兩個國家同意在某一個領域進行整合,他們就應能自由地推動,不會被視為破壞東協的團結,採取這種推動經濟整合的目的,是希望讓跑得更快的國家有權這麼做,並且藉以鼓勵其他成員國盡量跟上去。
總體而言,東協的新發展策略逐漸走向新東協方向,也就是逐漸從「東協方式」(ASEAN Way)走向共同體(community)的目標,以往東協能夠長期保持和諧的關係,就是因為東協成員接受東協方式,實施自我克制來避免衝突,在不干預彼此內政的前提下,促進東協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社會與安全合作。這種基於共同利益、規範和身份認同的一致,便是東協方式的基礎。新東協的新發展走向便是建立在東協方式基礎上,發展出東協共同體,並在三大支柱共同體的發展目標下,讓東協政治、安全、經貿、與社會文化更進一步整合,這是東協的新起點,也是新美夢,如何強化東協方式的基礎進一步整合東協共同體發展,勢必要超越東協方式的共識。
參、結 語
東北亞雖有朝鮮核武危機,但也增強了東北亞國家對於區域穩定與經濟整合重要的共識,六方會談的「五對一」政治關係遲早將轉化成「五加一」的經濟整合,對於穩定區域和安全保障有利。因為五方的區域政治和經濟利益是一致的,東北亞地區不容許任何動亂,面對朝鮮的核武恫嚇,更讓五方深覺在發展區域經濟合作與整合時之安全問題的重要性,特別是對中日俄韓來說,更是如此。可以想像到的,五方欲解決朝鮮核武問題,透過經濟合作與援助該是最有效的方式。換言之,東北亞的經濟整合或許是用來解決區域內的政治分歧。
東南亞各國也正積極排除各種障礙,正努力邁向東協共同體的發展,並訂有時間表。即使各國之間存有極大的政經差異性,但在「東協方式」規範下,東南亞各國對「經濟擺中間、政治擺兩旁」存在著強烈的共識,先經濟後政治的東協發展模式,是促使東協國家凝聚一堂的策略。東協國家深知假如東南亞經濟無法有效合作與整合,將失去主導區域經濟與政治的優勢,因此東南亞的經濟整合具有相當的政治外交意圖。
東亞政經整合的動力來源主要來自於東南亞與東北亞介面的接合,從「東協自由貿易區」之推動出發,促使「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之建構推動,再透過雙軌的區域整合,一是以東北亞「中、日、韓」三國的經濟合作與整合,再擴展到朝鮮和俄羅斯;二是透過「東協加三」的經濟合作來完成東亞經濟整合,而此兩股區域整合趨勢正積極的展開。無形中也凸顯出中國大陸在東南亞與東北亞區域經濟的接合發展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主導角色。◆
社論
國際觀察
神舟五號與中國
特載
台獨與台灣歷史教科書
台灣新憲法
兩岸關係與統獨論爭
決戰2004
海峽短評
編後
讀者來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