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已探霄漢返 何羨嫦娥與天公

評「神五」任務達成的意義與我們應有的體會

熊玠
(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導 論

神舟五號飛船,十月十五日晨由內蒙古酒泉基地順利載人升空,在二十一小時內按預定軌道環繞地球十四圈以後降落於內蒙的草原,安全回收;距預定降落的目標點,僅四點八公里。在舉世驚歎聲中完成了一項歷史任務。雖然蘇聯與美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已先後有太空飛船成功載人進出太空之輝煌事跡,但歷四十餘載僅有中國大陸(以下簡稱中國)能步其後塵,成為「世界太空俱樂部」的第三個會員。

中國踏入太空的腳步比較晚。一九五六開始的發展宇航計畫,歷經大躍進與文革干擾,殆至一九七○方有「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一九九二年以來,北京對「送人上太空」有了決心,乃認真發展神舟號太空船載人的航太工程。一九九九年發射神舟一號後,再陸續三次發射了無人太空船。有了這四次經驗的積累,才有神舟五號載人升空的一舉成功。似此不求速效但鍥而不捨的精神,以及謹慎行事的態度,可說代表中國人固有之性格。絕非某些人說的,中國是「一步登天」式的僥倖成功。當初美國與蘇聯在對太空航行上之競爭,有一半是意識形態作祟。它們均想以捷足先登來證明自己的體制較有優越性。所以雙方才有那樣積極競爭的需要。在一九六一年四月賈駕凌(YuriGagarin)的坲斯陀科一號(VostokI)太空船環繞地球返回大地以後,蘇聯立即宣稱這次的成功證明了蘇聯「社會主義勝利」了(吹牛?)。

美國為了扳回面子,才有爭取先上月球之努力。終於在一九六九美國的阿波羅十一號成功登上月球。在兩家「打平手」後,乃有美蘇的阿波羅-索喲仔(Apollo-Soyuz)的空中連接的會合,算是好漢惺惺相惜。

在進一步討論神舟五號航天任務達成之各種意義以前,我想先對宇航員楊利偉的表現提一個感想。在他升空以後,他的心態可以從幾句話語中看出。譬如他說「感覺良好」,「運作正常」,以及「希望順利達成任務」等。在字面上似乎沒有甚麼特殊意義。但如果把他與一位〔假想的〕美國宇航員在同樣情景下可能的表現相比,我們或可體會到一個很有趣的差異。如是一位美國的宇航員代表其本國第一次升入太空的話,他對面前所身歷的一切情景,多半會說出「偉大」(great!)、「輝煌」(splendid!)、「神奇」(fantastic!),甚至「刺激」(challenging!)一類字眼,相較之下,楊利偉所表現的不浮誇、不自鳴得意,謙恭競業的態度,我認為不僅是代表他個人的習性,也可以說是表現了一般中國人傳統性格(也是美德)。也就是因為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千錘百煉而不衰。中華文化方能延綿五千年,歷經風霜與各種挫折而屹立不搖。對此點,別說是被外國人忽略了。就連夢想作日本皇民的諸君,也是無法理解的。我希望國內的同胞與海外華人能再認識到這一點堪為我們自豪(而非自滿)的中華民族特性與美德。

神舟五號之勝舉,值得注意的意義與啟發,可從三方面來看﹕技術層面;軍事與戰略意義;以及政治層面的意義。

技術層面

中國發射載人的神舟五號太空船成功回收,舉世反應並非一致都是熱心與樂觀。表面祝賀而骨子裡酸溜溜的,大有人在。譬如倫敦的《經濟學人》在十月十八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封面上的「恭喜中國」字樣之下,立刻在括弧裡加印了「那麼就不再需要外國援助了?」該刊裡面的報導,稱「中國每年接收外國援助約十八億美元(大半來自日本)。」緊接著說﹕現在中國既然有本事送人進入太空,那麼給中國援助的那些冤大頭國家,就不應該再「補助」中國了。這話的惡毒在於那十八億美元的數字,這正好相當於中國每年花在發展航太工程的總開銷。《經濟學人》認為中國「既無經費又無科技本事」來從事這種「虛榮炫耀」(showing off)的玩意。與其他日玩火焚身搞得灰頭土臉(指摔船死人的下場),還不如趁早「急流勇退」算了。

本人不知道《經濟學人》所謂中國得自外來(尤其日本)「援助」究竟何指。如非ODI,那指的只有是貸款。如貸款即是「外援」的話,那麼美國自一九八五以來每年須由國外貸款一千二百至一千八百億美元(也多半來自日本),那麼是否美國也同樣應被認為是接受「外援」呢?按照《經濟學人》的邏輯,既然美國有更高明的航天計畫與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本事,那麼是不是外國更應該停止對美國的「援助」呢?

《經濟學人》引用了一位叫克拉刻(Philip Clark)的英國專家,咬定中國沒有科技本事,只不過是將前蘇聯的Soyuz借來,稍加改進而已。個人雖非這方面專家,但據可靠消息,這說法似乎有過份誇大之嫌。因為前蘇聯到今日的俄羅斯,三十年來一直用的聯盟號飛船僅有一個主發動機。而神舟五號遠較它先進。為了預防故障,神舟五號安裝了四個發動機。而且神舟五號是由推進艙、軌道艙,及返回艙結合而成,所以是航天史上前所未見的最大的飛船。中國根據一九八六年制訂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大力培養尖端產業,電子機器的水平已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正如日本的太空技術專家中黑信夫指出,「如果沒有支撐太空計畫的電子技術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會進行載人飛行」(語見日本《讀賣新聞》十月十二日報導)。無論如何,中國在十一年的時間內實現了只有美俄才掌握的飛船開發技術,這是無法否認的。何況用來發射神舟五號的「長征」火箭,從一九六六年以後連續二十六次成功發射,而這個紀錄仍在刷新。這不但比歐洲的亞利安火箭及日本的H2-A火箭各自僅有五次發射的紀錄,要強過太多。而且如果將無人與載人的次數加在一起計算,中國的航天紀錄與美俄相比,亦毫無遜色。譬如美國在一九八六發射的「挑戰者」號(Challenger),一升空就發生爆炸,機上七位太空人全被犧牲。今年年初的「哥倫布」號(Columbus),曾被標榜為「太空穿梭」的標兵。不幸在回收途中墜毀,亦是全軍覆沒。當然以上《經濟學人》建議中國見好即收的言下之意,實際上即下意識地希望中國出現類似的悲劇。這是西方(尤其是英國)很多人難免擁有的癡心妄想。與台灣某些自命日本皇民的心態,正是異曲同工。

軍事與戰略意義

神舟五號的發射,據說美國派了數千特工在各地盯哨、拍照與監聽。由此可見中國這次太空船的發射有其重大軍事與戰略上的意義。至於其軍事意義在何處,我們必須先瞭解美國很擔心中國發展反衛星系統(ASAT)。這其中道理,是因為兩點考慮。(一)是由於太空在未來的戰爭中佔絕對重要性。更重要的是,美國越來越注意發展對太空的制空權。而這個道理已由海灣戰爭、科索沃、阿富汗,以及最近對伊拉克戰役中得到了明證。(二)美國的戰略專家們認為中國在未來二十年內,尚不至於在軍事技術上能與美國較量。所以他們斷定中國的軍事戰略一定是發展「不對稱」的作戰方式。

既是美國在軍事上依賴衛星與太空的運用,所以美國的這些戰略專家認為中國的「不對稱」戰略一定是發展反衛星作戰能力。何況,美國一直冀望在東亞建立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故有理由擔心中國大陸一旦擁有了反衛星的能耐,再因此而掌握了「不對稱」的作戰技術,那對美國原先TMD的構想以及它目前的超越優勢,將是一很難克服的挑戰。這是因為反衛星戰略首先旨在摧毀敵人的信息網路與情報系統。掌握了這個秘訣,則「不對稱」之作戰方式等於已贏了一半。歸根結柢,中國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已使美國擔心中國很容易將擁有突破導彈防禦系統的能力。

美國知道中國的軍事與商用對空發射,大約每兩月一次。故中國對衛星的追蹤、電子測量,與遙控(TT&C)已有相當根基。包括利用八個國內追蹤站,兩個在國外的追蹤站,以及四個遠望級追蹤船隻。神舟五號返回艙雖然回返了,那留在太空裡的軌道艙能自動從事偵搜任務。經過中國大陸上空時,資料自動下載,並可以幫助北京跟監美國海軍動態。

總之,對美國的有心人而言,中國這次神舟五號的成功,帶來了一個極大的警告信息。對台灣來說,美國的TMD系統,縱使完成了,是否能有效地對大陸形成威懾,已需要重新估計。這是台灣應該體會的。適逢台灣的獨派正在大張旗鼓搞「正名」與「公投」把戲之際。他們的假定,正如李登輝向《華盛頓郵報》透露的,是美國足以保護台灣。至於這種盲目相信美國人會支持這些「麻煩製造者」(美國人稱李登輝為troublemaker)搞台獨的假定是否有理,我們暫且不談。事實是﹕美國高度依賴衛星的導彈防禦系統,現在還是否如當初想像那樣可靠,似乎又多了一個未知數。

政治層面的可能意義

政治上的意義,可分國內與國外來看。對於國內的人與海外華僑,重大的政治意義是提升了「祖國」的形象與意識。楊利偉安全降落後走出艙門的第一句話「我為祖國感到驕傲」,無形中是代替了絕大多數中國人(包括華僑)的心聲。譬如在美國大華府地區的中國留學生舉行了一次盛大慶祝會。他們均感到「振奮」與為祖國「自豪」。這不是歌功頌德,而是反映了由於神五的成功,為「祖國」製造了強烈的向心力。此其一。

其二,在國際上所產生的政治意義,可由各國的賀詞中體會到。尤其是歐盟、俄羅斯、美國、日本、印度等國。歐盟認為只有中國才有實力「挑戰」太空大國。日本研究人員認為中國尖端技術支撐了太空計畫。印度報稱中國發射載人飛船是值得驕傲的重要時刻;並認為神五的成功將使中國在邁向世界強國的道路上又進了一步。俄羅斯專家也盛讚神五的勝利;並稱讚中國的太空計畫雖然引用了俄國的經驗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行發展的」。最重要的是登載於美國《國防新聞週刊》的一篇社論,指出中國太空計畫的成功,表示美國對中國「防堵科技輸出」的失敗。並建議西方應與中國進行尖端科技合作,一反以往的科技防堵政策。

其三,美國國會議員考克斯之流,如再控訴中國盜竊美國核武器技術,恐怕不會有多少人相信了。

其四,中國以一個尚在開發中的國家,能步美、蘇後塵而進入了太空俱樂部。日後中國在第三世界中將更有發言權,也更能作第三世界的發言人,殆無疑問。歷來與中國在第三世界爭取領導地位的印度,也無法否認這一點。

結束語

有人認為如何體會這次神五凱旋歸來在國際上的意義,只需要問一個假設問題就可看出。這個問題是:假如這次不是中國而是印度航天成功,那中國的顏面將如何?國際上的反應又將是甚麼?

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更深一層體會到神五為甚麼受到這麼熱烈的國際反應。假如中國目前經濟情況只像印度,縱使它成功地發射了一個太空船,恐怕國際上的估價也絕不會那麼高。我們須注意國際上很多輿論都一致強調神五的成功是由於有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後盾,譬如中國GDP每年百分之八-九的成長率;中國是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中的成長火車頭,等等。因此大家認為神五隻不過是代表中國強大實力的一角而已。故一般對中國下一步登上月球的可能,認為只是甚麼時候,而不是可不可能的問題。更因此有人預推中國甚麼時候(不是會不會)變成美國第二。當然持這種看法的人,也認為如果中國政治改革能趕上經濟改革的成效的話,那趕上美國的時間將更縮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