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經濟與政府干預

瓦西里·列昂蒂耶夫


編按:本文作者系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也是197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在美國贏得冷戰,或以為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意識型態己成了人類歷史最終的價值,但本文作者卻透露了,要挽救美國經濟衰頹,作者竟主張採用一向資本主義攻擊社會主義經濟的「政府干預」手段。本文作者的這項主張並非孤立的,2月29日《紐約時報》也刊出過一篇紐約大學經濟學系主任安德魯·舒特爾的文章《改良資本主義,用點社會主義》。本期同時譯介這二篇文章,或許對迷信美式資本主義的人們有點提醒的作用。

幾乎沒人懷疑,半年、一年或一年半後,經濟將會走出衰退。然而,這並不能轉移人們對幾年前開始的經濟總體表現惡化的注意。

當大蕭條快要使經濟全面崩潰時,是政府採取激烈的措施挽救了它。也是政府通過與企業界領袖的合作,發展起戰時經濟,保障了盟國的軍事需要,而且滿足了高水平的民用消費。

戰後,在30年飛速增長期間,政府憑藉著大批從新政時期留下來的優秀公職人員,在進行重大社會經濟改革中扮演了領導角色。

雖然有這些成功,關於政府在自由市場經濟中應扮演之角色的爭論,依然未見減弱。

反對「政府干預」者認為,競爭性的市場機制去弱存強,會自動推動經濟的生產力。

而贊成政府積極參與者認為,理想的競爭市場經濟的簡單圖景是不現實的。他們說,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的私有制經濟,經常產生不受歡迎的副作用,如環境損害,不僅如此,自然選擇的過程將會代價高昂,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大企業會破產,工人會失業。

對這一重大問題的激烈爭論,在雷根年代發生的劇烈政治變化後突然停止了。政府被視為人民公敵,政府官員變成了懶惰的官僚份子,而計劃則成了一個髒詞。

十年過去了,我們無規則的經濟不僅失去了競爭的優勢,也無法滿足社會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難怪辯論又死灰復燃。

在專制統治下的蘇聯,嚴格--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有效的--的中央計劃把一度以農業為主的經濟改造成了世界第二大工業國,雖然它效益非常低。

市場機制和私有企業的徹底清除,逐漸使蘇聯經濟的各個行業生產力下降,以至到了儘管投資水平持續增加而生產實際卻有所下降的程度。這就導致了經濟和蘇聯社會和政治制度的徹底崩潰。

鑑於這一試驗的悲慘結局,我們許多人對政府參與經濟管理也變得擔心起來。但我們可以看看另一個例證。日本政府利用教育水準高和極尊敬的政府機構,帶來了自由企業市場經濟無人能比的飛速增長。

我曾經接到一位參加對日經濟談判的美國人的電話。他要我解釋,為什麼日本談判代表對我們經濟的瞭解,勝於我們對日本經濟的瞭解。

最近我在東京問一位企業主管,日本公司為何還聽從通產省的建議,儘管很久以前通產省就已不再具有強令的權力。他回答道:「我們政府僱用了一些受到最好教育、最有知識的人才。我們當然樂於聽從他們的勸告。」

為何我們的政府不重振我們那些已殘損不全的市政府機構的雄風,利用它們的專長,再次在解決我國面臨的社會和經濟問題中發揮帶頭作用呢?

(張暄譯自《紐約時報》1992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