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中國必然更亮麗

建設自信、自主、自強的新中國

王曉波
(世新學院教授)


要展望明天的中國,必須要從昨天的中國到今天的中國發展過程中歸納出歷史的邏輯,才能由今天的中國推論到明天的中國,否則,都是失去客觀事實和邏輯的根據,也必然只是「浪漫的憧憬」或主觀的幻想,而不是科學的。

從歷史上來看,由於近代中國的落後,於是引起帝國主義的侵略,外交與軍事並進,戰爭又是外交的延長,雖然中國力爭上游,但在內憂外患下,欲振乏力。歐洲帝國主義沒落,繼之以日本軍國主義,八年抗戰勝利,又繼之以美蘇兩霸分裂中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變法維新,革命內戰,烽火遍地,哀鴻遍地,國無寧日,民無寧日,救亡猶恐不及,又何來國家建設。

即使四九年之後,「抗美援朝」又繼之以「抗美援越」,反「美帝」又繼之以反「蘇霸」,還要反「反革命」。二、三十年間,正是何博傳在《山坳上的中國》中所說的「戰時體制」或「戰時保障經濟學」,中國的經濟建設只有「深挖洞,廣積糧」,其他就很有限了。

不過,在「有限」下,也有相當的成就。由於在生存的威脅下,也逼迫中國核子武裝了,而帶動了尖端科技的研究。在「深挖洞,廣積糧」之餘,交通、水利、重工業的建設也不是沒有可觀。但是,人民生活還是一窮二白。一直要到越戰結束,與美國建立「反霸統一戰線」,減除了美國的軍事威脅,才有78年的「開放改革」政策的出現,才有了真正民生經濟的建設,改革至今,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目共睹。

平心而論,戰後第三世界國家,印度、巴西、智利、阿根廷,無出中國之右者,並且,在蘇聯瓦解後,以地球7%的可耕地養活世界22%人口的中國仍然屹立。難道這是沒有原因的嗎?難道這裡面沒有包括中國人民的勤奮、聰明、努力和中國文化深厚的生命力在內嗎?

雖然,今天蘇聯瓦解後,美國又把侵略的矛頭對準中國,什麼「頭號敵人」,什麼「拆散中國」,不過,我們認為這已不足為害了。蘇聯瓦解,中國已去百年來的腹背之患,西藏、新疆、內蒙的安全無虞,最多也只能利用台灣分離主義作為其對付中國的戰略工具而已,此即李潔明所謂「台灣牌」也。當美國的「牌」也是「台灣人出頭天」嗎?

美國的「頭號敵人」恐怕還不是中國,而是自美蘇冷戰結構中解放出來的日本和西歐,今年3月8日,《紐約時報》所揭露,美國後冷戰時期的戰略計劃,不僅日本、西歐,甚至於連蘇聯瓦解後的俄羅斯也不放過,都成了美國戰略目標。在區域性方面,中東、印度、古巴、北韓、中國也都是美國的戰略目標。美國獨霸全球的戰略,竟是以全球為「假想敵」,無遠弗屆。連美國國內的政論家都認為這是一個瘋狂的「幻想」,但是,我們也絕不可忽略美國挑起戰爭的危險性,例如,利用台獨挑起兩岸戰爭,以便美國軍售。

有了日、俄、歐對美國的戰略平衡,中國的威脅就減輕了許多。中國只要能避免美國的挑釁,以今天中國國力,美國要挑起戰端也是不能不考慮的,尤其還有韓戰和越戰的教訓。所以,有美國的威脅但也不是絕對性和壓倒性的。

另外,蘇聯瓦解後的俄羅斯,不但在短期內經濟問題難以解決,並且,內部的民族問題正在方興未艾中,何況還是美國的戰略目標。所以在短期內,俄羅斯要再構成中國的威脅,可能性不大。

日本雖然是經濟大國,並且,正在走向軍事化,甚至就核武化罷。日本地狹人稠,是經不起核武攤牌的。雖然,美國自上個世紀起一直就是在亞洲採用分化中日的戰略,但日本不再有征服核武中國的機會了,日本要保持其經濟優勢和國際上的影響力,唯有與中國合作一途。

中國與西歐,沒有地理上的鄰接,也沒有利益上的衝突,西歐要擺脫美國控制的鬥爭還有得奮鬥,也不致威脅到中國。

目前是150年來,所從未出現過的對中國最有利的國際形勢,中國如果能爭取到20年和平建設的歷史時間,21世紀的中國已不是不可期望的。有20年和平設的歷史時間,「復興中華」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今天,美國要「拆散中國」也只能寄望於「和平演變」而已。美國「和平演變」的戰術運用,最成功的就是蘇聯和台灣,蘇聯已被拆散。台灣也被拆成「中華民國」與「台灣共和國」,發生國家認同的分裂,當然就無法凝聚抗拒美國的力量。

沒有演變就沒有歷史,但「和平演變」是冷戰時期美國顛覆共產國家的策略,也就是由美國主導別國的演變,以達到美國的戰略目標和國家利益。中國當然是會演變的,改革就是演變,而且我們也希望中國的改革是和平的,但絕不能是美國主導的「和平演變」,而必須是中國自己主導的,根據中國自己的文化、歷史和現實條件,改造現實,穩定發展的和平改革。

因此,中國的「和平改革」需要有創造性的勇氣,要把步伐放快,但不能依賴西方的意識型態和價值觀,也不能漫無目標的「摸著石頭過河」,而必須首先恢復民族的自信心,建立自主的意識型態和價值觀,以達到自強的目標。有一個自信、自主、自強的新中國,明天的中國必然更亮麗!

後記:本文系應《中國時報週刊》之邀,為「明日中國」專題而作,唯部分有關美國敵視中國政策的理解,可能因與該刊立埸不符,而於該刊第16期刊出時遭刪除,故以原題原文再行刊出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