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照紅旗

後冷戰時期的日本和中國的關係

翁啟元
(華盛頓中國戰略研究會)


「風雨」故人來

4月的日本,風和日麗,春光明媚,正是櫻花怒放的季節,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帶著發展兩國人民友誼的願望,到日本進行五天的訪問,江澤民七年前以電子工業部長身份曾來訪過,此次身份固然不同,國際政經大氣候和兩國政經情況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對中國來說,國際冷戰的結束,美國獨霸局面,使中美關係從「蜜月」轉成衝突,但中國畢竟是政治軍事大國,40年來的自力更生,形成穩固的基礎,再加得道多助,有驚無險地渡過政治顛覆,外交恫嚇,和經濟制裁的難關,只要不自亂陣腳,展在前面的是一條比較平坦的道路。反觀日本,雖然島內表面是一幅櫻花燦爛的圖畫,但主人卻是憂心忡忡,懸掛心上的是吹向日本島的政治經濟大風暴,這包括和美歐的經濟摩擦,日本政壇貪賄的暴露,日本地產股票大跌等等。中國客人的來訪,能帶給他們「中國智慧」嗎﹖

日本經濟的崛起

日本素來有「經濟動物」之稱,因此要瞭解日本的前途,我們先來溫習一下日本的經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以戰敗國的身份,一度淪為美國的佔領區,因為有這「主奴」的關係決定了日本近半世紀的命運,它利用美國提供的幾個機會在美國軍事保護傘下省去大量軍費克勤克儉利用韓戰越戰累積了可觀的財富美國提供了廣大的市場,輕易的轉讓了科技亦步亦趨跟在美國後面對第三世界的能源和原料進行廉價的掠奪。由此日本崛起為超經濟大國。但日本經濟有兩個致命的因素,即是它本身的經濟結構,和對美國政治經濟的依賴。由於日本島國先天缺乏資源的條件,使國民產生不安全感,養成節儉儲蓄習慣,同時一心一意發展科技工業和增加對外產品的競爭力,為了達到這目的,他們利用巨額儲蓄提供工業低利的貸款,以昂貴的國內價格貼補外銷,公司很少或不付股息等方法,另一方面是瘋狂的屯積原料、糧食、能源,單是原油儲在島內的據雲夠一年之用,這些經濟行為,從市場經濟原則來看,是低效能的行為,也說明日本雖是富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是很高,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日本四處招怨

日本是經濟富國,各國趨貴附勢,希望得到它的幫助,但每每和它一打交道,發現吃虧上當的時候不少,特別是技術的轉移上,令人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感,對外的經援,大多是低利貸款,除了要買日本貨,用日本公司外,由於日圓的不斷升值,實際上是變相的高低貸,再加上前述屬於「傾銷」的競爭手段,使各國生怨。半是為解決美國金融入超問題,半是趁火打劫,日本又進軍美國資本市場,除了大量收買美國公司,購買美國國債,曾到達年銷售量的40%,美國最大的加州的貸款30%來自日本銀行,美國的地產更是日本經濟勝利的戰獲品,有名的帝國大廈,洛克菲勒中心,及加州近20%的商業地產為日本購去。這樣一來連美國朝野都為之側目了。但「冷戰」時期,美國在瘋狂的軍備競賽中,還需日本的助手,因此不但處處容忍,在外交政治上找機會籠絡提拔,日本躊躇志滿,認為自己可由經濟大國上,一躍為政治大國。坐一常任安理會席上。因此外交上緊跟美國。中國六四事件,儘管日本朝野有不同看法,但是跟美國行動,即是實例。

日本經濟大風暴

在冷戰結束後,美國對日本的態度有了根本的改變,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美國經濟的衰退,工業競爭能力的減弱,大批勞工的失業,使得「保護主義」抬頭,對日本的「經濟侵略」已不能忍耐,「仇日」心理逐漸升高。其二美國已成唯一世界霸主,「中國卡」固然無用,「日本卡」也不必重視,美國逐漸運用強勢的軍事外交,為它的經濟利益服務。這兩個原因對依賴美國甚深,而正「如日中天」的日本經濟是當頭一棒。美國經濟的衰退和對進口的限制影響日本不說,美國國防工業的縮減,使日本大量投資的高科技工業受到影響。日本在美國投資的地產業,更是個大失敗。美國又迫日本分攤巨額的波斯灣軍費,負擔美國駐日軍費。不斷要日本改變貿易政策,如年初布希日本之行,即要求日本改善對美出超。同時要求日本經濟增長率不低於3%,以免影響世界經濟。加上的還有一堆來自第三世界的呆帳。

在失去美國熱心的提攜之下,日本國地位一落千丈,在操縱國際政治的核心小圈圈七國會議中,日本被孤立起來,安理會的議席也沒有人再提起。想拉攏德國敘敘昔日「軸心國」舊情,也是「同床異夢」而已,直接的影響是日本股票的指數,從1989年12月29日的38,916點掉到截稿時1992年4月16日的17,959點,從實際上意義,這數值相當於美金二萬億,大於整個歐洲的股票資本市場,或日本每戶承擔六萬美元的損失,而且這跌勢似乎還未到谷底,這不包括據雲的損失更大的地產市場。由於日本銀行進行股票地產的投資買賣,意味著日本銀行遭受巨大的損失。在其特殊的經濟結構下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目前只有幾個途徑出路,即是吸引外資或調回國外投資,或縮緊腰帶減少輸入增加輸出。這都會增加與美歐的摩擦,影響亞洲的經濟發展,使它國外的投資市場更加不利。另外的一個途徑是靠刺激本國消費或增加國內投資,以求暫時解決問題,由於生產設備早已過剩,本國消費市場亦呈飽和,靠這方法,長期來說只有負的效益。總而言之,日本長期來對美國政治經濟的過份依賴,再加對第三世界特別是亞洲近鄰,「只管收穫,不問耕耘」的姿態,已開始嘗到了苦果,能否挽回頹勢,有待其朝野的認識覺悟。

中日關係的前瞻

由於歷史上日本對中國人民多次的犯罪,許多國人痛恨日本,想擺脫日本,忽視日本。但事實上,除了中共建國後短暫的20年間外,自中日甲午戰爭一百多年來,和中國關係最深的就是日本。對中國的影響,不獨是政治經濟,也包括了思想文化,除了因為一衣帶水的近鄰外,同文同種也是一個原因,還有留美學生大都歸化作順民而留日學生則回去影響中國。中日建交後兩國關係又恢復到歷史的軌道上,日本已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貿易額超過兩佰億,每年來華觀光已超過60萬人,中日合資合作項目已達一千九百項等等,都說明兩國關係的密切,而且就目前趨勢來看,這關係會繼續發展下去。但是如果就世界上區域性發展的新潮流來看,若要維持來自歐洲和美洲兩個區域性聯盟的競爭,順應東亞各國互助繁榮的願望,抵禦美國霸權在東亞區域干涉製造動亂不安。作為東亞的兩個大國,合作領導的關係是相當不夠的。日本長期來偏狹而又急功近利的島國心理,而且至今對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過去所犯罪惡沒有愷切的反省,而且依然戀眷美國保護,一部分政客不能跳出作高級「假白人」和藉美國狐假虎威的心態(筆者為公平起見,不得不坦悔,中國人亦不乏此等人),都是妨礙中日和亞太區的進一步合作的。但日本要渡過目前的政經難關,遲早是要尋求中國的合作不可。

江澤民日本此行,可以見到,對目前日本當政者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而是把友誼裁種到更基層的各界人士,顯示了中國長遠眼光的政治風度。在江澤民訪日之前,中國人大通過了包括釣魚島主權的「領海法」,和提出日本侵華賠償問題。不亢不卑的作風,贏得海內外中國人的讚賞。不僅劃了底線,避免僥倖份子撥弄,而且有充分的教育作用。球在日本手上,只能望日本「自求多福」了。

中國在亞洲的新紀元

從戰略意義上來看,中國和南朝鮮,未來的建交,應視為近年來繼兩岸關係的發展的一個新的突破。證明中國的資源、市場、科技、龐大的經濟實力和雍容大度的中華文化是吸引人的,中韓關係受海峽兩岸關係剌激已勢不可止,因為大陸給台灣的有利條件,只有中韓建交才可能實現,反過來台灣當局如果仍蹣跚不前,則大陸優勢,特別是北方一帶的,將為韓國壟斷,特別是韓國對科技的需求量比台灣還大,而且中國科技集中在北方。而這兩個關係又將帶動中日關係一幅「百川爭流」之景隱然欲出。

中國在這些有利的情勢下,除了深化改革,爭取經濟建設,應該放遠眼光,睦鄰交友,把發展東亞區域經濟,作為下一世紀的總目標。中國作為一個有歷史文化,有條件有氣魄的亞洲最大國,「當仁不讓」作為這一宏大目標的領路人是適合的,周圍地區都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不但可以加速自身的經濟發展,而且是抵禦霸權主義製造動亂最好的策略,像中印、中尼發表公報支持中國對西藏主權,排斥藏獨,也是亞洲國家從區域經濟而意識到區域政治的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