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希政權礙難克服三大凶兆

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布希作繭自縛

「一石驚起千層浪」,十月九日朝鮮政府宣佈冒天下之大不韙爆炸了一顆核彈變成這些天世界上最富爆炸性的事件,美國輿論更是沒得平靜的時空了。之所以如此,主要因為十一月初是全國大選國會新議員的日子,為了幫助共和黨走出岌岌可危的形勢,布希總統帶領白宮領導人大力宣揚美國本土安全面臨嚴重國際挑戰,意在提醒選民:只有阻止民主黨獲取國會兩院多數才能保證美國安全。與此同時,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構築親美、「民主」社會政治體制的進程每況愈下,特別是伊拉克局勢失控。伊拉克弄得美國焦頭爛額,倍受布希譴責的「邪惡軸心」的另外兩國也不甘寂寞。先是伊朗恢復濃鈾研製項目向核國目標進軍,現在朝鮮核爆,伊朝兩國的強悍表現都是衝著布希的嚴重「警告」而來,暴露了布希只叫不咬的軟弱底線。

伊朗與朝鮮兩大性質相同的核「挑戰」再加伊拉克變成布希政權不能自拔的泥坑,引起了美國輿論的極大關注。美國幾家大的新聞電視台上簡直看不到其他國際新聞了。共和、民主兩黨政客到處奔走作競選講演,談的也多半是兩伊和朝鮮。二○○二年初布希對國會作國情咨文講演時把這三國突出為「邪惡軸心」,其實當時三國中也沒有哪國刺激了美國,是布希無中生有、不必要地尋找刺激。今天情況恰恰反過來了,是三國變成美國安全的真正凶兆而使布希政權被動。伊拉克可謂布希自作自受,伊朗和朝鮮是看到美國在伊拉克走入死胡同而變被動為主動,對布希政權咄咄逼人。

《紐約時報》十月十五日評論文章指出:十月九日聽到朝鮮一聲核爆布希馬上於十月十日在白宮召開記者招待會,並且在回答如何應對朝鮮挑戰時十一次強調「外交」手腕,甚至批評質問者缺乏耐性而犯了一意孤行、動武心切的毛病,這和他二○○三年急於進軍巴格達時批評強調耐性的德法盟友恰成鮮明對照。可以看出,布希是在和伊朗、朝鮮打交道被後者的針鋒相對打得越來越「和氣」了。一個多月前布希警告伊朗如果不按照聯合國安理會一六九六號決議停止核研究室濃縮鈾工作就會有嚴重後果。他的話音未落伊朗就在八月三十一日宣佈安理會決議無效,好像衝著布希喊了一聲:「你敢!」布希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這一切,金正日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了。十月初平壤發話,說將要試驗核彈爆炸,布希馬上又在公開講演中說:對前途和核彈,朝鮮只能任選其一,選了核彈就會喪失前途。他的話音未落,朝鮮地下核爆就響了。布希又是無可奈何。

華府無法「該出手時就出手」

十月十四日美國FO電視台晚間新聞節目邀請退休將軍對美國向朝鮮動武的可行性發表意見,將領們對(1)封鎖,(2)轟炸,(3)登陸佔領,(4)韓國出兵,(5)暗中顛覆這五大選擇都認為有困難、或者效果不大、或者後果不堪設想,不加肯定,反映出客觀實情大有難處,使華盛頓無法「該出手來就出手」。

按照國際慣例,如果美國派艦隊去封鎖朝鮮港口就等於向朝鮮宣戰,那就會使美國或美國的盟友處於遭到反擊的危險。而且朝鮮不是島國,它和中國接壤,有八百七十英里的邊界。如果中國不參加封鎖,美國海上封鎖就枉費心機了。封鎖還必須有韓國合作。現在安理會通過了對朝鮮制裁的決議,中韓兩國都表示將繼續和朝鮮保持經濟來往。朝鮮的另一鄰國--俄國--從一開始就是朝鮮的背後靠山(兼是包括核武器在內的朝鮮的軍事工業的供應來源),也堅決反對對朝鮮封鎖。美國軍艦單獨封鎖朝鮮只能徒勞無功。

美國當然可以動用飛機與導彈去轟炸朝鮮的核武器工廠與其他軍事設施,但是一則並不掌握準確的情報,二則朝鮮多山,再加朝鮮是「挖掘地道的專家」(這大概是「抗美援朝」時期中國志願軍建立起來的優良傳統),轟炸不能達到軍事目的,卻會傷害平民、破壞民用公共設施,引起國際強烈譴責。最近以色列對黎巴嫩進行狂轟濫炸而變成全球唾罵的對象就是深刻教訓。

美國重複伊戰經驗來進軍平壤、對金正日政權進行「斬首」行動可不可行?將領們認為:無論是戰鬥意志或是對美國作戰經驗,朝鮮與伊拉克都有天壤之別,一九五○年代美軍早就領教過的。更主要的問題是:目前美國的陸戰兵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戰場上已經有周轉不過來趨勢,再要打一場比伊拉克更為艱苦的朝鮮大戰是不可能的。美國國會不會通過,人民不會答應,聯合國更會強烈反對。

讓韓國出兵而美國在後支持如何?問題在於:朝鮮在「三八」停火線上集結了一百多萬軍隊,有非常巨大的炮火威力,可以把將近半數韓國人民聚居的首府漢城(離停火線不過二十餘英里)毀於一旦。在美國無法保證阻止朝鮮強勁反擊的情況下,韓國是不會鋌而走險的。

美國(特別是中央情報局)是名不虛傳的搞暗中顛覆別國政權的能手,但也有一定的能力限制,美國暗中顛覆古巴四十餘年而沒有成功就說明問題。朝鮮金正日政權和古巴卡斯特羅政權相似之處很多,兩者都是共產黨執政、都有堅強的領導核心,都有一大批願意不惜一切保衛祖國的社會中堅。而在美國方面,顛覆古巴可以利用大量的流亡人士,語言上也不會有太大障礙。這些優勢對朝鮮卻不存在。再有,中國和韓國雖然認為朝鮮擁核是個威脅,卻更怕金正日政權垮掉而引起數十百萬難民跨越國境。韓國和中國不支持,美國要對朝鮮搞暗中顛覆就沒門了。

許多國家不願隨聲附和美國

誠然,行家認為美國對朝鮮動武的最大障礙來自中俄兩國。朝鮮核爆後,胡錦濤派了唐家琁為特使去美國和白宮官員密談(還見了布希),唐又在紐約特別和俄國駐聯合國代表磋商。美國嚴厲制裁朝鮮的安理會動議遭到中俄反對,主要不同意以動武威脅。布希在白宮記者招待會上的「和氣」也是美國軟弱性暴露的表現。《紐約時報》評論說:「外交手腕要出自強大實力才能奏效。雖然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軍事強國、經濟也最活躍、文化也出盡風頭,越來越多證據卻顯示許多國家--俄國和中國在內--在戰略上明顯有變(不願隨聲附和美國)。」

也有論者把布希當前面臨的三大凶兆歸咎於布希對薩達姆.海珊政權動武的惡果。諷刺的是:直到去年六月,布希還不斷突出利比亞統治者卡達菲在海珊倒台後害怕了而和美國妥協、放棄其核武器研製項目的事實而沾沾自喜,誇耀它為伊戰的光輝成就。德克薩斯大學教授、克林頓時代的副國家安全顧問斯坦伯格(JamesSteinberg)卻說:朝鮮與伊朗領導人從美軍武力推翻伊拉克政權的教訓中認識到掌握核武器迫在眉睫;美國在伊拉克陷入泥坑更使兩國領導人因而毫無忌憚地挑戰美國。這樣就把布希的寶貝資產變成需要償還的債務了。

布希手中握著軍事王牌卻變得對動武膽小如鼠,被布希一上台就丟掉的外交王牌現在也召不回了。布希是在二○○○年競選總統時得了「ABC症」(「AnythingButClinton/任何東西都可以要,克林頓的一樣也不要」),特別在中東和朝鮮戰略上一反克林頓時代做法。克林頓時代在中東局勢上大施外交手腕,差點沒使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達成和好協定,布希卻對以巴衝突視而不見、客觀上縱容以色列窮兵黷武,在黎以衝突初發時隔山觀虎鬥,使得美國在中東威信掃地。布希本來把敘利亞看成不可接觸的賤民,但為了遏制黎巴嫩真主黨而被迫和敘利亞政府溝通了。可是對伊朗,布希仍然保持拒不協商的態度。《華盛頓郵報》副總編輯伊格納休斯(DavidIgnatius)認為這是不明智的。他說:「朋友之間並不需要談判。談判主要是一種和對手試圖解決問題的手段。」芝加哥大學朝鮮問題專家庫明(BruceCumings)教授認為:朝鮮問題變得如此棘手,布希的關門主義政策應該負責:你不跟他交往,還罵他是邪惡政府,人家怎麼會買你的帳呢?!現在連共和黨內也有人主張美國應該和朝鮮單獨會談了,可是,堅持「staythecourse/照原路走」的布希腦子轉不來彎。這樣沒有迴旋餘地的領袖怎麼能使美國具有外交威力呢?!

反對黨抓住布希三小辮

三大凶兆中,最主要的還是伊拉克局勢的發展。這一發展已經是、將來更會是布希執政的滑鐵盧。如果說,在二○○四年總統競選時,布希陣營還能理直氣壯地宣揚伊拉克戰爭是為了美國本土安全利益而反對他的克裡陣營卻不敢公開對此反駁(因而叫喊不響)的話,現在情況完全倒過來了,是反布希、反共和黨陣營理直氣壯地批評伊拉克戰爭局勢而共和黨陣營叫喊不響了。反對黨抓住的是布希三小辮:(1)伊拉克是布希「warofchoice/選擇的戰爭」而不是為了美國安全的「warofnecessity/必要的戰爭」;(2)伊戰把兵力從阿富汗調走而幫助了「基地」恐怖組織倖存並且發展壯大;(3)把薩達姆.海珊政權推翻後,布希政權(特別是國防部長倫斯菲)犯了一連串的嚴重錯誤,把伊拉克引導到內戰困境,使美國進退兩難。根據伊拉克民意調查,認為美軍佔領伊拉克只能使形勢越來越糟而美軍早日撤退會對扭轉局勢有好處的伊拉克人越來越多。可是華盛頓很清楚,一旦美軍撤退就會有兩種嚴重後果:一是親美的伊拉克勢力有可能全面垮台,二是伊拉克可能變成伊朗的盟國或附屬國,會加重對美國本土安全的威脅。同時,伊斯蘭「聖戰」勢力也會把美軍撤走宣揚為他們的勝利,有可能乘勝追擊而造成對美國本土以及海外的人們與設施的危害。

根據內部資訊,美軍在伊拉克,特別是最近一兩年來,平均每十五分鐘就遭到一次抗美武裝襲擊,襲擊總是有傷亡的。如果假設每次襲擊至少有一個美國士兵受傷,平均就會是每天有九十六個美軍受到傷害,每個月的數字就會接近三千。美國國防部從來不公佈在伊拉克受傷的士兵數字就是因為不能讓公眾知道實際形勢的嚴峻。現在看起來,這嚴峻性有增無減,十月上半個月美國死亡數字達到五十三人(繼續下去就會變成一個月運回一百多屍體),破紀錄了。

切尼死鴨子嘴硬

更嚴重的是:這種戰事惡化的演變是在布希政權吹噓伊拉克局勢取得怎麼怎麼的成就,美國幫助訓練出來的伊拉克軍警怎麼怎麼越來越強大、越來越能夠獨立作戰、越來越能夠分擔美軍打恐與維持治安任務的情形下產生的。副總統切尼早在兩年前就誇口說,抗美勢力已到「窮途末路」,人們現在問他,他仍然不肯改口。在競選中,民主黨政客抓住布希政權沒有迴旋餘地、死不改悔的嚴重缺點大作文章,共和黨政客無法反擊。

共和黨資深參議員、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瓦爾納(JohnWarner)最近從伊拉克考察回來,道出了伊拉克形勢十分嚴峻,他在接受哥倫比亞CBS電視台採訪時說,在伊拉克看到的「有一些前進的動向,卻有很多倒退的動向」。他說,伊拉克已經向失控的方向「漂移」。他建議再看三個月,如果局勢不改善,就應該「changethecourse/換路走」。這對堅持「staythecourse/照原路走」的布希是當頭棒喝,等於在白宮門口扔了一顆炸彈。布希在十月十日記者招待會被逼對瓦爾納的意見作出反應,他只能模稜兩可、失去一貫對提出類似意見的反對派的那種「你不愛國」的盛氣凌人,反倒擺出一副各種建議都歡迎的姿態。行家透露,瓦爾納所反映的,實際上是伊拉克前線指揮官們的一致看法,認為局勢的發展凶多吉少。十月十五日另一名資深共和黨參議員海格爾(ChuckHagel)公開支持瓦爾納的意見。海格爾比瓦爾納說得更露骨:「我們必須找到退出伊拉克的戰略,因為整個中東現在是一九四八年以來最富爆炸性、最危險的。我們(美國)恰在其中央。」估計在今後競選過程中,會有更多共和黨候選人站出來公開和布希「照原路走」唱對台戲的。

本文脫稿時美國國務卿賴斯即將動身去東亞和北京、漢城、東京的領袖商討如何使朝鮮局勢發展不會失控,美國輿論正在等待以布希父子的元老智囊、前國務卿貝克(JamesBaker)為首的兩黨工作組年底對伊拉克局勢發表評估與對策建議(很有可能推動「換路走」)。如果十一月國會改選共和黨失去眾議院或參議院或兩院的多數控制,美國全球戰略就會出現較大的變更,也許美國和朝鮮、美國和伊朗會開展雙邊談判而伊拉克局勢會起較大的變化,一切都在難以預測之中。

(2006年10月16日於芝加哥海德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