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人民怒吼!阿扁政權為何還在?

楊志誠
(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近一個多月以來,施明德先生喚醒了台灣人民的政治意識,啟動百萬人民上街頭表達對扁政權貪污無能的不滿,這在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史上是空前的。由於台灣人民受盡幾百年外來權威的殖民統治及壓制統治,逐漸習慣於「逆來順受」的被殖民特性,就算近幾十年來自主性地推動了民主化,人民在潛意識裡的政治認知依然存在著向權威低頭和妥協的性格。看看當年李登輝下鄉視察,人民還有下跪求助;陳水扁到地方聽取簡報,竟然也有鄉鎮長跪地求補助的情景。再看看當前的政治情境,又何嘗不是如此?阿扁政權的宮廷貪腐,曾經是理想主義的民進黨人應該都是心知肚明的,精明如「四大天王」,還不是「委曲求全」,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置民進黨於傾危之境,凡此種種,那裡像民主體制所主張的人「民」是「主」人的文化型態。所以說,體制易構,文化難塑。

在這樣的政治心理下,真能激起百萬人上街頭,除要佩服施明德先生的動員號召能力之外,更關鍵的因素是人民的普遍不滿已經到了忍無可忍地步,順勢發出怒吼。但是,為什麼阿扁政權還能不動如山呢?很多人都以簡化式的思維歸之於「阿扁的無恥賴皮」。事實上,政治是社會權力的具體表象,不是「是非善惡」的奉祀;正義只會是政治的工具,不會自己推倒任何政權。阿扁政權之所以挺得住,不是因為阿扁站在正義的一邊,主要是社會整體的權力分配並未達到舊結構瓦解的必要條件。這就有必要做更客觀的分析,才能有助於「人民權」在民主體制內的正位。以下就從外在因素及內部因素分別來探討,對於內部因素又可從人民的角度及扁政權的角度加以分析。

台灣在國際上的關鍵戰略地位

儘管很多人一再宣稱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具有獨立自主的特質,然而,從地緣軍事、政治和經濟條件來看,就算台灣真正獨立了,也不具備一個獨立國家的自主特質;這可從台灣的主觀條件及客觀情境加以分析。主觀而言,根據歷史學家葛劍雄的歸納分析,一個獨立國家的基本條件必須在其境內同時具備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及文化中心(獨特的語言和文字),否則就算勉強取得形式獨立,實質的對外依賴也將迫其失去一個獨立國家應該具有的自主性,遲早也將再喪失獨立生存的國家人格。所以,縱使台灣能夠透過形式獨立勉強構築政治中心於境內,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尚無足夠能力在其境內建構其經濟中心及文化中心。換句話說,台灣之生存與發展的機能既然依賴於境外,那麼其政權的維繫也必然會決定於外在的國際情勢。

隨著交通科技的發展,自從海權崛起的年代開始,台灣對世界權力結構的型塑就佔有相當關鍵的戰略地位,對相關國家的國家安全及國家利益能夠提供戰略價值;十八世紀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十九世紀的美國(作為前進中國開放政策的跳板)和日本(西進東南亞的基地,以建構大東亞共榮圈)、二十世紀的美國和蘇聯(圍堵戰略的前沿陣地)、二十一世紀的美國和中國(海陸兩權在太平洋勢力的角逐),都會以操控或影響台灣作為其政策的目標。處此要地,台灣就成了「懷璧其罪」,各強權試圖操控的對象,各種戰略考量及謀略都會傾全力出籠,直接衝擊著台灣;而台灣的國內政情也會衝撞著相關各國的對外發展戰略。如此一來,台灣的國內政情更難獨立發展了,常常決定於外來的影響力。

配合了中國內戰形成台海兩岸的對峙,美蘇冷戰體系造就了台灣的戰略地位,成了美國圍堵蘇聯勢力的不沉航空母艦。冷戰結束後,台灣又成了防阻「中國崛起」和「中國威脅」的戰略緩衝區;相對來說,對於中國崛起後,中國在「面向海洋」的國家發展戰略上,必然會與美國在太平洋的海上霸權衝突和對抗,處此情勢下,台灣又將扮演著關鍵角色。雖然中國對台灣擁有法理主權的正當性,但美國藉著冷戰和中國內戰的歷史因緣,對台灣內政擁有決定性影響力。美國作為一個既得利益者,又要面對中國提出主權正當性的挑戰;何況在當前局勢下,美國還需要善用台灣問題牽住中國,以協助其緩和朝鮮核武問題。因而,對台灣內部政治情勢的發展,美國不能不更加倍關注,絕不能有任何閃失,以防中國藉口推動統一:美國一方面既要繼續維持對台灣的重大影響,又必須守住「台灣不獨」的立場,才能確保「中國不武」,以避免中美之間的軍事攤牌。想當年宋楚瑜膽敢逾越本分衝撞國民黨中常會、李登輝能夠順利繼任總統和黨主席、扶助陳水扁當總統、逼退李登輝的國民黨黨主席、2004年阿扁順利處理掉連任總統的事件,在在都可以感受到美國所揮動的那只可怕的、具有決定性且看不見的手。

華府不讓陳水扁下台

從這次「百萬人上街倒扁運動」歷經一個多月的事實來看,阿扁政權能夠賴著不倒,更能進一步證明了上述的論點。類似的情境,回顧當年菲律賓的馬可仕雖然形式上已高票當選,美國基於戰略考量,竟可以活生生將他拉下馬,也不需重新投票,硬推著柯拉蓉上台。顯然地,美國是鐵了心不願讓阿扁下台,百萬人民的怒吼又奈其何呢?今天,對阿扁的貪腐事件,根本不需要司法調查來確認,大家其實都心知肚明;以美國情報網之嚴密,難道還需要台灣的司法調查才能確認?事實上,已有情報顯示,美國根本就掌握了阿扁所有不法的證據,藉以更能有效地控制阿扁,進而掌握台灣的動向。既然如此,美國更可以基於戰略考量,盡量不讓阿扁倒台。一旦阿扁下台,台灣的政治情勢將陷入戰國狀態,群雄並起,包括民進黨的四大天王、國民黨的馬王、李登輝勢力及這次倒扁運動的新政團,都會藉此竄起,政局肯定將趨於混亂。如此一來,美國將因為失去一個明確的對口而減低其影響力;屆時再到那裡去找一位能夠提出「四不」的領導人呢?儘管阿扁不見得會確切地信守承諾,但至少還有一個承諾存在--有一個著力點可以下手;只要按住阿扁,情勢總多少可以掌握。所以就在阿扁向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重申「信守四不承諾」、取得美國諒解的第二天,阿扁便從貪腐案中走出陰霾,興致勃勃地發啟反制行動。由此觀之,在阿扁的腦中只存在著權力,根本沒有道德或是非的空間;而事實的發展也是循著這樣的軌跡進行。其實,美國這樣的戰略思維也在歷史上一再重複,並不足為奇:當年曹操兵敗赤壁,被逼入華容道,諸葛亮故意放曹,其意亦在防止華北的割據化,及東吳藉此一統天下;1992年老布希兵進伊拉克,本可以順勢推翻海珊政權,但卻挾勝利而退兵,旨在藉伊拉克抑制伊朗,平衡中東的權力結構。幾年之後,小布希再度處理伊拉克事件上,就顯得嫩了點,才會進一步衍生出伊朗的問題;但是,人總會在失敗中學習,這次小布希在處理台灣的問題上,就顯得特別容忍和謹慎,也因而導致了台灣百萬人民的怒吼運動功虧一簣。然而,話說回來,這次運動的失靈難道只是因為美國的因素嗎?

接下來應該回過頭來檢視台灣內部的因素。吾人可以從運動本身及阿扁的對策來探討。如果針對這次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的過程做一個總結,正面來說,施明德先生那種無私無我、發揮大愛的胸懷以及那種視死如歸、剛毅果敢的精神,無異是動員號召這次大規模運動的基本動力。另外就是台灣大眾媒體所發揮的資訊傳播功能,無形中建構了對社會的滲透網路,使之能夠產生持續力。然而,雖然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尤其運動也尚未完全結束,那麼虛心的檢討「革命尚未成功」的原因就顯得更有必要了。

「愛與和平」讓扁吃下定心丸

客觀來看,整個運動的缺失可從三個層面探討:基本路線(或基本精神)、戰略原則及戰術運作。基本路線而言,古今中外的政治運動概都是以推動改革或革命作為其基本路線,其基本精神也都訴之於「大愛」;也就是,為了廣大人民的生存與福祉,不能不革除阻礙的力量。因此,運動的動機是對人民施愛、給人民最終的和平,但是對於革命或改革的對象則應該不留餘地,不應該對他們宣示「愛與和平」。

戰爭或鬥爭有一條亙古不變的原則,那就是「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酷」。當這次運動一開始標榜著「愛與和平」的基本型態時,就已經注定了失敗的結果;宣稱以「愛與和平」的態度為運動的主軸,就有如給了阿扁一顆定心丸,反正不管你們怎麼鬧,只要以「子之矛(愛與和平)」就能堵住一切;這樣一來,對阿扁怎麼會有壓力呢?既然沒有壓力,憑什麼要阿扁下台!

另外,運動採取「反貪腐」的訴求,固然具有道德的正當性,能夠激起情緒,但還是難以煽起熱情,讓運動持續;其主要原因是,道德本身並不具有生存的「直接」意涵,對於一般人的生活機能總還存在著距離──亦即存在疏離感。

其次,在戰略對抗的形式上,很顯然的是倒扁陣營的「城市戰與陣地戰」對上阿扁的「鄉村游擊戰」。在這種戰略形勢下,陣地戰想要取得勝利就必須誘敵進行決戰;應該設法選擇有利的時間、空間和議題,與對方決戰,甚至可以採取個個擊破,累積小勝之後,再規劃一次大決戰,徹底摧毀其政權根基。最後,再來看戰術運作,兵法辟「用間」專章加以論述,是有其用意的;過去,國共內戰時期,中共情報戰的優越性乃決定勝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個多月的倒扁運動過程中,倒扁陣營幾乎都處於戰術被動的不利情勢,每次在規劃街頭的運動前,事先都未能掌握阿扁的心態、動態及他的應變措施,導致每次在決戰時,馬英九都無意中被推進前線,成為阿扁的「馬前鋒」。

陳水扁擺盪在華府與台獨基教派之間

照理來說,反扁陣營在情報戰上應該具有客觀的優勢,包括內心反扁的情資人員、各機關反扁的公務人員及大部分的新聞記者等,只可惜反扁陣營未能將客觀的優勢轉化成主觀的戰術優勢。另外,一個自發性的群眾運動幾乎很難持續到達成最終目標,中國的天安門事件就是一個例子。在一開始時,自發性群眾的聚集代表了其訴求具有了社會性及正當性,但是,如果缺乏戰略性及組織性的規劃,這些群眾將會逐日流失;所以,願景的提出和號召、願景可行性及願景可成性的論證,將成為運動成敗及對人民「愛與和平」能否達成的關鍵。

接下來,也需要做一做知彼的功夫,瞭解一下阿扁在這一次事件的應變對策。顯然地,阿扁也知道自己已失去了大部分的民心,而如果想要渡過這一次的挑戰,他就必須盡一切可能穩住支持群;同時他更瞭解民進黨在現階段還沒有完全失掉民心,尤其對於中南部的大部分選民仍會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從組織戰的角度思考,無論如何一定要設法綁住民進黨,進一步由這個基礎再擴大。

另外,可以爭取而且將成為有力支持的對象就是台獨基本教義派;最後就是設法使國民黨的本土派至少保持中立。如此一來,他的政權才有可能挺得住這次強大的風暴。當然,阿扁也能深刻體會到美國這根大柱子對於他的政權具有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他更瞭解美國人「人助自助」的文化。所以,這當中對他最大的挑戰是要如何突破一個兩難的困境:必須傾向「台獨」路線,又要滿足美國所堅持的「台灣不獨」的立場。

首先,關於綁架民進黨的設計對陳水扁來說並不難。最根本的二大考量是阿扁如果要下台,肯定必須是剩下不滿二年的任期,民進黨才能繼續維持執政地位,掌握執政資源;如果阿扁下台失去執政地位,民進黨也將失去人民的信任,那麼即將於2007年實施單一選區制的立委選舉,民進黨必然全面崩盤,國民黨可能會「整碗捧去」,三十年氣數回不來。其次,阿扁下台,當然要由呂秀蓮接任,民進黨內部權力結構必將全面重組,用雞飛狗跳來形容應不為過。從民進黨整體的角度來說,由於距離下次選舉的時間太急迫,根本來不及與阿扁做有效切割,只能夠先「鞏固領導中心」穩住政局,等2008年大選之後,再來做切割的動作;斬除主席,對民進黨來說,阿扁又不是第一個。也因為這些考量,阿扁就能夠成功地把民進黨綁到2008年任期結束。

陳水扁打死不退,你奈我何?

接下來是拉攏台獨教義派的策略。其實,台獨教義派在台灣社會和政治結構上是居於邊緣地位,基本上很容易取悅而加以吸收。但是,由於過去講了太多的空話,阿扁想要取悅台獨,又不能太過激怒美國,就必須選擇比較象徵性又可以付之行動的策略;阿扁終於選擇了廢掉「國統綱領」和「國統會」、「正名」行政機構等小動作,再加上一些如「制憲」、「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等口號。最後在重要的時刻向美國重申「四不」承諾,以撐住他的政權,主要也是吃定了美國沒有其他的選擇。有了這些安排和規劃,阿扁就可以很篤定地確立他回應這次倒扁運動的基本方針:打死不退,你奈我何?讓你們「愛與和平」到底!

其次,在戰略思考上,阿扁拼全力要設法激起台灣人民對「權力」與「正義」在其內心的評估,並逼其做出選擇,這就是很多人對阿扁的論述不理解也不能諒解的地方:為什麼支持貪腐能夠與「愛台灣」相連接呢?阿扁不愧是一位真能瞭解台灣民情特性的人;這也是其他國家或民族所沒有的社會心理現象。受到幾百年「外來政權」的統治以及移民環境的塑造,台灣人民在生活的直接感受是「權力」對他們的統治和生活的規範,而不是法律的規範,甚至根本不知道法律為何物,也因而形成了對法律的疏離感;所以,台灣的立法委員一向被認為是選來關說違法的,而不是被選來立法的。

另一方面,台灣人民對於「權力」的認知,幾乎都是從被統治的生活體驗中得來的,把殖民者或統治者的「權力傲慢」看成是權力的本質,嚴重扭曲了權力的本質;一般台灣人總是認為擁有權力如不傲慢,那要權力有何用。很少台灣人真正從正面的意義──權力應該用來造服人群和社會──去體驗權力;其實,這才是台灣人真正的悲哀。所以,阿扁、吳淑珍、趙建銘、趙玉柱、陳哲男……等等,甚至還有許許多多的台灣人,都認為權力的傲慢本來就是權力的本質;好不容易當了總統,有權挪用公款本是天經地義的事,國民黨不也是一樣嗎?國民黨還在台灣執政了五十年,為什麼阿扁不行!

當阿扁把台灣人自我執政的權力(本土政權的維繫)與權力傲慢的貪腐放在一個天平上讓台灣人民做選擇的時候,阿扁至少有一定的把握,他的政權將不至於在一夜之間崩解。阿扁深信:台灣人民儘管不會認同他的貪腐,但更不會忍受四百年來首度建構的本土政權在一夜之間傾倒,而讓「外省人」有機會復辟。

當然,隨著政治教育的普及,這種無知的謬論,在當代政治理念的考驗下,確實不值一駁。但關鍵是在當前台灣的平均知識水準,尤其是政治知識的水準下,它依然還有相當程度的賣點;難怪「愚民教育」常常成為威權濫權的基礎,而知識份子又常成為威權者執行權威的障礙。阿扁這一策略能夠多少產生效果,應該也要拜日本殖民統治及兩蔣威權統治之賜。不過,阿扁忽略了台灣所推動的現代化教育及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洗禮,「被愚之民」的比例可能被阿扁高估了,要玩這種「政治之火」也應該小心會「玩火自焚」。

自發倒扁運動幕後的原因

最後,平心而論,阿扁確實是一個搞革命的人,但卻不是一個能夠治國的人。搞革命是搞破壞,只要具有草莽性格,能夠鼓動風潮就行;但治國是搞建設,必須要有知識,甚至還需要智慧,最少要懂得用人,運用組織。阿扁念的書太少,又不肯虛心學習,不懂得建構組織,也不懂得如何用人。以當代的政治現實來說,治國需要憑藉有效能、效率的官僚體系;政權的維繫則需要靠軍權的掌握和支持。阿扁由於對權力本質的誤解,以為一旦透過政治選票取得政權,就可以無視官僚體系的制度和規範,可以為所欲為,甚至可以鬻官轉成私利,也可以犧牲官員福利來換取選票,為其轉成政權。這樣的作為勢必造成阿扁與官僚之間的互不信任,甚至彼此之間形成惡性循環;如此一來,阿扁怎麼可能有效的治理台灣呢?難怪台灣的經濟「奇跡」幻滅了!物價越來越高,人民越來越窮,自殺人數逐日增加,其實這才是這次自發性倒扁運動背後的真正原因。

另外,這次面對如此強大風潮的倒扁運動,阿扁還能不動如山的最大憑藉應該算是軍權在握──這是憲法賦予三軍統帥的合法權力。但是,由於阿扁長期以來反軍方的思維和作為,軍隊並不盡然會無條件的效忠於他,尤其是包括少將級軍官的少壯派軍人。

這次反制倒扁運動的作為,阿扁無意中運用得宜,才保住了阿扁的政權。最主要也是因為倒扁陣營宣示了「愛與和平」,使得阿扁雖然動員了軍隊,但不需要準備攤牌,無形中對倒扁運動發揮了「嚇阻」作用。反過來說,假如倒扁運動以排山倒海之勢湧向扁政權,這個時候逼使阿扁不能不動用軍隊時,一場倒戈相向的軍事政變可能就會應運而生。

另一個使阿扁不必動用軍隊的因素,可能是警力的支援,尤其在侯友宜擔任署長的警察系統,更為阿扁所信任。但事實上,警察系統的情形也與軍方類似,不見得一定可靠。最諷刺的是,馬英九的迂儒作風卻成了阿扁最可恃的靠山,使得阿扁得以靈活運用軍隊的嚇阻,安然渡過這次風暴,豈能不說阿扁真幸運?但是下次還會如此幸運嗎?大家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