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訪東京

克里斯多佛.葛里芬著‧福蜀濤譯


7月10至13日,台北市長馬英九訪問了橫濱與東京,他的顧問稱此行系藉機「完整而清楚的向日本友人說明國民黨的政策。」〔註1〕這是馬英九當選台灣的國民黨主席以來,第一次有機會訪問日本,他因得到國民黨主席這個位子而在2008總統大選中先馳得點。

會有此行,另一層考慮是再向日本介紹馬英九,他在日本的台灣通眼裡有「反日親中」聲名,這一聲名有礙他成為總統後與日本交涉的能力。

7月的訪問也趕在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出爐前。以目前台日關係的模式,台灣政府中人很難接觸到日本官員,政黨領袖可以會晤到高層,但不能與首相見面。今夏就成了馬英九的最佳也可能是最後一次機會,與那位2008年後很可能跟他平起平坐的人見面。

馬英九的訪問及其餘波,暴露他與日本關係存在不少問題。

馬市長的日本問題

在日本,對馬市長有迥然不同的兩種看法。像在大部份亞洲地區,他這個政治人物,以英俊、聰明、言語清晰聞名。甚至有個網站「帥哥馬英九照片集」,由(聲稱非關政治的)日本迷架設,網上有他各式穿著的照片,包括CQ雜誌台灣版(寫真)赤裸封面照片。〔註2〕

然而在台日有關釣魚台爭議中,多年來他一直很活躍,因此成了日本政界的批評對象。最近強烈批他的是日本歷史學者水谷尚子,在保守派月刊《諸君》發表題為《馬英九:比胡錦濤更有魅力更反日》文章。水谷尚子追蹤馬英九學生時代對日本的負面看法,燒國旗,組織反日示威,到今天還是著名的批評日本人士。〔註3〕

馬英九訪日之際,《中日新聞》言論版刊出的評論中,政治評論家迫田勝敏擔憂「台灣開始反日的一天」。他指出,馬英九擔任主席後,國民黨總部掛起紀念日本殖民時期抗日領袖的巨照,為日本皇軍戰死的高砂義勇隊慰靈碑設在台北縣,也在國民黨主持縣政後移走。〔註4〕

日方對哪天馬英九領導後台灣的方向有疑慮,他造訪前的聲明,對減輕這樣的疑慮沒有什麼幫助。去年紀念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0週年的系列活動中,馬英九宣稱日本「竊取」爭議中的釣魚台(TaipeiTimes,2005年10月26日)。他還在演說中稱譽積極反日人士,捐贈三千美元協助原住民代表到聯合國控訴日據時期日本虐待台灣原住民。(新華社,2005年10月26日,中新社2005年10月26日)

馬英九有關爭議中島嶼及日本殖民歷史的說法所以值得重視,是因為這些說法不僅有與日本漸行漸遠的危險,對黨與黨間壁壘分明的有關台灣這個島的「身份」之爭也關係重大。固然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有共同抗日的歷史,但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兵敗逃到台灣,建立軍事獨裁政權之前,許多台灣人回憶起日據時期來,覺得還算是相對平和與繁榮的一段時光,舉例來說,因抗日活動而為馬英九稱道的人,實際上不少是在1947的屠殺異己中被殺。(中新社,2005年8月21日)

台灣重申一己獨特的文化與政治認同之際,國民黨也努力在證明這個黨的台灣淵緣。抗日立場,像釣魚台之爭中的立場,確立國民黨自己的台灣民族主義招牌,卻把國民黨與陳水扁及執政的民進黨區隔開來。馬英九對日本的批評一般也在間接批評陳水扁,像最近的釣魚台漁權之爭中,他就呼籲總統「以戰逼和」。(TaipeiTimes,6月24日)

不管他過去的歷史,馬英九七月的日本之行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藉以澄清他看來反日的立場,積極開始與台灣最重要的民主鄰邦建立新關係。

再介紹馬英九

馬英九宣佈他將訪日時,針對他此行的目的與結果,台灣媒體一片揣測之聲。幾乎所有觀察家都同意,他是藉登上國際媒體頭條鞏固2008總統選舉的聲勢,與早先訪美訪歐的作法沒有兩樣。第二個問題是採取行動掃除他在東京眼裡的反日形象。

像所有高明政治鬥爭一樣都是代理人先開打,陳水扁民進黨與國民黨的高幹在與日本維持什麼樣的戰略關係上先展開激烈攻訐。首先,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賴怡忠在政論文章《美日戰略清晰馬還模糊?》中辯稱,美國總統布希與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都採取邁向戰略清晰的步驟支持像台灣這樣面臨戰端的民主國家。〔註5〕

照賴怡忠的說法,華府從「戰略模糊」轉向更清晰的防衛台灣承諾,對美國的立場,東京也跟著從「支持模糊」改成「支持清晰」。賴怡忠的結論:「雙重清晰」的結果是台北現在必須與美日聯盟,促成「『美日同盟』全球化脈絡對台海的關切,目標就不僅是台海的和平,還包括兩岸民主。」馬英九支持與華府、北京及東京保持「友好但戰略模糊」(《良好關係的「戰略模糊」》)的關係,是沒必要的拋棄台灣最親密的盟邦而自尋災難。

針對賴怡忠的評論,國民黨發言人鄭麗文提出反駁,指斥賴怡忠的論點是「冷戰的戰略思維」。她反駁道,加入美日的軍事同盟會更危險,這樣做只是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危險的信號,即「台灣是中國大陸的敵人」而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註6〕

鄭麗文更深的論點是美日可以對中共採取競合互用的兩面作法。但是身為小國的台灣,卻明顯缺乏同時採取兩種戰略的能力。她的結論:當美日同盟與中共發生衝突時,台灣要避免成為戰爭最前線的犧牲,只有集中精力改善與北京的政治關係。(鄭麗文原文為「致力於兩岸關係的改善,以創造有利於台灣永續發展的空間。」)

是在這一戰略辯論,以及這一辯論對將來台灣與日本關係發生巨大影響的背景下,馬英九於7月10日飛抵東京。

儘管在機場因日本官員拒絕給市府官員與國民黨代表團團員同樣的通關禮遇而發生小小爭議(一場小爭執引發後來台北市議會針對馬英九動用市府經費,實際上做國民黨外交的一場辯論),此行公開的外交方面畢竟成功拜會了橫濱市長中田宏(7月11日中新社;TaipeiTimes,7月24日)。雙方同意共同舉辦「中日演講比賽」,雙方互用對方語言講演,輸的一方要捐一萬美元支持學生的交流。(TaipeiTimes,7月17日)

不過在他更實質的拜會中馬英九遇到麻煩。在與日本國會台灣小組的會議中,詢及2005年任黨主席的連戰訪問北京,是否預示「第三次的聯合陣線」,這令人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共聯合對日本作戰。另一位議員提醒馬英九,「如果台灣領導人不對反日運動作出反應,則反台運動有可能在日本出現。」〔註7〕據報他在這次與日本國會議員大型會議的結語是「不同民主社會出現不同意見是很自然的事。」並沒提出如何修補這些歧異。〔註8〕

沒有進行的會面

非常奇怪,馬英九東京行一直沒把立場說清楚。他回到台北第二天,《中國時報》刊載一則報導,揭露馬英九與時任官房長官安倍晉三的秘密會晤。這則報導指出,安倍藉機「當面表示堅決反對台灣獨立」,慨歎李登輝這類政客的影響,日本人受他們影響而認為台灣人要尋求獨立。〔註9〕

這篇報導還指出,馬英九為減輕安倍的憂心,還提出2004年公投結果,在公投中台灣人像是與安倍一樣反對台灣獨立,贊成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據稱安倍的反應是「鬆了一口氣」。〔註10〕

回到日本人對台灣的誤解,這則報導稱,安倍當時再提起「李登輝效應」對日本年輕國會議員的遺害,並表示對「馬英九效應」有很深的期待。〔註11〕(《中國時報》原文:很多國會議員太年輕,受到「李登輝效應」影響太深,導致對台資訊被誤導,希望未來也能產生「馬英九效應」發揮一定作用。--譯者)

《中國時報》這篇報導在台灣政壇掀起兩個多星期的騷動。篤定為日本下屆首相的安倍有意要改變日本的對台政策?日本要從長期以來的不支持台灣獨立變成反對台灣獨立?真要這樣,亞洲一大戰略上的變化正在發生,同時表明國民黨在與日本打交道時選擇了對的戰略。

8月3日保守的日本報紙《產經新聞》終於刊出安倍親信放的消息,指出《中國時報》的報導「沒有事實根據」。馬英九在東京時,兩人非但沒有面對面會晤,就是安倍表示「歡迎馬英九到東京訪問」的十分鐘電話會談中,有一半時間「在不斷做解釋。」〔註12〕產經的報導還指出,對源自馬英九陣營的虛構,安倍頗感不悅,尤其在台日敏感關係制約下,他的辦公室也不方便正式出面駁斥。

也是我們的問題

馬英九與國會議員各說各話的會晤才結束,他的團隊據報已強調「即將會有更進一步的會談」。〔註13〕馬英九以應付颱風為由縮短7月的訪問行程返回台北,為他明年初再訪日本提供絕佳理由,這也正是他的作法。馬英九訪日的混亂有待釐清,不管2008總統大選結果如何,東京與台北在戰略上彼此需有更清楚更深入的瞭解。

近幾年台灣充斥的自殘政治早已傷害島上自衛能力,現在更威脅到與東京、華府進行三邊合作的前景。美日同盟邁向更鞏固的區域戰略合作之際,鄭麗文,馬市長與其他國民黨高層採取的戰略模糊立場,表明國民黨候選人贏得2008總統大選後,台北有被撂到一邊的危險。

再訪東京,馬市長有絕佳機會請教日本戰略家,瞭解他們如何看待美日聯盟的發展,以及這一聯盟對台灣安全、經濟及未來政治上的意義。

當然,他還欠中田宏市長一場演講比賽。

(作者Christopher Griffin是美國企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註1〕鄭麗文,《什麼是台灣安全新思維》《中國時報》,7月10日
〔註2〕帥哥馬英九照片集。;9月19日。
〔註3〕水谷尚子,《胡錦濤「色男」「反日」馬英九》《諸君》38,no.3(2006年3月號),211-217.
〔註4〕迫田勝敏,《台灣反日》《中日新聞》,6月28日;(迫田勝敏實為東京新聞的評論員--譯者)
〔註5〕賴怡忠,《美日戰略清晰馬還模糊?》《中國時報》2006年7月3日,
〔註6〕賴怡忠,同前注。
〔註7〕長谷川周人,《台灣馬英九台灣國民黨主席訪日成果……「反日.親中」拂拭至》《產經新聞》2006年7月14日;
〔註8〕同前注。
〔註9〕蕭旭岑、何博文,《安倍晉三會見盼「馬英九效應」》《中國時報》2006年7月14日;
〔註10〕同前註。
〔註11〕同前註。
〔註12〕《產經新聞》,《「安倍、麻生氏馬氏支持」事實無根報道、困惑》,2006年8月3日。
〔註13〕同〔註7〕

〔出處:Christopher Griffin Posted:Thursday,October5,2006 ARTICLES China Brief Publication Date:October4,2006 http://www.aei.org/publications/pubID.24983,filter.all/pub_detail.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