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反思的美日東亞政策

兼評美企業研究所葛裡芬對馬英九訪日的看法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


美國保守派重要智庫企業研究所的研究員克裡斯多佛‧葛裡芬(Christopher Griffin)在上月發表了一篇專文,評論今年七月馬英九的日本之行,頗多負面看法。究竟馬英九對日立場為何?日本之行說了些什麼話?對今後美日中台關係有何影響?頗值研析。不過首先還是讓我們看看馬英九日本行的立場,以及葛裡芬的主要評論。

一 馬的表現與葛裡芬的評論

從求學時代到現在,馬英九對日本的態度廣為人知。雖然他也認為日本是中華民國應極力爭取的國家,但是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諸如釣魚台的主權歸屬、日本侵華與殖民台灣的歷史錯誤、對南京大屠殺等犯行的拒不承認、對慰安婦賠償的堅不理睬,馬英九都持反對的立場。這一態度已經讓日本不安,加上連戰訪問大陸之後,國共兩黨關係回溫,更讓日本政府忐忑於國共合作,聯手對日的可能。在這種氣候下訪問日本,馬英九所受考驗相當嚴峻。

馬英九日本之行,雖然放低身段,四兩撥千金的以想做個「知日派」來回應「反日派」的詰問,以「維持台海現狀」來化解對其親中立場的置疑,但是在原則性問題上,如領土主權、歷史真相等,其一貫立場絲毫未動搖。甚至面對極右派的石原慎太郎,還直陳歷史錯誤要承認,小泉應停止參拜靖國神社。

在上述背景下,葛裡芬以為馬英九此次日本之行有下述幾點應該檢討。

第一,馬英九未趁訪日之行澄清他的「反日立場」殊為可惜。葛裡芬所謂的「反日立場」,就是指馬英九在釣魚台領土歸屬上堅持中國主權,在日本殖民台灣歷史上堅持回歸歷史真相。葛裡芬甚至認為馬英九的動機是源於內政因素,在與民進黨做區隔,主張不同於後者的「國民黨的台灣民族主義」,他認為此一態度將會造成疏離日本的危險。

第二,強調在連戰訪問大陸,國共兩黨關係大幅改善後,日本懷疑馬英九及其代表的國民黨有向中共傾斜的可能,國共可能形成抵制日本的共同陣線。他引述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賴怡忠的主張:台灣必須與美日合作,建立區域同盟,引導中共走向民主,確保台灣安全,國民黨應放棄其在此一問題上的「模糊戰略」。又引用國民黨前發言人鄭麗文在馬英九訪日前的報紙投書,駁斥賴的想法是「冷戰戰略思維」,認為這麼做將向中共傳遞錯誤訊息,使後者認台灣為敵,使中共對台威脅的預言成真。葛裡芬暗示鄭麗文的說法恰好坐實了馬英九向中傾斜的政策取向。

第三,指陳台灣內部的政治分歧可能影響到台灣與美日三邊合作關係的前景,並直指就是國民黨的這種「戰略模糊政策」,可能造成台灣被美日冷落。

第四,批評馬英九陣營對媒體放出訪日之行曾會見安倍晉三、麻生太郎等日本重量級人物,引述後者等言談觸及「日本不支持台灣獨立」、「李登輝、民進黨人對日傳遞了台灣人都支持台獨的錯誤訊息」等並非事實,並因此造成後二人之不滿。

除了第四點評論格局較小,並涉及雙方默契,有無難以證實,不值得探討之外,其他三點扣的帽子都很大,有必要說清楚。

二 美日扶台制中,葛裡芬代言

葛裡芬的評論充分反應了美國保守右翼的立場。

當前布希政府處理國際關係的最高目標是維持美國霸權於不墜,確保美國在各個區域的利益不受侵蝕。在這個目標下,除了反恐之外,首要之務就是保持各個區域的權利平衡。

在東亞這個區域,中國大陸的崛起無疑給予美國極大的威脅,因為後者不僅可能打破區域內的平衡,還可能在全球場域侵蝕美國的影響力,是美國不得不防的。破解這一威脅,美國採取了兩個策略,一是強化美日安保同盟體系,二是利用台灣牽制中共。

前一策略促成95年台海危機後,美日於1996年在東京發表《美日安保共同宣言》,並於翌年修訂1978年的防衛合作大綱,誕生《美日防衛合作指針》。此一防衛合作新指針把「周邊有事」概念納入安全保障條約,雖然沒有明說,其實已經把台海涵蓋其中。此一防衛合作大綱重點在於,日本「周邊有事」時,美日兩國的角色畫分與合作模式。日本政府也據此制定《周邊事態法》以及《周邊有事關聯法案》。安保條約因此強化。

後一策略促成美日長期支持台灣獨派勢力,特別是對陳水扁台獨政府的支持。不過台獨政府從2002年來一連串挑戰台海現狀的言行,諸如「一邊一國」、「公投」、「正名」、「制憲」、「終統」等也頗讓美國不悅,甚至打壓。雖然如此,在中共《反分裂國家法》呼之欲出時,美日兩國還是為了維護台灣,在2005年2月19日「2加2會談」後發表共同聲明,聲稱「台灣海峽的安全問題將是兩國的共同戰略目標」。這是日本第一次清楚對台灣問題表態,也是美日兩國在台灣問題上政策的清晰化。

回顧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的東亞政策,始終是「扶弱抗強」,不容此區出現太強的國家,出發點都在維護美國利益。自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美國助中抗日,韓戰後則改為扶日抗中。韓戰迄今,台灣則始終是美國另一顆牽制中共的棋子。這顆棋子如果聽由美日同盟擺佈,戰略上可以堵住中共東出太平洋,政治上可以牽制中共百萬大軍,使其無法放手拼內政外交。在美日眼中,台灣這個馬前卒何止數十萬雄兵。

兩蔣時代,台灣雖然也要依賴美國,交好日本,但更清楚美日兩國也需要台灣,所以原則問題,諸如釣魚台主權,堅持不讓。但自李登輝到陳水扁,或是由於皇民化的戀日情結,或是由於意識型態上的仇中媚日,或是基於台獨建國的需要,對於美國的一面倒固不在話下,對於日本更低聲下氣,完全不顧自身利益。台灣政府在釣魚台問題上處處退讓,不談主權只談漁權,甚且有「釣魚台本來就是日本的」這種喪心病狂的主張。對於日本政府否認侵華史實,竄改教課書,參拜靖國神社,更無一語譴責。

在這種背景下,一向強調釣魚台主權,不忘日軍侵華歷史的馬英九訪問日本,日本右派軍國主義者自然希望藉由近距離觀察他,擠壓他,看看能否讓馬英九做某種程度的調整,能否給他們一個較能接受的說法。除部份「馬迷」外,日本政府與媒體對馬英九是高度疑慮的。

至於美國,已經在馬英九稍早的訪美之行中給予口試,雖然對馬也有「親中」的疑慮,但大體上還算滿意。這是因為第一,與陳水扁相較,馬英九與美國有共同的語言,沒有誠信不足問題。第二,台美之間沒有像台日之間有那麼多利益衝突與歷史糾結。既然如此,何以身為美國人的葛裡芬對馬英九的對日立場如此不放心?那當然是著眼於美日同盟的整體利益。

三 葛裡芬評論的謬誤性

葛裡芬對馬英九的批評,完全是站在日本右翼政府及美日同盟的利益上看問題,絲毫不曾為台灣著想,也完全站不住腳。

第一,馬英九當然不是在搞什麼「國民黨的台灣民族主義」。先說領土歸屬,釣魚台誰屬,歷史證據可以說話,不是日本可以片面主張。遠的不說,葛裡芬至少應該去仔細讀一讀當年美國將釣魚台轉交日本時說了些什麼話。這裡限於篇幅,不展開來談。至於日本侵華、殖民台灣等歷史,斑斑血淚,不容否認,台灣追念本地抗日先烈有其正當性,這是反侵略、反壓迫的行為,不是搞什麼「民族主義」。葛裡芬對日本政要到靖國神社祭祀發動侵略戰爭的戰犯,為什麼不說那是「日本軍國主義復辟」?「大和民族主義高漲」呢?為什麼兩套標準呢?

第二,批評馬英九、國民黨向中傾斜,可能與中共形成抵制日本的共同陣線,這也自相矛盾。美日都說希望兩岸改善關係,化解緊張,確保台海和平。但是卻又對連戰訪問大陸,連胡會建構了國共兩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共識,緊張莫名。害怕兩岸走得太近了,會形成對抗美日的共同陣線。這不是矛盾嗎?在東亞地區,每一造當事者都有其自身不同的利益,美日的利益並不完全等同台灣的利益。台灣如果完全依附美日,充當美日箝制中共的馬前卒,那會引來中共更高的敵意,對台灣的安全威脅更大,決不是區區軍購可以去除的,對台灣而言才真是求安反危。台灣不想與中共聯手反制美日,但是也不能與美日聯手反制中共。台灣太小了,兩大之間難為小,只有採取中間路線。美日何必多慮?

第三,推斷馬英九對日本的「戰略模糊」會造成台灣被美日同盟邊緣化,這更是無稽。台灣在美日同盟中本來就是處於「邊緣」角色,俯仰由人。無論是日本的「周邊有事」政策,還是進一步的美日「台灣海峽的安全問題將是兩國的共同戰略目標」的宣示,都未將台灣正式納入安保體制,台灣並不是安保體制的正式成員。台灣不能確信,在利益交換對美日有利時,美日一定不會將台灣作為與中共交換的籌碼。台灣也不能排除,當衡量介入台海武裝衝突沒有充分把握或犧牲太大時,美日可能抽身不管台灣死活。如此,維持對美日的「戰略模糊」政策,避免刺激中共,從對手的不確定性中拉高自身身價,實為一正確選擇。

四 需要反思的美日政策

葛裡芬對馬英九日本行的評論,反映出美國保守主義者僵化的冷戰思維。其實,蘇聯崩解後,冷戰結束,美國早已天下無敵,「冷戰思維」也可以壽終正寢。但美國一直在尋找下一個對手,中共不幸雀屏中選。只是這樣的尋尋覓覓,草木皆兵,大有可能使預言自我實現。其實美國忽略了真正的對手實在是美國自己,今日美國陷入這樣的國際孤立,成為恐怖主義攻擊的標靶,第三世界眼中的過街老鼠,都是美國自己政策造成的。

美國在成為單極超強之後,如果能行「仁政」,如尊重不同文化與宗教的國家獨立自主的制度選擇權,公平解決國際上糾結難解的紛爭,以溝通取代與所謂「邪惡國家」的強勢對抗,增加對第三世界的援助,減少對這些國家的干預,徹底落實國際法主權平等、不介入他國內政的規定等,相信美國唯一超強的地位將無任何國家可以挑戰。

美國不此之圖,反其道而行。對伊斯蘭國家的敵視、強行價值輸出,對以巴、以黎等衝突,長期持偏袒以色列的不公正態度,動輒以武力或壓力解決「邪惡國家」問題,對第三世界的強勢干預,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公然藐視違背,使美國做為國際社會領導者的地位無從建立,反而被視為是國際社會的大惡霸,名實相符的「恐怖國家」。

美國為首,日本傚尤。做為區域大國,日本應該可以發揮更高的影響力,維護日本利益。但保守軍國主義在日本政壇與民間的抬頭,使此一可能大打折扣。日本從未像德國一樣,真心為二戰時期的暴行懺悔。特別是這五年多來,在小泉執政之下,右翼勢力大幅抬頭,毫不掩飾內心真實想法,每年參拜靖國神社,祭祀二戰中罪大惡極的戰犯;修改教課書,為二戰作歷史翻案;對二戰中的暴行完全否認等。種種作為都讓在二戰中被侵略的亞洲國家,特別是受害最嚴重的中韓兩國,在二度傷害之餘,忍無可忍。日本與中韓的雙邊關係因此降到谷底,日本在亞洲的影響力也因此受到削弱。

保守的日本政府對中共的崛起,一如美國充滿疑懼與威脅感。為了對抗中共,日本在1999年5月通過了《自衛隊法修正案》、《周邊事態法案》和《日美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修正案》等,擴大了美日軍事合作範圍,2005年又明確宣稱台灣安全是美日共同戰略目標。為了壯大自己,日本積極推動修改戰後的「非戰憲法」,擺脫國際約束;發動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以期成為「正常國家」。

中日政治關係在過去這幾年來急遽下降,就是由於日方對其在二戰中公認的侵略者的角色重新翻案所致。而日本之所以大做翻案文章,是因為右翼政府要擺脫戰爭犯罪下的內疚神明,外慚清議感覺,能夠理直氣壯的整軍修憲,重新出發,與中共搶奪亞洲的龍頭地位。但這樣的強勢作法,除了使東亞國際關係惡化,其他亞洲國家心生疑懼,美國為中日、韓日關係感到憂心外,也使日本常任理事國的道路更為坎坷。

反之,如果日本政府能為二戰錯誤衷心認罪,誠心道歉,就像德國一樣,相信更能贏得亞洲國家的原諒與友誼。中日韓本來就是兄弟之邦,唇齒相依,共同攜手,當能使亞洲的政治更安定,經濟更繁榮。

五 演化中的中台美日四角關係

由於台灣政局發展,上述四角關係格局不變,但未來會有微調。主要是2008年如果台灣再度出現政黨輪替,國民黨在兩岸政策上將與民進黨有所不同。

恪於馬英九並不具有如其自誇的「導引民意」的能力與魄力,統獨實力短期內不會大幅調整,「維持現狀」仍是台灣民意的最大公約數,這一點美日可以放心。但是國民黨在兩岸交流上一向比民進黨積極自信,所以政黨輪替後,兩岸直航、全方位交流與合作將啟動。在連戰打下的基礎上,兩岸關係朝向良性發展,可以預期。兩岸一定程度上的關係緩和,只要不涉及統一,美日也將樂見。

國民黨不會在兩岸關係上給美日添亂,美日也不必疑懼國共形成對抗美日安保的聯合陣線。眼前台灣不論何人執政,在內外氣候未形成前,誰都不敢如此做,馬英九不敢,大陸也不會往這方面操作。對大陸而言,只要一個友善而不仇中的台灣,為統一留下一個希望與空間,只要台灣不做「帝國主義的馬前卒」,胳臂肘往外彎,就已經心滿意足,並不奢望台灣短期內有更超過的反應。只是馬如執政,美日也應該瞭解,操作國民黨反中也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