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問題最終解決關鍵不在主權爭議

解讀馬英九的總統就職演說

鄭海麟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國際間期盼已久的馬英九「五二○」總統就職演說終於出爐了。對於這個演說,各界反應不一。首先,作為反對黨的民進黨立委蔡煌琅認為:「整篇演說雖然看到了馬英九的慷慨激昂,但是內容謹慎,了無新意。口號願景相當多,同時也沒有主權論述的積極性,馬所談的和解,只有『自我矮化』與『一廂情願』的自我陶醉。」另一位在民進黨內擔任黨團副幹事長的管碧玲也指出:「馬英九在演說中激憤地說要慶祝中華民國開國一百週年,還援引國父孫文作為正統,將國家定位退縮到國共相爭的架構,令人質疑馬總統的國家定位是立足於台灣,還是立足於中國。」兩位民進黨代表人物的批評,如果站在「台灣立國」的立場來看,是非常中肯和有見地的,具體分析容後補述。

其次,作為藍營大部分人士則持肯定態度。國民黨立院黨團首席副書記長張碩文認為,馬的演說「四平八穩」,對兩岸也釋出善意;新黨主席郁慕明則指出,馬的演說平實但有信心,有方向,尤其是馬提到的「族群和諧、廉能政治」,這是說出了人民心中長久以來的願望。馬英九在演說中連續說了兩次中華民族,又提到台灣是他生長的故鄉,親人埋骨所在,並感謝台灣對他這位戰後新移民的包容、栽培及擁抱,這是馬說出「實話」,實話是會感動人民的。

至於大陸方面的反應,北京學者表示,馬英九的就職演說對兩岸關係充滿善意、和解,給人很好的印象。又說,兩岸關係最基本點是「堅持九二共識」,馬英九講的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大陸對此有「同」有「異」,大陸看上的是「一中」,「一中」是關鍵,馬英九這麼講「大陸就寬心,放心了」。顯然,大陸方面對馬的演說評價是正面的。

以上台灣島內外不同黨派對馬英九演說褒貶不一,然而,馬在就職演說中對眾所關注的兩岸問題究竟說了些什麼?它與陳水扁的大陸政策有何不同?與大陸存在著那些距離、隔閡乃至障礙,這才是馬英九上任後所應面對的關鍵問題所在。

馬英九在題為《人民奮起、台灣新生》的就職演說中,就目前的兩岸關係指出「政府將以最符合台灣主流民意的不統、不獨、不武」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現狀。今後政府要繼續在「九二共識」基礎上,以「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立場,盡早與對岸恢復協商,尋求兩岸共同利益的平衡點。

上述這段話,可視作馬英九執政後的兩岸政策的總綱。具體又可歸納為如下幾點:(1)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主張」;(2)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現狀;(3)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岸對話協商。它向大陸釋出的善意是不搞修憲的法理台獨;至於強調「九二共識」的要害就是要雙方擱置「主權爭議」。而這個「主權爭議」,按筆者的理解應是指「領土主權」的爭議。也即是「台灣是否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或一個省」的爭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台灣無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和一個省。但按照中華民國憲法,大陸和台灣都屬中華民國的領土。而「九二共識」的最大貢獻,則是使兩岸政府都認同大陸和台灣都是中國(或曰傳統中國)的一部分。嚴格說來,「九二共識」最關鍵的是解決了「領土主權」爭議部分,即海峽兩岸政府都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民進黨否認有「九二共識」,關鍵點也就是要否認台灣的「領土主權」不屬於中國(甚至傳統中國)的一部分。

在解決了「領土主權」爭議方面,馬英九在演說中強調他所代表的台灣政府未來「也將與對岸就國際空間與和平協議進行協商」,指出台灣將以「尊重、自主、務實、靈活作為對外爭取國際空間的指導原則」;同時又強調:「台灣要安全、要繁榮、更要尊嚴,唯有台灣在國際上不被孤立,兩岸關係才能向前發展」。

馬英九以上這段話,是要向大陸方面傳達這樣的信息:作為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選舉產生的新政府,有代表其選民行使對內對外事務的「主權權利」。由於其所代表的台灣新政府具有很高的合法性,在其代表台灣人民行使對內對外事務的「主權權利」(舊稱「治權或曰管轄權」)時,必須獲得大陸政府的尊重乃至協助。與陳水扁政府不同,熟悉國際法的馬英九深知,台灣要在爭取國際空間方面有所進展或突破,首先必須取得大陸的諒解,協助和支援,否則將會一籌莫展和完全不可能。因此,馬英九在「領土主權」問題上一再重申「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表明無意與大陸分割領土,目的乃是要取得大陸的諒解,以換取大陸對其爭取國際空間方面的協助和支援,這未嘗不是一種務實的做法。正因如此,馬英九在演說中特別提到:「胡錦濤最近三次有關兩岸關係談話,都與我方理念相當一致」。為此,他誠懇呼籲兩岸應和解休兵、相互協助、彼此尊重,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以中華民族智慧之高,台灣與大陸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

質言之,馬英九大陸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以認同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領土主權 」不分割),取得大陸的諒解、協助和支援,最終目的是要使台灣新政府在行使對內對外事務的方面獲得完全的「主權權利」。這種「主權權利」的行使,既包括對內事務的管轄權(亦稱「治權」);亦包括對外事務的外交權和參加國際組織等。它既是主權的一部分,又不完全等同於主權。也有學者稱它為「主權的行使權」。它是主權中可以讓渡的部分,在國際間有很多案例可循。特別是在聯邦制國家中,往往就是通過某些「主權權利」的讓渡來達到維護一個國家的主權完整和領土不可分割之目的。它既是歐美國家由「邦聯」走向「聯邦」的舊途徑;也是二戰後分裂國家或分治政治實體處理相互之間關係的新思維。大陸和台灣方面都不妨花功夫進行深入研究。

最後,必須指出的是,馬英九在演說中雖沒有談到「終極統一」問題,但他也談到「兩岸問題最終解決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他盼望中國大陸能繼續走向自由、民主、均富的大道,為兩岸關係的長遠和平發展,創造雙贏歷史條件。

這裡的所謂「兩岸問題最終解決」,也就是「終極統一」的另類表述。因為前面已強調台灣主流民意是「不統、不獨、不武」,當然在整篇演講中就不可能提「終極統一」問題,否則便是自相矛盾。不過,值得著重提及的是,馬英九在這裡強調兩岸問題最終解決關鍵不在「主權爭議」。此話可作如下兩種解讀,一是馬英九承認台灣與大陸同屬於中國一部分的「九二共識」,因此,兩岸在「領土主權」方面根本就沒有分割,所以不存在「主權爭議」。二是馬英九承認兩岸人民屬中華民族,目前雖然分別處於生活方式和核心價值不同的社會制度下,但只要兩岸都朝著自由、民主、均富的大道邁進,兩岸將不統而統,也就不存在「主權爭議」的問題。後一種的解讀,也可理解為在馬英九的認知裡,目前的兩岸現狀就是「一族兩制」或「一國兩制」(「領土主權完整的傳統中國即中華民族,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可見馬英九的「兩岸問題最終解決關鍵不在主權爭議」,此話深藏玄機,十分耐人尋味。兩岸如能朝著相互諒解和善意方向發展,定能走向雙贏,共同開啟和平共榮的歷史就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