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評馬英九的兩岸政策

從人事佈局與就職演說談起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


馬英九當選以後,社會上一片期待,除了希望馬英九能兌現振興經濟的支票外,並希望兩岸關係能獲徹底改善,不僅有助於解決台灣經濟問題,更能使台海安全得以確保。但先是馬英九任命台聯前立委賴幸媛出掌陸委會,跌破大家眼鏡;再來是對美聯社「終生不統」的談話,讓人愕然;就職演說雖然看似四平八穩,但機峰處處。這一切無不引起內外猜測,究竟馬英九的大陸政策要往何處去?

其實,要分析馬英九的政策走向,首要從馬英九的心理層面切入,因為無論人事佈局或涉陸談話,反映的都是馬英九內心深層思維。其次才是內外因素的牽制。就心理層面來看,馬英九至少受四大迷思局限。這些迷思不得破解,兩岸關係的前景仍存在巨大陰影。

一 馬英九的四大迷思

馬英九的四大迷思分別是:一、選舉與連任,二、外省原罪,三、台灣主體意識,四、美國價值觀。以下略作解析。

從選舉與連任來看,自從參選台北市長以後,馬英九一切考慮都以選票為先。而且人往高處走,作了市長之後,自然想做總統,所以一直有連任壓力。也因此,他所有的政策、作為,基於理念者日少,基於選票者日多。許多作為,譬如說當選總統後仍舊靜不下心來,閉門思考決策人事與台海前途,卻像花蝴蝶一樣,四處謝票、拜訪、請益,繼續競選行程的作法,其實與八年前的陳水扁並無差異。他的內閣與政策要照顧到綠色選民及政黨的立場,也與陳水扁想做「全民政府」沒有甚麼區別。

不同的是,陳水扁當年所以要低姿態趴趴走,成立「全民政府」,是因為他是只得了39%選票的少數總統。馬英九這次的得票率高達58%,本可以放手實現自己的理念與用人,卻如此作態,恐怕既是信心不足,也是因為要爭取連任,必須要「照顧」沒有投票給他的544萬綠色選民。因此,一再向李登輝請益,啟用綠色政治人為閣員,也就不足為奇。

馬英九第二個罩門是外省原罪。獲得765萬張選票支援,證明本省人已經走出省籍情結。但是身為外省總統,馬英九還要小心翼翼計算,內閣中本省人所佔的比例夠不夠;海基會、陸委會這些職位一定要由本省人擔任;勝任某個職位的諸多人選中,一定要優先啟用本省人。這些考量,說明了外省總統心中還是擺脫不了省籍魔咒。

要化解原罪,當然就要向本土立場靠攏。所以馬英九一定要「覺今是而昨非」:以前太中國,現在必須更台灣;以前主張自己是中國人、支援一個中國,現在是「連結台灣」、「以台灣為主」,閃躲不掉時,頂多說「一中各表」;以前喊終極統一,現在不僅主張「不統、不獨、不武」,還開明的說,台獨也可以是選項,甚至有生之年不會統一。除了批法輪功、六四事件,現在更要為西藏大罵溫家寶「蠻橫無理、愚昧自大」,甚至威脅抵制奧運。

立場上要跟得上本土,論述也要與時俱進。以前中華民國主權涵蓋全中國,包含大陸與台灣。這樣的話,馬英九現在已經絕口不提。連就職演說都要說中華民國在大陸時間短,在台灣時間長,中華民國在台灣「得到新生」,巧妙的將中華民國與台灣劃上等號。

受教於美國的背景,使他受美國政治文化的影響既深且鉅。馬英九用美眼看大陸,那是一個欠缺民主、自由、人權的地方。如果大陸不能跟隨我們的腳步,隨我們的期待自我演化,那就不可能談統一。所以他不僅說八年任內不談統一,而且接受美聯社專訪時甚至說:「連我們這一生要看到統一的談判都很難。台灣人民想要跟大陸進行經濟方面的互動,但他們顯然不認為他們的政治制度適合台灣。」這個話說得突兀,但透露了馬英九內心深層的想法,完全符合美國的期待。

這四重迷思環環相扣:馬英九如果不想選舉及連任,就不一定會有原罪迷思。沒有原罪迷思,就不一定會向台灣主體意識靠攏,也不一定要唯美國馬首是瞻。歸根究柢,一切迷思都起源於權力的追逐。可是追逐權力的人如果有充分的自信,追求實現自己原本堅持的主張,也不一定會被這重重迷思所捆綁。

二 美國因素對馬英九大陸政策的影響

美國也對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有決定性的影響。除了上述美國價值觀,馬英九也時時考慮到美國的利益。馬英九認為他若想爭取大位、穩定執政、或連任,美國的支援都不可或缺。而美國之所以轉過頭來支援馬英九,是因為陳水扁太不聽話,在分離主義的路上走得太遠,危及到美國的利益。

陳水扁殷鑒不遠,維持並改善台美關係當然有其必要。美國雖然歡迎馬英九當選,但有兩件事始終放心不下:一是懷疑馬英九會向中傾斜,二是擔心馬英九不會兌現軍購承諾。

為釋美國之疑,馬英九任用賴幸媛擔任關鍵的陸委會主委一職;覺得不夠,所以又強化承諾,從八年不統,追加到「終其一生不會看到統一的談判」。至於軍購,馬英九本來就承諾將提升國防預算到GDP的3%,在就職演說中又信誓旦旦的說:「我們有防衛台灣安全的決心,將編列合理的國防預算,採購必要的防衛性武器」。

至於美國,無論馬英九如何曲意迎合,不會完全押寶馬一人。要確保台灣這顆棋子美國可以收放自如,敗選的民進黨還是有其利用的價值。以台制中,以獨制馬,是美國不會改變的戲法。美國所以強賣武器給台灣,美其名是強化台灣安全,增加台灣與大陸談判籌碼,實則是以台制中。楊蘇隸四月之所以會見蕭美琴,承諾給予民進黨各種援助,就是以獨制馬。

其實馬英九若真的擔心自己的連任,就是要交出漂亮的執政成績。當前台灣經濟的改善要靠大陸鬆手,安全的確保更要大陸相信台灣不獨。只要處理好兩岸關係,台灣對美國又有何依賴?又有何道理要如此牽就美國人的想法?

三 馬英九兩岸政策走向

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最大的特點一是政經分離,二是只要不給。

經濟上,由於「馬上」拚經濟,無論是直航、觀光客來台,都要大陸配合,經貿鬆綁其實是為了台灣自己的利益。政治上一個中國原則能迴避,一定迴避,至多就是拿「一中各表」來塘塞。至於統一,馬英九不但持否定態度,而且越來越消極。

馬英九要啟動以海基、海協兩會為主的兩岸協商機制,不僅要商談直航、觀光,經貿文化各層面交流相關事項,甚至要協商簽訂和平協議,討論外交休兵、開放台灣的國際空間等議題。但兩岸重啟協商的基礎何在?

重啟協商的基礎在「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對此,馬英九採取了迴避立場。在其就職演說中說:「我們將以最符和台灣主流民意的『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現狀。」又說:「一九九二年,兩岸曾經達成 『一中各表』的共識。……今後將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盡早恢復協商。」前一句還有一點積極的涵義,因為照憲法,中華民國主權及於大陸及台灣,如此,台海現狀就是兩岸一國。但是後一句似乎又把重啟協商的基礎簡化了、窄化了、變質了。

「九二共識」四字確實是後來所創的一個名詞,九二年時並不存在。還原實景,九二年時雙方的共識只有「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沒有共識的是「一中原則」的內涵。因為對內涵沒有共識,所以大陸主張「一中不表」,台灣主張「一中各表」。現在台灣把整個事件內涵簡化為「九二共識」,又把「九二共識」窄化與質變為自己所主張的「一中各表」。難怪綠色背景的賴幸媛可以坦然的說,她和馬英九的理念一樣,支援「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馬英九大陸政策的目標有二。一是想從大陸的善意中,撈取台灣經濟的好處,軟土深掘。馬英九吃定大陸的邏輯是:經過李登輝與陳水扁的教訓,大陸還能找到比我馬英九更好的對手嗎?二是達成兩岸在國際上的和解休兵,開拓台灣國際空間。如果成功,不僅證明馬英九愛台不落人後,能力比前人高強,連任之路更一片光明。

馬英九向大陸索取驚人,有無回報?除了不搞法理台獨和兩國論,似乎別無所有。八年內他不僅不會碰觸統一議題,在「終身不統」的信念下,當然也不會致力於塑造八年後啟動統一談判的任何有利環境。相反的,馬英九即使在八年任內也不碰觸獨立議題,但是如果如願爭取到和解休兵、更大的國際空間,就強化了台灣在兩岸與國際上的主體性。屆時,台灣在分離主義的道路上,不論是以中華民國為名的獨台,或以台灣為名的台獨,將會越走越遠,越走越穩,更難回頭。

四 大陸的期待、疑慮、與反制

大陸對馬英九的當選本來抱有極高的期待,也準備全面配合,推動改善兩岸關係。從選後胡錦濤與布希通話,主動提及「九二共識」,新華社英文稿甚至還提及「一中各表」;其後放手讓蕭萬長參與博鰲論壇,並針對蕭萬長所提的「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主張,回應「四個繼續」;四月下旬又在連胡會中提出「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十六字方針;在直航與觀光客的政策上也有意配合「馬上辦」,充分展現對台灣新政府的善意與期待。

其後的發展,卻頻頻令大陸跌破眼鏡。賴幸媛的任命,對美聯社的談話,讓大陸連挨兩記悶棍。大陸始終按兵不動,等到就職演說出台,又過了幾天,才由陳雲林回應。

陳雲林的回應看似理性平和,故意模糊處理「九二共識」,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雙方共同利益,歷史遺留問題及新問題都可以在和平發展過程中尋求解決,直航、經濟文化交流為當務之急,並為復談作準備。但是對於原則問題,諸如遏制台獨,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態度也十分堅定。雖然未提一中原則,但婉轉表示「中國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家園」。對於馬英九要求的和解休兵、國際空間則完全未做回應,甚至連觀光客來台一事也未清楚觸及。

陳雲林的回應顯示,大陸政府覺悟到,對台灣新政府的態度不能一頭熱。從用人與涉陸談話,可以看出馬英九兩岸政策上的高度不可預期性,大陸對台政策必須改採停看聽的態度。大陸可能懷疑,馬英九與陳水扁縱然人格特質截然不同,但在大陸政策上,恐怕只是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的差別而已。果如此,大陸又何必積極配合兌現馬英九的競選支票呢?

大陸非常清楚,能反制馬英九的,可能有三股力量。一是反對馬英九政策的泛藍支援者,另一是國民黨本身,再者為牽制行政部門的立法機構。選票的反制只能在選舉中落實,緩不濟急。其他兩股力量則可以善加利用。

先說國民黨。國共之間所建的政黨平台,大陸十分珍視,但是馬英九原來卻想將之淡化、虛化。馬英九一直與國民黨保持距離,當然不會接受以黨領政,再說時空環境也改變了。但國民黨顯然也不想轉型成為純粹的選舉機器,所以吳伯雄喊出以黨輔政,希望分享權力,馬英九並不想接受。存在於國民黨與馬英九中間的矛盾,正是目前大陸可以著力之點。胡錦濤在忙於四川賑災之時,還主動邀請吳伯雄前往大陸訪問,可能正是牽制馬英九的一步棋。至少,這表示國共平台還是有其正面效益,馬英九無法獨攬大陸政策。馬英九眼看七月四日的支票可能跳票,也只好轉頭支援吳伯雄。

另外,立法院長王金平與馬英九本來就有矛盾,許多立法委員對馬英九的用人與政策也有不滿,大陸有可能積極爭取台灣民意代表,對馬英九的施政扮演校正角色。

五 兩岸關係短多長空?

儘管大陸對馬英九的人事佈局與有關兩岸談話相當不滿,對就職演說也有意見,但直航、交流也是大陸期待的。不論吳伯雄北京「說客」之行成績如何,縱使直航、觀光客來台等政策不能照馬英九設定的時程兌現,或早或晚還是會落實。兩岸經貿交流也會有所提升,不過速度與幅度將取決於大環境的氣氛。這些都是利多。不過兩岸關係已經浮現利多出盡的跡象。

其實馬英九獲得765萬張選票的壓倒性勝利之後,在堅實的民意支援之下,在兩岸關係上本可以有一番作為,但是馬英九卻瞻前顧後,踟躕不前。

政治有其現實面,在追求權力的道路上,我們不忍苛責馬英九的現實與從權,但覺可惜與可歎。像2000年時上台的陳水扁一樣,馬英九在關鍵時刻,取得了關鍵位子,可以做出旋干轉坤的關鍵決策,歷史留名,但看起來他卻會將一切虛擲。

青年時期浪漫愛國,充滿中國情、中國心的馬英九已經不在了。權力焠煉中成長的馬英九,現在心中只有政治精算,只有台灣情、台灣心,外加美國考慮。雖然台灣情與中國心不僅不相斥,而且可以相容相乘,但是那要有格局、魄力、膽識與信心的人,才能將其發揚光大。在馬英九身上我們看不出這些特質。

馬英九上台雖可給兩岸營造八年的和平,讓大陸有富裕一點的時間,解決和平發展道路上的諸多障礙,但是八年妥協的和平,勢將塑造更久的僵持。更有進者,一個聲稱不獨,本質上卻是隱藏的獨台政府,口口聲聲標榜民主、自由、人權等西方價值觀,勢必比一個公然倡導分離主義的台獨政府還難對付。國際社會不會也不敢公然支援分離主義,但會坦然聲援民主政權,這必將更添大陸處理台灣問題上的困難。

許多人在善意的考量下,將票投給了馬英九。他們或是從中國崛起需要更多和平時間切入;或是相信馬英九的搖擺只是由於選票的考慮,最終將回歸正道;或是認為通過兩岸經貿文化等綿密的交流,最後會使台獨意識消解於無形等。但這一切善意要能落實,必須是馬英九能有所堅持,充分自信。但事實呈現的,顯然不是這樣。要和平解決兩岸糾結,可能需要找尋一個新的,有方向感的領頭雁。

2008.05.23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