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不足以保台

馬總統的挑戰

陳建仲
(國家政策基金會特約研究員)


雖然馬英九520總統就職典禮在簡樸的制約中,顯得氣勢與熱鬧不足,但卻成功的揉合中華文化傳統與台灣本土活力,讓一個重新復甦的台灣新形象,向海內外傳遞;他的就職演說,強調兩岸休兵、規劃出兩岸共存共榮的新願景,同樣令人動容;但是股市竟然以重挫呈現,理由是「利多出盡」。馬總統上任前的若干談話,在藍營支援者心目中蒙上陰影,尤其陸委會主委人事案,更令支援者跳腳。在四川震災的關鍵時刻,國民黨隨即率團訪問大陸,馬英九上任後,更嚴苛的挑戰橫亙眼前,套句馬英九說的,勝選與就職典禮的風光「高興一晚就夠了」,眼前各項重大政務也急如四川震災一般,馬英九同樣必須「話不多說,趕快幹活」!尤其對於本土的回應,絕不能流於偏安;對兩岸政策的開放,更不能迂迴打折。兩岸維持現狀指的應是不追求國家立即的統一,「不統、不獨、不武」應是暫時不得已的選擇,而非永久的政策。因為誰也無法預料,隨著兩岸直航時代的開啟,兩岸將來不能在主權的安排上,找到出路。台灣更不應在追求維持現狀的顧慮下,對開放大陸政策猶豫拖延,否則台灣再度錯失時機,不僅無法主導中華民族興起的時代,連以往的榮景也難維持。

阿扁執政八年,台灣危機四伏

8年之沈痾,難求一日之艾,馬總統的危機,當然最重要的是修補民進黨政府留下來的爛攤子。這些爛攤子包括:

(1)嚴重的國家財政赤字與變賣一空的國產:

依據財政部最新公佈,二○○八年全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累計負債預算數計四點六二兆元,再創新高,較二○○○年全國負債決算數二點七兆元,這八年來,足足增加近二兆元。這個驚人的國家債務數字,讓國民每人平均負債高達二十萬元。而阿扁8年來拚命賣國產,不能賣的就掏空國有資產。華揚史威林案只是冰山一角,幾次金改,國有公營行庫被賤賣併購,值得開發的國營事業土地更被五鬼搬運一空。如今,不僅國庫空虛,地方政府更多的是舉債發薪,連教師退休金都無法編列。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財政壓力如此巨大的情況下,馬英九「愛台12大建設」,如何推動?

(2)惡化的物價通漲壓力與擴大的財政收入裂縫:

全球油價居高不下,以往依賴中油、台電等營業巨額盈餘來貼補國庫,但選前扁政府為拚選票,油價凍漲,導致520後,油價、電價、水費等所有民生消費驟然調漲,民怨勢必沸騰。如果採取補貼政策,將進一步拉大財政缺口。尤其面對「M」型社會,失業人口仍在攀升,即使馬英九上台,兩岸回溫,但經濟復甦的波及效應至少遲滯一季;在年底前,劉兆玄新閣的預算早被張俊雄內閣用掉一大半,322之後,看守內閣不只讓政務空轉,還「倒退嚕」,巴紐外交醜聞重創國家形象,在明年522前,新政府要交出亮麗的成績,實在難上加難。

(3)殘破的美台關係與不定的兩岸:

阿扁8年,把台美關係搞到歷史低谷,雙方交惡,連台灣的亞洲基金也停擺,另起爐灶。台日關係雖有進展,但台灣的外交卻在扁政府暴虎馮河似的「烽火外交」下,險些演變成斷交潮。如今,新政府上台,馬英九雖然向對岸喊話,呼籲兩岸外交休兵,但實際上已居上風的北京當局,如何對內說服,停止挖台灣外交的牆角?兩岸如果在外交上仍在進行殊死戰,則經貿交流或直航,所累積的善意,很容易被擊破。因為台灣除了要求兩岸和解之外,更要求尊嚴,如果對岸堅持僵化的主權觀,一味封鎖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可能「開高走低」,台灣民眾的失望與反感將更難收拾。

(4)廢弛的政府與墮落的官箴:

扁政府8年,不但用人「只問顏色、不計能力」,破壞行政倫理,違法安插親信更是到了明目張膽的地步。各部會在下台前,更拚命作業,調動人事。行政系統的官箴敗壞,劣幣逐良幣,好的職務多被綠營人士佔有,新政府如何能在短期內,重新組織強有力的行政團隊?馬英九重用老臣,老臣固然熟門熟路,但作風不會稍嫌保守?用人不會落於以往「親朋故舊」堆中找人的流俗?尤其是國軍的風紀敗壞,國軍倫理被阿扁踐踏;公營媒體、國營事業單位更是被綠營人士嚴重綠化,這樣「泛綠」的政府體質,馬英九與劉兆玄,兩位書生,如何縱橫險惡的江湖,而能掃蕩邪風?

(5)嚴峻的國際挑戰與向下滑落的國家競爭力:

不同於92、93年辜汪會談時的兩岸形勢,如今,兩岸經濟實力差距大幅縮減,台灣在全球化競爭的壓力下,鎖國虛耗十年後,整體競爭力大不如前。馬英九提出的「633」政見,其中經濟成長率達到6%,在大陸四川震災的嚴重衝擊下,開發陸客觀光與直航政策效應恐受折損,眼看得跳票。連帶失業率3%,人均所得達三萬美元,都是一座座難以征服的高峰。由四川震災始料未及的影響,依賴兩岸經貿的台灣,很難有突發性的成長動力。

馬總統另一個關鍵難題是,如何與保守的國民黨中央以及山頭林立的立法院打交道。

早在總統選舉期間,國民黨中央與馬英九辦公室就時傳齟齬,發言人蘇俊賓更多次被連戰與王金平人馬點名批判,對另一名所謂「馬英九背後高人」更是咬牙切齒。上演新政府還沒上台,國民黨又上演與馬英九在人事安排上的角力。無獨有偶,馬英九竟然安排賴幸媛出掌陸委會,等於一腳踢翻火爐;而江丙坤擠下連戰與吳伯雄,擔任海基會董事長,也被刻意解讀成,馬英九有意給國共平台踩剎車;甚至想讓它「安樂死」。於是黨中央提出的黨政平台,雖然打著「以黨輔政」的口號,卻仍然是過去「以黨領政」的翻版,黨中央仍想對政務官呼來喚去。

新政府雖然在立法院中擁有絕對多數,但國民黨立委好不容易挨過八年,如今自家人執政,如何一改積習,不向行政部門關說施壓?何況,馬英九過度依賴行政系統,在人事安排上,出身民意機構者明顯偏低,這也給了立法院修理新政府很好的理由。眼前的行政部門早非國民黨執政當年優秀的行政團隊,其中由藍轉綠、逢迎得利的大有人在。而國會體系中,國民黨在野後,人才輩出,馬英九對立委的刻板印象,實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馬英九如何處理與黨中央的關係,尤其對國民黨始終難以根除的「大老文化」如何消化,都是馬英九必須補修的元首統馭術。馬英九重用學者人士,但這些初入政治叢林的小白兔們,加上幾隻忠實的老狗,面對虎豹豺狼四處遊走的立法院,馬英九對內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擺平在立委減半後,權力膨脹的黨籍立委。

以執政黨互訪模式打開兩岸政治僵局

馬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指出,將以最符合台灣主流民意的「不統、不獨、不武」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現狀。……我們今後將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盡早恢復協商,並秉持四月十二日在博鰲論壇中提出的「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尋求共同利益的平衡點。兩岸走向雙贏的起點,是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我們已經做好協商的準備。

回顧兩岸關係在民進黨執政期間,不僅冰封三尺,甚至劍拔弩張。但過去兩年中,中日關係歷經「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四階段醞釀之後,雙方終於簽定建立戰略互惠關係的第四公報;而兩岸關係同樣經歷相似的波折,終於從反分裂國家法制定時的劍拔弩張,進展到博鰲論壇兩岸准領導人直接會談。如今,在川西震災的關鍵時刻,國民黨吳主席率團訪問大陸,開啟兩岸執政黨黨主席會晤的新模式,將兩岸關係推向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點上;如果兩岸能經由務實與善意的良性互動,黨對黨的對話模式,或許能解開動輒得咎的政治僵局,開啟長期雙贏的新局勢。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剛剛結束對日「暖春之旅」,儘管雙方仍有許多重大紛歧,但經過前首相安倍晉三及現任福田首相的努力,中日高層二度互訪,將小泉首相任內惡化的中日關係根本扭轉。中日第四公報體現的精神是務實、包容與彈性:務實的對待地緣政治上,兩大強國必須尋找和平共處的模式;必須包容糾葛的歷史情結;必須彈性處理的交流事務;因而第四公報才能在「增加互信、加強友誼、深化合作、規劃未來」前提下順利簽署。如果北京當局在日本至今仍迴避面對侵華戰爭史實下,仍然能夠以「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大原則與過去的「日寇」建立夥伴關係,則兩岸就沒有理由不能走出國共內戰的糾葛,務實的處理兩岸關係。

此次川西震災,北京率先同意讓日本救難隊搶進災區救援,也同意台灣人道包機直飛災區。台灣民眾熱烈捐助災區的表現,證明不論是同為中華民族或東亞地區的一份子,兩岸血濃於水,經貿、文化、商旅各方面交流熱絡,在全球化進展的引領下,不論救災、防疫、反恐、打擊犯罪乃至海洋資源分享、反制全球溫室效應等,兩岸和解、合作,絕對是有主觀的民族情感與客觀的現實需要。如果雙方反而以僵硬的政治意識型態對抗,而導致彼此關係的扭曲或倒退,不僅是對兩岸的傷害,連帶整個亞太區域也將受到波及。

2005年四月底,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在卸任前訪問北京,讓敵對50多年的國共兩黨主席,首度握手言和、簽署共識;並且展開國共平台,簽訂多項協定,但國民黨因為是在野黨,國共簽署的協定只能算是對台灣執政當局的「共同建議」。如今,在連戰「和平之旅」的基礎上,兩岸領導人有了博鰲「蕭胡會」成功的會晤,馬英九在520上任後,國民黨成為執政黨,吳主席隨即率團訪問大陸,不僅可為落實馬英九的兩岸政見加溫,更重要的是,兩岸執政黨的公開會晤,等於務實面對兩岸分裂分治的現實。

從北京當局對等的安排國民黨參訪團的態度上,是一項難得的突破與善意。雖然國共平台大多數的功能在520後將逐步由兩岸兩會接手,但在兩岸第二軌道對話以及推動地方政府、民意機構的互訪上,仍然可以扮演積極角色;甚至經由執政黨的組團互訪模式,逐步摸索開啟兩岸領導人會晤的途徑,營造有利契機。甚至民進黨將來也可依循黨對黨的對話模式,開啟與對岸的交流管道,對兩岸關係將更具正面意義;如果新任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能打破綠營的意識束縛,勇敢西進,則兩岸關係將營造出前所未有的和解氣候。從而國民黨吳主席代表團的大陸行,對兩岸關係的進展,有可能提升到新的有利形勢;國共平台如能從拉幫結伙的找企業界龍頭去對岸朝見,轉型成兩岸第二軌的政治性對話交流,對馬總統將形成極大的助力。

馬英九掌握歷史的機遇

新政府雖然困難重重,但馬英九掌握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北京當局與華府當局在遭「阿扁強震」肆虐8年後,馬英九的當選,讓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馬英九有機會在阿扁的重震之後,重建更好的台美與兩岸關係。雖然國民黨保守、老大,但目前的吳伯雄主席明顯以「保帥護航」自居,強力壓抑內部對馬英九人事安排、跳脫傳統、「不夠尊重」黨中央意見的反彈,避免了黨中央與馬辦間可能公開化的摩擦;同時,也全力疏導出錢出力的各體系競選大將的不滿。

馬英九在吳伯雄與吳敦義「二吳」的協助下,將馬嫂口中做人「不夠體貼」、容易得罪人的馬英九,後遺症減到最輕。尤其內定內政部長廖風德的猝逝,讓黨內還有意見的大老們,也選擇閉口不談,馬總統最大的挑戰,還是在自己的肩膀及信念上。

馬總統的「不統、不獨、不武」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現狀的說法,稍有不慎就會流入偏安;而偏安恰恰是台灣最大的危機。從就職典禮主辦單位細心安排的表演節目中,具體而微的展現了台灣的優勢:那就是在傳統中華文化上,嫁接了鮮活的台灣本土特色,並且具有超前的時代性與新世代獨特的個人風格。台灣精神不僅只是(善良、正直、勤奮、誠信、包容、進取)等傳統核心價值,更重要的是開創與冒險。就是這兩種力量,支撐著先民渡過驚濤駭浪、危險的黑水溝,在瘧疾肆虐的小島上(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就是這樣的精神,曾經鼓舞台灣的中小企業,提著(007)手提箱繞著地球跑,拚出台灣的經濟奇跡;也是這樣的冒險打拚的勇氣,鼓舞著台商在政府禁止對「匪區資匪」時,就勇闖大陸,才能在殘酷競爭的國際壓力下,維繫台灣的產業生存。偏安,維持現狀,反而讓台灣錯失前進中國的良機。尤其台灣具有開放的新聞事業與活躍的流行文化,台灣民主改革的成果,台灣社會漸趨成熟的社群組織等等,眾多台灣經驗組合而成的台灣軟實力,不但不會讓台灣在兩岸接觸中久居劣勢,反而能後來居上,引領全球華人前進。這是台灣領導人必須有的雄心壯志,那怕是馬總統自認他這一輩子都看不到兩岸統一,但唯有前進,勇敢的前進,開放、堅定的開放,台灣才能真正釋放出她的能量;而這寶貴的能量,摻雜了隨國府遷台的外省學究與老芋仔的靈魂;摻雜了228事件中遇難本土菁英的鮮血;摻雜了美麗島事件民眾的吶喊;摻雜了紅衫軍倒扁的怒吼;也摻雜了雲門舞者漫妙的身影,摻雜了伍佰的歌聲,摻雜了每一個在這塊土地上休戚與共的全體住民的呼吸!

二千三百萬人的付託,絕對不是只要馬總統維持現狀,馬總統應有立志在歷史留名的信念與決心,引領這二千三百萬中國人,帶領新的華人文化,打造新的華人樂土,並且前進中國,帶領全體中國人迎向民主、法治、自由、均富的國度。這如果是一個夢,就算馬總統任內無法完成,但只要方向正確,只要堅定信念,在台灣的這區區二千三百萬中國人,將釋放的能量,絕對足以照亮整個地球!史冊篇篇,章章警示後者,偏安不足以自保,偏安不足以成聖王,馬總統不止對台灣的中國人要有責任心,對大陸的中國人也應有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