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的台獨議題

「台灣國際空間」與「更要尊嚴」

戚嘉林
(國際關係學博士)


關於台灣的「國際空間」議題,內地似有學者漸接受台灣的觀點。例如北京大學中國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長彭真懷於本年5月19日,藉海外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名為《台灣悲情從何而來--對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的建議》乙文,建議大陸可考慮讓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義,作為非政府性的觀察員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最後並以馬英九在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曾云「不要逼反了台灣人」為結語。次日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稱「未來我們也將與大陸就台灣國際空間與兩岸和平協議進行協商。台灣要安全、要繁榮、更要尊嚴!唯有台灣在國際上不被孤立,兩岸關係才能夠向前發展」「兩岸不論在台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休兵,並在國際組織及活動中相互協助、彼此尊重」。

一點突破vs.兵敗如山

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t)日前也表示,美國支援台灣爭取成為WHO觀察員《中國時報》(2008-05-14-A13)。彭君在前文中並具體建議「大陸應主動與WHO進行磋商,在有關加入條文中明確台灣不具備國際法規定的法律人格,只能作為第三類(非政府性)觀察員加入」,即不能允許台灣解釋為尚未正式加入的國家觀察員或准國家性觀察員。然而如果一旦此事成真,則有如台灣勝利地在軍事上一點突破,等於大陸承認台灣近十年來李扁政府建構台灣要加入國際組織的政治正當性,屆時在有關「台灣國際空間」的論述上,大陸將兵敗如山倒。彭君的願望是善良的,但因非在台灣土生土長,可能難以體會台獨基本教義派論述的能量,在「愛台灣」「台灣第一」的政治高度下,大陸學者與媒體無法在台灣發聲的不利情勢下,屆時台灣內部的抨擊將是排山倒海,目前台灣社會不可能接受彭君的美意。更何況,台獨基本教義派在台灣,將「台灣只能作為第三類觀察員加入」乙事解釋成是尚未正式加入的國家觀察員或准國家性觀察員,從而蓄意誤導台灣民意,使台灣民意繼續要求能成為準國家性觀察員或國家觀察員,屆時大陸如果不同意,那又是……。

此外,當一點突破後,勢必將引發一連串問題,甚至引發台灣民意及美國對「台灣國際空間」期望的升高與壓力。例如將問題簡化為,既然可讓台灣加入WHO成為觀察員,那為何不能讓台灣加入聯合國成為觀察員?又如果台灣一旦成為聯合國的觀察員,立即又會衍生下列三個嚴峻問題:

(一)以台灣政治上的內部壓力,例如在島內基本教義派的抨擊壓迫下,或民意要「更有尊嚴」,屆時必然以觀察員的身份為平台,利用可參加聯合國任何大小會議的「論壇參與權」,轉請其他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代為提出議案的機會,再補以合法遊說與拉票的方式,大力進一步推動成為正式會員的新國家。

(二)台獨基本教義派立即曲解,就是因為中共打壓,台灣才僅能成為觀察員,而不能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國(此一觀點,連台灣電視名嘴沈富雄委員在電視政論節目中也會想到),又再激起台人敵視大陸;另一方面,中國大陸既然可允台灣成為觀察員,當然也可允台灣成為會員國,故更要繼續努力「打拚」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國。

(三)如果中國大陸接受台灣成為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的「觀察員」,對中國而言有如打開了潘多拉盒子(Pandora's box),屆時港澳異議份子要求香港、澳門比照辦理,海外藏獨與疆獨NGO團體,在西方大國或台獨的支援下,也運作比照辦理,那中國大陸如何面對?

國際空間的「不可收回性」

「台灣國際空間」的最大特徵,是它具有「不可收回性」。關於北京給予台灣較多國際空間事,誠如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5月6日接受台灣中央社專訪時所說「北京必須考慮到,未來再出現民主進步黨政府時,可能會利用這個多出來的空間」,李光耀並舉例稱,北京過去讓台灣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後來李登輝總統改變了立場等語《聯合報》(2008-05-09-A2)。事實上,回顧台灣報章雜誌的報導,多年來台灣利用APEC製造中共打壓的輿論,煽動台灣人民仇視內地,黑字白紙。

因此,如果大陸給予台灣所謂較多的「國際空間」,相信馬政府會講誠信,但問題是在台獨基本教義派的煽動下,如果民意改變要更有尊嚴,在台灣選舉機制下,執政在野兩黨相互加碼順應民意,有如「入聯」「返聯」公投國民兩黨相互加碼的歷史重演,要大陸給台灣更多的「國際空間」,屆時大陸怎麼辦?且在台灣要「更有尊嚴」的抽像概念下,大陸要給予台灣「國際空間」到何地步,台灣人才算有「尊嚴」?

對台獨基本教義派而言,要求拓展「國際空間」或加入聯合國,只是獨立建國的藉口。如果不是存心要終極分離,未聞任何國家地方政府要求國際空間,夏威夷離美國本千里之遙,未聞夏威夷人要求什麼國際空間,這是簡單的ABC問題。

再說,就算台灣加入了聯合國,難道台灣分離主義者就不搞台獨嗎?例如1971年以前,台彎不但是聯合國會員,還是安理會成員!但那時在海外美國的台獨份子不但沒有不搞台獨,台獨勢力還日漸茁壯。

李光耀說得非常中肯,「如果用意最終是要走向獨立,他們為何要讓你們獲得國際活動空間?」然而,六十年來分裂中國不改其志的美國,薄瑞光卻稱北京應停止壓縮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空間,一切盡在不言中。

「國際空間」是虛構

「台灣國際空間」是人為虛構的台獨議題,其目地就是要以獨立的「主權國家」名義與各國發展關係。「台灣國際空間」憑空出世的背景,主要是1995年6月李登輝藉訪美國康乃爾大學之行,在美國除反覆昭告天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台獨論述外,並提出「中華民國」要開拓「國際空間」,台灣要拓展「國際生存空間」,甚至稱因台灣「未獲國際社會應有的外交承認」,而揚言要「盡全力向不可能的事物挑戰」。

回溯上世紀末,1988年元月蔣經國病逝,李登輝繼任,次年李登輝詢問費浩偉(Harvey Feldman),台灣要如何加入聯合國。費浩偉答稱台灣要從聯合國周邊組織著手,逐步參與聯合國的工作,最後再向大會叩關。費浩偉還將他這個建議的戰略,比喻成農村包圍城市。但李登輝當時覺得這種做法「太慢」(《中國時報》,2007-9-07)。四年後,李登輝漸掌實質權力,台灣當局乃自1993年起推動參與聯合國案。

台灣是1971年10月25日退出聯合國的。換言之,自1971至1992年的二十二年間,台灣方面並未要求參加聯合國,亦即台灣無所謂要求加入聯合國的「民意」。

也就是說,今天台灣當局所說的諸如台灣有權加入聯合國、有必要加入聯合國、將台灣排除於聯合國是侵犯台灣二千三百萬人的基本人權、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國際人格等抽像理由,那二十二年間是不存在的。因為在兩蔣時代,蔣氏父子在台是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即使是在李登輝其1995年6月的康乃爾大學演講中,李登輝也坦稱當時台灣「民眾最關切的,就是民主與發展」。也就是說,1995年時,台灣居民並未關切什麼「國際空間」,台彎社會本無所謂要拓展「國際空間」的議題。

馬英九曾長期近身追隨蔣經國,且渠聰慧絕頂,合理推斷,當知「台灣國際空間」是虛構的議題。然而如今時空易位,主要是李登輝血統正確,復獲蔣經國提攜為傳人及當時的政治氛圍,續選連任總統垂手可得,等同無選舉壓力。因此,李登輝施政敢於改造民意,建構台灣分離的主體意識,明知加入聯合國是不可能的,但仍年年申請加入及年年失敗,一則宣揚入聯建國理念、一則製造中共打壓的悲情,凝聚建國意識。然而,馬英九卻是李登輝虛構「台灣國際空間」論述的選舉接受者,背負外省人的血統原罪,且還要選下屆總統,故其處境……。

加入WHO的詭辯

就台灣在國際間的實質運作而言,誠如美國國務院東亞副助卿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於去(2007)年9月11日在華府近郊安那波利斯(Annapolis)出席美台國防工業會議時的演講所云,台北(外交部)在全球有許多派有專業代表的非官方辦事處,為台灣人民處理事情,從事(與各國)的溝通與合作,每天都在進行。且事實上,如果台灣沒有廣泛融入全球社會,台灣公民就不能旅行全球,客貨飛機也不能環球飛行,也無法成為世界舉足輕重的知識科技產業來源。亦即台灣並無所謂的「國際空間」問題。奇怪的是,此一簡單常識論述,由美國國務院提出,台灣媒體民意均平和接收,連台獨基本教義派亦大體默然,未激烈抗爭。

至於台灣搞加入WHO乙事,很顯然是舊政府在「政府機器」的行政資源下,菁英專才獻策,論述與日精緻,悟出打著人道旗號的高招,稱不加入WHO將影響台灣人的醫療衛生權益,無法取得相關信息和技術,影響傳染病的監測和防治,不能參與有關全球衛生政策的討論,不能與國際社會分享台灣醫療衛生的先進技術與經驗並作出貢獻等等。

此一說法,如果以前述副助卿柯慶生的標準,論述台灣在衛生方面的運作,則這十年來在台灣的實際社會中,台灣衛生當局與歐美的交流合作,醫界菁英自由參與世界同行學術會議,先進醫療器材銷售全球各國等,均從未間斷,並從而取得相關信息、參與衛生政策和技術的討論並分享台灣醫療經驗。此外,台灣的傳染病監測防治與醫療水準先進,可與歐美媲美,甚且藉鑒他國經驗,建立了全民醫療保險,亦即台灣雖未加入WHO,但整個社會醫療運作好好的。

再者,如果不搞台獨,需要什麼醫學資訊,只要提出,對岸一定願意提供。不但如此,台灣人還自知其醫療水準的先進,識者還呼籲要對大陸開放醫療觀光,要賺大陸觀光客的錢呢!因此,前述要加入WHO的諸多理由,不攻自破。故台灣每年搞加入WHO,是與加入聯合國一樣,一則是變相搞台獨,明知無法如願,但仍樂此不疲,就是製造大陸打壓台灣國際空間的想像悲情。

附帶說明,台灣醫療發達遠邁東南亞,甚至優於大陸,那是因日據時代日本殖民政府強烈歧視台人的統治所致。例如1943年,台灣唯一大學的「台北帝國大學」,學生共454人、其中日籍學生384人、台灣學生僅69人,該年在台日人僅佔全台人口的6.0%。而這些台籍學生中,在日人的運作下,就讀醫學院者多達64人,他們可說那個時代台灣人菁英中的菁英,由於此一歷史原因及其傳承,故台灣醫療水準先進。

擱置「國際空間」議題

馬英九從政一生講話無數,台灣大眾好似不記得他什麼時候或有沒有講過「不要逼反了台灣人」之語,但彭院長學富五車,那壺不開提那壺,以其學術地位經其引用此一選舉語言,立即在島內引發強烈迴響,隔日港人黎智英在台發行的《蘋果日報》,即以「中方若欺馬太甚將永失台灣」之社論呼應。電視媒體扣應(call-in)節目平日形象尚稱中立的名嘴陳鳳馨,在節目上提及彭君及「台灣國際空間」問題時,也咄咄逼人的稱不要逼反台灣人民云云。

中日甲午之役,我國戰敗,割讓台灣,後又有內戰分裂及國際等複雜因素,使得島內出現台獨勢力。北京為化解此一歷史民族苦難,早在其自身不富裕的上世紀80年代,就對台灣實施各項優惠,今日經濟局部稍有所成,更是加大力度對台實施各項的傾斜優惠政策。大陸各省市人民亦曉大義,服從中央,優惠台人,目的是企盼民族終有完成統一之日。但人非草木,例如此次川震,軍用直升機優先運送健康台胞觀光客離開災區,台灣電視報導當場就有大陸鄉間災民不滿。

今天,對岸同胞平均生活水準仍不及台灣,但為了民族至今仍未統一的百年國恥,全國服從中央,對台胞百般優待。現在三通在即,內地將允大陸觀光客來台,亦即集中局部經濟優勢助台脫離其十年來的經濟困境。

將心比心,試想川震鄉下人都會有怨。如果傾舉國之力,百般優惠台灣,最後換得的是台人在「台灣國際空間」與抽像所謂「尊嚴」的蓄意糾纏,變相搞終極分離,難道就不會逼反十三億中國人嗎?黎智英、陳鳳馨等應以同理心,包容地顧及對岸同胞的感受。君不見,這次的藏獨事件,不就激起全球中國人民的民族情懷與憤怒嗎!

新任外交部長歐鴻煉稱外交休兵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停止互挖對方邦交國的牆角,另一個層面就是國際空間(《中國時報》2008-05-19-A13)。

事實上,台灣外交部菁英輩出,摸著良心,應該知道如果不是蓄意搞終極分離的台獨外交,台灣同外國發展民間性經濟文化關係,大陸是不持異議的。誠如前述美國國務院東亞副助卿柯慶生的分析,實際上台灣人有著充分的國際空間。

展望未來,兩岸談判在即,各自宜秉持理性,現階段似處理「外交休兵」事即可,不要蓄意點燃「台灣國際空間」的火藥,暫時沉澱尖銳議題,待兩岸三通交流數年及台灣內部民意有所整合後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