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和平與發展

歐盟對兩岸的期許

湯紹成
(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


歐盟乃世界最大的國家聯合體,目前27個會員國的總人口數高達4.96億,僅次於中國與印度,居世界第三位,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約占世界的1/3(13.4/44.4兆美元),實力已超過美國(12.5兆美元),乃世界之冠。基於整體實力的擴增,歐盟自然也必須對於國際事務更加關注。

歐盟起源1950年代的歐洲煤鋼聯盟(ECSC)以及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當時各會員國的主要目的就是避戰與發展,因而一方面對於煤鋼進行共管,另外在經貿方面大步邁進,故已發展出具有部分主權讓渡的超國家(supranational)機制,比如歐盟執委會與歐洲議會還有歐洲中央銀行等等。但是,在有關外交方面的議題,由於各國都不願意放棄主權,眾會員國意見紛雜,決策不易,再加上可以運用的手段與資源有限,因而只能形成國家間(inter-governmental)方式的共同意見,至今歐盟始終被謔稱為「經濟的巨人、政治的侏儒、軍事的小蟲」。

在冷戰初期,美國積極介入東亞事務,相對的,歐洲國家的勢力則相繼撤出。但是,自八○年代以還,東亞國家的經貿迅速發展,歐體的整合政策也向前邁進,亞歐關係則已開始展現新的面貌。雖然美國至今仍就對於東亞事務介入的程度極深,但是,自後冷戰時期以來,歐盟涉入該地區的企圖也極為明顯,甚至引發美歐雙方的較勁。2000年10月,第三屆「亞歐會議」在首爾舉行,兩韓問題乃該次會議的主題,在亞歐各國的努力之下,歐盟及其許多會員國家都陸續與北韓建交,也確實對於當地局勢的緩和發揮了相當的效果。此後,歐盟對於介入東亞事務的信心大增,因而也提高了對於兩岸情勢的關注。早在1975年,中國就與歐洲共同體建立了外交關係,但是,基於一中原則與兩岸長期的僵局,歐盟只於2003年在台灣設立歐洲經濟辦事處(European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處理經貿與文化等非政治性事務。

歐盟兩岸政策的本質

隨著歐盟與中國在1990年代初以來關係的改善,歐方對於台海的情勢也開始有積極的反應。在1996年3月的兩岸飛彈危機中,歐盟理事會即立即做出決議,表達對於中共試射飛彈深深的遺憾(deeply regret),並提醒中共要使用和平的方法來解決台灣問題,此乃近年來歐盟對於台海危機的首次立場聲明。在1999年7月的第二次台海危機時,歐盟同樣的也是由理事會發表聲明,並強調其支援一中原則、和平解決與建設性對話的建議。

從這兩項聲明可以看出,歐盟期盼兩岸和平穩定的意圖明顯。由於在1996年只是因為台灣選舉而引發中方強烈的抗議,歐盟則顯示了並不支援北京的過渡反應,因而強調要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而在1999年,則是由於當時李登輝總統發表「兩國論」而引發北京的反應,歐方則立即以一中的立場企圖緩和局勢,從其措詞中則也可以看出歐方對於台獨問題的不滿與疑慮。由此可見,歐方不但重視台海的穩定,同時也區隔了導致不穩定的原因,若是台灣選舉歐方並不認為不妥,可是台獨的言論則難以接受。因而,在兩岸關係上,歐盟好似扮演了一個調人的角色,企圖緩和局勢。

在2001至2007年當中,每年一度的中歐高峰會後,雙方都發表聯合聲明,其中也必有一部份針對台灣。2001年的聲明:

「歐方重申繼續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並希望透過建設性對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中方讚賞歐盟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並重申依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解決台灣問題的原則立場。」

由此可見,歐盟堅持一中原則的態度並未改變,同時也再度強調其一貫支援兩岸和解的立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歐方並未對於「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有所表態,而只是讓中方單方面「重申」,因而這也可以看出歐方的態度,雙方雖有交集,但歐方仍有保留。

歐盟的變化

自2004年5月以來歐盟的兩次東擴,其新會員國的前身都是共產政權,對於西方民主與人權的價值都極為嚮往與重視。前總統華勒沙在下台後至今,已五度訪問台灣,捷克前總統哈威爾也在任內接見當時的連戰副總統。此外,早在冷戰期間,尤其是在這些東歐國家推翻共產制度的過渡時期,西方國家都曾提供各項援助,其中尤以美國的支援為甚,令這些國家的民主人士都十分感激。自後冷戰時期以來,巨變後的東歐地區安全情勢呈現真空狀態,由於這些國家深懼俄羅斯不穩定因素的輸出,在當時唯一的選擇就只有立即申請加入北約。故當美國在2002年準備攻打伊拉克時,東歐國家普遍予以支援,在面對德法兩國強烈反對的情勢下,尤其波蘭還派遣數百名軍隊參與對伊戰事,可見其支援美國的程度。

在西歐國家方面,2007年11月,東德出身的德國總理梅克爾不顧北京的反對接見達賴喇嘛,導致中德雙方關係一度跌入谷底,都是最好的證明。目前(五月下旬),達賴再度造訪德國,但梅克爾總理剛好出國,只由聯邦發展部部長出面,雖然接待的層級已經降低,但總理在出國前曾表示,若有機會還是會接見達賴,可見她不惜再度開罪北京的堅定立場。最近,因西藏動亂,梅克爾斬釘截鐵的表示根本沒想到去參加奧運開幕式;英國首相布朗也只表示去參加閉幕式,因為英國是下一屆奧運的主辦國;而法國總統薩科席則提出中方應與達賴協商,才會考慮去參加開幕式等等,可見歐盟大國目前對於中國批判的態度。

最近的立場

2005年,在北京政府公佈《反分裂國家法》前後,中共國台辦主任陳雲林(2005.02.16.)與外長李肇星(2005.03.17.)都造訪歐盟。此乃中共台辦高官首度正式訪問歐盟,此行明白顯示北京政府加強了對於台海事務的重視程度,否則原本屬於外交事務的範圍,何需台辦官員介入?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涉及以非和平手段對付台灣,此乃與歐盟一貫主張的和平手段相悖,因而中共加大說服的力度,以期獲得歐盟的諒解與支援,並也獲得了相當善意的回應。在《反分裂國家法》公佈之後,歐盟理事會在隔天發表聲明,要求兩岸都不要一意孤行,以免惡化狀況,同時甚至特別鼓勵了春節包機等可以強化緩和的行動。

另外,北京所關注的另一問題,就是歐盟解除對中國的武禁政策。自2004年以來,由於德法兩國政府領導人的積極推動,一時間歐盟解禁的可能性大增。但自《反分裂國家法》之後,情勢有所改變。雖然如此,可以確認的是,美歐雙方對此政策都極為重視,而美國才可能是歐盟是否通過此案的關鍵因素。有鑒於美國與歐盟新會員國的緊密關係,以及這些國家在軍售方面極為有限的利益,再加上歐盟內部一致決的機制等因素限制,這自然會增加歐盟解禁的難度。

還有,當陳水扁在2006年一月底提出廢統論時,以及在2007年3月5日提出「四要一沒有」時,都再度引發了歐盟強烈的抗議,並影響台灣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議案。直至2006年為止,歐盟原本都是積極支援,但是,很可能是受到上述議題以及美國的影響,以及台方堅持以台灣的名義入會,自2007年四月初開始,歐盟則轉為採取反對的態度。

另外,有關於最近台灣入聯公投的議案,陳雲林再度為此造訪歐盟(2007.09.11.),再加上最近第十次的中歐聯合聲明(2007.12.03.),在這不到四個月的時間當中,歐方已三度聲明反對,亦可確知雙方對此議題重視的程度僅次於《反分裂國家法》。可是,歐方還只是表達支援一中政策,期待兩岸協商,反對單方面導致增加兩岸緊張的立場,並未直接反對入聯公投。若與2007年下半年以來美國高官的相關言論做比較,歐方的立場還是顯得十分保留。在今年三月初總統大選前夕,歐方再度聲明反對公投,但在322大選當天,歐盟卻高度讚揚台灣的民主進程,並期許兩岸未來的和平與發展。

結 語

綜上所述,自1996年台海危機至今,歐盟依其「經強、政弱、軍微」的屬性,以及其有限的軟權力,對於兩岸事務涉入的程度仍就日益加深,但其兩岸政策的主軸未變,依然堅持一中原則與和平解決的立場,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主張建立信任建立機制與積極對話,並加強與台灣的經貿發展。尤其,兩岸的和平與發展乃歐盟的最高利益,因而,在統獨問題上,歐方不似美國有以台制中的戰略考量,故只要符合和平的原則,是統是獨並非重要,但整體觀之,歐盟的兩岸策略仍有進一步向美國靠近的傾向。

直至此次大選前,歐盟對於台灣的立場已由模糊而日益清晰,自2006年初廢統論以來,歐方則是指名道姓的予以批評,好似其屢勸不聽,耐性已經不再,因而不必有所保留。雖然如此,從歐盟的各項相關檔案中,歐方從未對於提及台獨此一詞彙,以及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比如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等立場,而只是強調了可能導致兩岸不穩定的政策,其實這也可視為是歐盟比較保守的一面。選後,歐盟也好似鬆了一口氣,並積極期盼兩岸的和平與發展,歐中台三方關係的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