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7-18日歐亞科學院主辦第二屆「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論壇(福州)主題報告」
2008年5月17-18日歐亞科學院主辦第二屆「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論壇(福州)主題報告」
今年三月台灣選舉馬蕭團隊獲勝,同時入聯(合國)公投亦未能通過,這不僅是國民黨的勝利,也是中國文化和台灣經濟的勝利。但2000年陳水扁當選時得票率為39%,此次民進黨得票率超過41%,不減反增,藍綠兩大陣營的支援者仍維持在6比4左右。
民進黨一直以「台獨」、「去中國化」為其重要的黨綱,此為妨礙兩岸交流的主要原因。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在其Civilization on Trial and the World and the West 一書中不僅指出中國是現存世界五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強調西方學者必須瞭解孔子、老子和孫中山先生三個人的思想。一九七二年聯合國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現在中國已有38項入選,在世界各國中僅次於歐洲地中海區域的國家,可見中國在歷史、藝術、文學和文物各方面的貢獻,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從孔孟經宋明理學到三民主義一脈相傳,中國在世界各地設立了一百八十餘所孔子學院講習儒家思想,傳授中國語言,前年孫中山先生140歲誕辰,中國在北京、南京及廣州舉辦慶祝活動,前後約一個星期,反而台灣的國民黨沒有任何活動。台灣若能回歸中國文化的精義,必能化解兩岸的歧見。
民進黨執政八年,台灣經濟衰退,赤字高漲。馬蕭團隊提出十二項建設方案:都沒有詳細的計劃。
今天國民黨政府面臨的經濟問題可以略述於下:
一、世界石油價格從1987-1998年的20美元到2008年5月中的125美元,對台灣經濟的影響遠高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因為台灣發電能源(包括台電和私人公司)石油占52%,比例太高。中國大陸發電的礦物燃料全部為煤,美國亦以煤為主,世界平均電力能源中石油僅佔9%。在各種發電原料中核電最便宜。在同樣缺乏礦物燃料的東亞國家,核電占發電的比例韓國為33%,日本30%而台灣因核四停建僅19%。
二、世界穀物(麥類、米、玉米)貿易市場中61%的出口糧食來自五個國家,多年平均為:美國28%、法國11%、澳大利亞9%、加拿大7%、阿根廷6%,目前世界糧食貯存量為26年來最低,其原因有二:(一)2005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給予生產玉米以製造1加侖乙醇為交通燃料者0.51美元的補助,於是用為糧食和飼料的玉米來源減少,雖然世界絕大多數專家和聯合國都認為美國用生質制乙醇為一錯誤的政策,但美國國會並無改弦更張的跡象。(二)自2002年至2006年,澳大利亞受兩次聖嬰(El Nino)現象的影響,持續乾旱,無餘糧外銷。因此近年世界糧食供應不足,十幾個國家發生動亂,海地政府甚至因此而被顛覆。
1960年台灣稻米復種指數高達1.8居世界第一位。2000年已降至1.06。2004年稻作面積26萬公頃而休耕面積達23萬公頃,不僅土地資源的浪費,極為可惜,政府還有休耕補給的制度。2006年台灣從美國進口農產品9億7千餘萬元,其中玉米占7億5千餘萬元,我們認為在世界糧食儲量不足的今天,農業政策尤其休耕補給制度,實有檢討的必要。否則台灣糧食價格持續上漲,而且有些作物包括玉米和高梁可能缺乏供應來源。
三、台灣人均GDP成長率自1989年到1998年平均為5.7%,但自1999年陳水扁執政到2006年降至4.0%,所幸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在1997年以前美國為台灣最大貿易出口國,自1998年以後中國大陸取而代之,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額2006年高達373億美元,占總額27.2%,美國居第二位,日韓又次之,而台灣進口中國大陸的產品則微不足道,因此在經貿上台灣對中國大陸有極高的依賴度。
1985年以後,台灣許多製造業工廠都遷移至中國,利用廉價勞工獲利甚豐。1996-97年台灣占中國大陸所有外商投資金額6.9%,2005、2006年降至3.5%,同一時期韓國則自4.3%增至7.9%,韓國投資獲利為其GDP超越台灣原因之一,新政府已有計劃放寬各公司投資額的上限。但今年中國公佈《勞動合同法》,使勞工成本增加20%以上,因此兩萬家韓國工廠中有四千餘家撤出,台灣在廣東東莞即有500多家企業撤離,勢必減少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報酬率。
四、就台灣產業的結構而言,1952年第一產業(農、林、漁、牧)占32%,第二產業(製造業)占20%,第三產業(服務業)占48%,1981年時三者分別為7%、46%、47%,但2006年則為1.5、26.8及71.7%,有極大的改變,第一產業的比例大幅減少,而服務業則大幅增加。相對而言,2006年中國三種產業的比例分別為12.5%、47.6%、39.9%。
台灣第三產業比例之高,已達高度開發國家的水準,第三產業包括金融、商業、房地產、教育、科研、社會服務等。但也包括小販、計程車司機等,因此最近許多學者(例如馬凱)都認為服務業要重新分類,否則包括了許多近乎隱性失業的人口。例如世界許多國家大城市計程車數量根據人口總量計算而有一固定的上限,但台灣無此限制。
根據官方的統計1993-1995年台灣失業人口僅1.6%,但2006年上升到4.5%,若加上隱性的失業人口恐不祇此數。如何能降至3%實非易事。
五、國民黨提出綠化台灣的計劃,造林的功能之一為遵守1997年《京都議定書》,要求世界各國2010年的CO2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5.2%,但不幸2004年台灣每人每年CO2排放量達11.3噸,僅次於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五位,而且自1990年至2004年每人平均增加排放量11.2%,居世界第一位,不遵守國際規定如何能加入國際組織?
近十多年,台灣官方報告,森林占總面積的比例都是58.5%,顯然政府沒有利用衛星影像或大地測量作精確的統計和分類,中國大陸科學院出版了一張台灣森林分佈圖,分為六類。台灣大多數森林都是老年林,吸收CO2的能力有限,環保人士一定振振有辭,會反對政府核准設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工廠。
六、中國很可能加入東協成為十加一,日韓也可能加入成為十加三,加入東協的國家可以互免關稅。東協中有三、四個國家和台灣的貿易量經常居前十名,台灣若不能加入東協勢必對經濟發展有負面的影響。
七、兩岸關係改善能夠直航以後,立竿見影的就是旅遊業的活絡。例如台灣開放中國觀光客,每天有三千人來台,每人停留10天即每天有三萬人,若以團費每天每人1,500元計算,中國和台灣旅行社均分則為每人每天750元,一年收入可達82億1千餘萬美金,約為台灣GDP的2%,這是非常保守的估計,尚未加入遊客購物的消費。
總之,新政府所面臨的許多經濟問題都是結構性的,非三、四年內所能改進。即使有改進兩岸關係的利多,恐亦難解決所面臨嚴峻的挑戰。◆
社論
國際觀察
兩會與兩岸關係
08 年保釣
馬政府評論
台灣教育問題
四川震災
海峽短評
編後